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总分20.00)
1.王蒙在《春之声》中刻画了一个从国外回来的物理学家,对他的描述错误的是( A)。(2.00分)
B. 岳之峰已经十余年没有回故乡了。
C. 在拥挤的车厢中,岳之峰给一个包头巾的抱孩子的妇女让座。
D. 岳之峰在80年代初,踏上了回故乡的闷罐子车。
2.“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流苏怅惘的原因是 (A )。(2.00分)
A. 她与柳原的婚姻是一个苍凉的故事。
B. 她与柳原的婚礼太草率。
C. 流苏的娘家人不高兴。
D. 流苏不愿嫁给柳原。
3.下列作家中(B
)的小说被称为“诗化风情小说”。(2.00分)
A. 林白
B. 汪曾祺
C. 谌容
D. 刘心武
4.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的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这段话是表明 (C
)。(2.00分)
A.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谁也不想结婚。
B. 流苏不愿与柳原结婚。
C. 柳原不想与流苏结婚,只把她当作情人。
D. 柳原本想与流苏结婚,但做不了主。
5.《透明的红萝卜》中,悄悄离开工地的人是(C )。(2.00分)
A. 黑孩
B. 小铁匠
C. 老铁匠
D. 小石匠
6.小说《春之声》由形似散乱的时空碎片组成,表现了王蒙“没有痕迹的行云流水似的结构”,其中收拢碎片的主题表现为( A)。(2.00分)
A. 岳之峰乘坐的闷罐子车。
B. 岳之峰对于祖国的美好的期盼。
C. 岳之峰的种种心理联想。
D. 主人公岳之峰不断跳跃的思绪。
7.下列人物群中,均属于《李有才板话》的是(D )。(2.00分)
A. 刘广聚、陈 四、小 保、老秦、小福
B. 阎恒元、张得贵、阎喜富、小明、菊儿
C. 小 保 、阎家祥、老秦、阎喜富、脚卵
D. 阎恒元、李有才、阎家祥、老秦、小元
8.《边城》中,大老向翠翠家求婚走的是(D )。(2.00分)
A. 山路
B. 马路
C. 水路
D. 车路
9.下列人物群,都属于《透明的红萝卜》的是(C )。(2.00分)
A. 菊子、老铁匠、黑孩、刘太阳、一乐
B. 菊子、黑孩、王一生、老铁匠、小元
C. 菊子、小铁匠、黑孩、刘太阳、队长
D. 菊子、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脚卵
10.“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说这番话的人是《倾城之恋》中的(D )。(2.00分)
A. 柳原
B. 徐太太
C. 萨黑荑妮
D. 流苏
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
1.《李有才板话》中写了十几个人物,它们分别属于(ABC )。(3.00分)
A. 老槐树底派
B. 阎恒元派
C. 工作干部
D. 李有才派
2.吕纬甫讲的第一个无聊的事,符合原作的有关情节是(BCD )。(3.00分)
A. 掘开坆一看,棺木快烂尽了,尸首不见,只剩一点头发。
B. 吕只好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弟弟身体所在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迁葬。
C. 吕受母亲之命,为小兄弟迁葬。
D. 吕有一个小兄弟,三岁就死去了。
3.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BCD )。(3.00分)
A. 小说对人物的对话和语言作了最大限度的实验。
B. 形式上采取多种重复的方式。
C. 小说整体上呈现有控制力的冷静、朴素的叙述风格。
D. 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与中国的重要事件相连。
4.“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恶了刀。”关于这句话,比较合理的说法有 ( BD)。(3.00分)
A. 本句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从上海来到香港浅水湾时,作者的一段议论。
B. 本句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从香港回到上海家里时,作者的一段议论。
C. 批评女主人公白流苏太傻。
D. 议论精辟,反映了社会对女人的偏见,女人命运的悲惨。
5.关于《春之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3.00分)
A. 作品中崭新的内燃机车象征着转机。
B. 《春之声》是一首“春节序曲”,表明了作者对祖国“春天”的感知。
C. 作品中的主体意识最为发达。
D. 作品中破烂寒伧的闷罐闷子车象征着生活。
6.“张爱玲热”有过两次,分别是( BD)。(3.00分)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7.关于《子夜》,比较正确的说法有(ABCD )。(3.00分)
A. 它包容着都市金融市场的搏斗。
B. 它包容着农村和城市的革命运动。
C. 它包容着工业上的风波。
D. 是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8.收在《彷徨》的,与《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有(AD )。(3.00分)
A. 《伤逝》
B. 《孔乙己》
C. 《离婚》
D. 《孤独者》
9.“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句话表现了吕纬甫 (ACD )。(3.00分)
A. 后来由于找不到改革社会的出路,变得颓唐,不思进取了。
B. 现在仍一心要积极奋斗,但迫于社会压力,装作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C. 曾是个决心改革中国的热血青年。
D. 青年时曾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迷信。
10.与《纪实与虚构》同一时期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有(BCD )。(3.00分)
A. 《爸爸爸》
B. 《与往事干杯》
C. 《私人生活》
D. 《一个人的战争》
分析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总分50.00)
1.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 …… …… 二乐说:“我也要吃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煮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 …… …… “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儿不高兴了,他说: “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 《许三观卖血记》 分析以上段落的叙事手法。(25.00分)
答:
答:①采用人物对白的方式完成了小说的叙事。
②对话和语言在形式上采取了多种重复的方式,例如给三个孩子炒同一道菜,表现了情节的重复。
③强调对话,重复使用相同语句,呈现出一种有控制力的冷静、朴素的叙事风格。
④简单的重复叙事,显示了作者惊人的叙事能力和语言天赋,起到了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
2.《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的对话和语言不仅是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境、和结构转换的主要载体,而且在形式上采取了多种重复的方式,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效果。(25.00分)
答:
答:①文章中多次出现对话性的重复,如“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小说结构和节奏上造成了复沓的效果,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记叙,显示了冷静、朴素的语言风格。
②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卖血,也是多次重复,如第28章中就出现了许三观三次卖血的行为。作者这样安排,是在揭示:许三观在卖血的同时,不断丧失某种东西。通过内容的重复将生存悲凉与残酷揭示得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