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区域新能源集控中心验收规范

 

新能源区域集控中心验收规范

2023.04

目 次

前 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2

4 验收总体要求 2

4.1 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 3

4.2 批复文件 3

4.3 合同、技术规范书及招标文件 3

5 验收管理 3

5.1 验收要求 3

5.2 验收准备 3

5.3 初步验收 3

5.4 竣工验收 4

6 验收内容及验收方法 4

6.1 文档资料 4

6.2 数据质量 5

6.3 系统性能 6

6.4 系统基本功能 7

6.5 设备远程监控(安全Ⅰ区) 10

6.6 智能生产报表(安全Ⅰ区及管理Ⅲ区) 11

6.7 实际应发电量计算(管理Ⅲ区) 12

6.8 统计指标监控(管理Ⅲ区) 12

6.9 故障统计分析(管理Ⅲ区) 12

6.10 故障诊断预警(管理Ⅲ区) 13

6.11 功率曲线校核(管理Ⅲ区) 13

6.12 风资源集中功率预测(安全Ⅱ区或管理Ⅲ区) 13

6.13 信息系统监控(安全Ⅰ区或安全Ⅱ区) 13

6.14 网络安全监控(安全Ⅰ区或安全Ⅱ区) 13

6.15 威胁评估系统(安全Ⅰ区或安全Ⅱ区) 14

6.16 智能移动APP 14

6.17 应急指挥 14

7 安全防护要求 14

7.1 总体要求 14

7.2 网络结构 15

7.3 生产控制大区防护 15

7.4 管理信息大区防护 15

7.5 边界防护 15

7.6 综合防护 16

7.7 安全配置 17

7.8 密码技术 17

7.9 网络通信 17

7.10 硬件配置 18

8 附属设备建设要求 19

8.1 功能区划分与要求 19

8.2 显示屏系统要求 20

8.3 安防要求 20

8.4 机房建设要求 20

9 验收结论及整改要求 25

9.1 验收结论 25

9.2 整改要求 25

9.3 遗留问题 26

9.4 验收报告 26

附录A.集控中心验收流程图 26

附录B.集控中心验收细则 26

附录C.集控中心数据采集验收表 26

附录D.集控中心功能验收表 26

附录E集控中心验收报告 26

附录F.整改建议书 26

附录G典型网络拓扑结构图 27

(电力专线) 27

 

新能源区域集控中心验收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确立了新能源集控中心的验收标准,规定了新能源集控中心验收的总体要求、验收条件、验收内容、验收项目及方法等。

本规范适用于集团内新建及升级改造的新能源集控中心工程。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T 2900.53-2001 电工术语 风力发电机组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6865.2-2011 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 数据传输协议
GB/T 31366-2015 光伏发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NB/T 31046-2013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
NB/T 31071-2015 风力发电场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程
NB/T 32011-2013 光伏发电站功率预测系统技术要求
DL/T 634.5104-200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
DL/T 719-2017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五部分传输规约第102篇电力系统电能量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
DL/T 1709-2017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DL/T 5003-2017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14号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国能安全〔2015〕36号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1. 术语与定义

集团监控与大数据中心 Group monitoring and big data center

集团监控与大数据中心建在新能源研究院,实现对集团所有风电机组(光伏单元)远程监视,监视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启停状态,分析统计停机原因,管控应发实发电量差值,开展多维度对标分析。采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设备安全预警,对大部件寿命和劣化趋势进行诊断分析,为区域集控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为集团公司新能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区域集控中心 Regional centralized control center

区域集控中心地点为管理公司选定,建设安全Ⅰ区集中监视控制系统和调度电话系统,实现本区域场(站)的集中监视控制。同时搭建管理Ⅲ区云平台,开发本区域数据应用系统,并为临近“场(站)集控中心_数据应用系统”提供软硬件资源,通过数据专线与 “集团监控与大数据中心”连接。

场(站)集控中心 Farm (station) centralized control center

场站集控中心地点为风场,建设安全Ⅰ区集中监视控制系统和调度电话系统,实现本区域场(站)的集中监视控制。同时建设管理Ⅲ区数据接口,接入管理主体生调中心由其转传或直接通过数据专线与“集团监控与大数据中心”连接。

安全接入区 Secure access area

安全接入区由公网前置服务器和正反向隔离组成,在主站侧安全接入区设置在纵向加密和数据采集服务器之间、在子站侧设置在纵向加密和通信管理机或者通信服务器之间,两台公网前置服务器之间可通过DL/T634.5104(等同采用IEC60870-5-104)规约传输数据;主站侧公网前置服务器和数据采集服务器之间、子站侧公网前置服务器和通信管理机或者通信服务器之间,通过私有协议跨越正反向隔离传输数据。

八大监控功能 Eight monitoring functions

设备远程监控、智能生产报表、实际应发电量计算、统计指标监控、故障统计分析、故障诊断预警、功率曲线校核(设备效能分析)、风资源集中功率预测。

三项网络安全管理 Three aspects of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信息系统监控、网络安全监控、威胁评估系统。

  1. 验收总体要求
    1. 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

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各专业建设标准、规范。

满足行业及地方各专业建设标准、规范。

满足集团新能源数据采集规范、集控中心建设标准、规范。

    1. 批复文件

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含修改和调整文件)及项目的核准和备案文件。

    1. 合同、技术规范书及招标文件

项目技术规范。

合同文件及相关招标文件。

  1. 验收管理
    1. 验收要求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相关业务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本次实施项目的验收工作;

项目验收分为两个阶段: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初步验收重在检验其功能与性能、数据与安全、过程文档及运维准备是否符合合同和招标文件的相关技术标准等要求;在初步验收合格后,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连续三个月试运行内系统可用率在99%及以上及非关键设备的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944小时即可进入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旨在检验其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准确性等是否符合相应规范、标准。

项目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验收部门或第三方验收机构应分步给出相应的验收意见,形成最终的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报项目建设单位备案。

    1. 验收准备

设立验收工作小组。应成立验收工作小组,小组长由公司集控中心分管领导担任,组员应包含且不限于信息安全、运行管理、风机管理、电气二次等专业人员。

选定验收机构。如企业自身不具备验收技术能力,可选定行业验收机构,机构专家组应包含信息安全、运行管理、风机管理、电气二次等专业人员,专家应具备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有集控工作经验者优先选用。

编制验收大纲,制定验收计划。应由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集团下发的《新能源区域集控中心建设技术规范》、《风电数据采集测点及编码技术规范》、《光伏数据采集测点及编码技术规范》、《集团公司风电基采点及必采点说明》、《集团公司光伏基采点及必采点说明》、《XXXX集团有限公司防止风电机组事故的重点要求》、《XXXX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发电企业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等内容,根据各地区电网管辖要求编制验收大纲,由项目验收小组(机构)制定验收计划对集控中心“八大监控、三大网络安全”功能进行规范验收。验收计划应充分考虑到集控中心整体建设目标及资金投入,全面合理的安排验收工作,验收工期应满足集团相关工作节点要求。

    1. 初步验收

资料审查

集控中心要结合验收大纲相关内容进行技术交底,提供包括系统建设(设计)方案、项目实施报告、系统使用操作手册、相关设备合格证、项目调试记录、系统软硬件台账、验收支持性文件、人员技术培训记录、资料交接清单等纸质版和电子版文档材料。

系统硬件性能测试

项目验收小组按照系统性能测试条目对集控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主要测试硬件设备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负荷率、系统服务闪退可靠性等指标。

数据真实性、延时性测试

按照采集数量的5%对集控中心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升压站、电度表等数据准确性进行抽查。通过集团监控与大数据中心的风机实时数据与风电场SCADA上的数据进行抽样测试,通过比对风速、温度、偏航等参数,分析该区域集控中心数据的真实性和延时性。数据覆盖率、一致性、有效性应满足集团公司要求。

系统监控功能测试

根据集团22号文中要求及区域(场站)集控中心本年度建设方案,对“设备远程监控、智能生产报表、实际应发电量计算、统计指标监控、故障统计分析、故障诊断预警、功率曲线校核(设备效能分析)、风(光)资源集中功率预测、信息系统监控、网络安全监控、威胁评估系统”(八大监控、三大网络安全)模块功能进行逐项测试。

系统监控延迟性测试

对具有遥控功能的区域(场站)集控中心进行各机型风机启动、停机、复位功能进行延迟测试,抽查范围为该机型风机台数的5%。

对不具备遥控功能的区域(场站)集控中心进行网络延迟测试。

    1. 竣工验收

已通过初步验收的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项目试运行时间不少于三个月。试运行期间若出现质量问题,经处理解决后,试运行时间必须做相应延长。

试运行完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与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验收工作完成后,应给出相应的验收意见,形成竣工验收报告。

项目竣工验收应做到业务需求100%实现,业务数据100%加载,系统功能100%应用,安全隐患100%消除。

初步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和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正式投产运营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即运营、生产组织管理机构、上岗人员、设备状态、物资准备以及外部条件等均已完备,能达到正常连续生产使用运营的要求。

  1. 验收内容及验收方法
    1. 文档资料

批复及建设文件

①上级公司批复建设的文件;

②可研、设计审查相关资料;

③招标采购文件;

④项目执行预算批复。

组织机构

①组织结构及人员定编批复文件;

②新能源公司应制定集控中心与有关部门、风电场间的工作界面,应包含集控中心和现场值守人员的职责划分、操作流程、事故处理流程、信息汇报流程等。

人员技能及人员培训

①管理人员应具备3年以上新能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验;

②值长等骨干技术人员应具备3年以上新能源安全生产工作经历;

③值长应具备电网公司颁发的调度业务资格证; 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且计划涵盖集控所涉及的全部专业、安全规程等; ⑤培训签到等记录齐全,培训笔记记录工整。

制度建设

根据批复的集控中心职责,建立健全集控中心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集控中心运行值班管理制度、集控中心运行交接班管理制度、集控中心设备异动管理制度、集控中心人员培训管理制度、集控中心技术标准修编管理制度、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管理制度、集控中心防止人员误操作管理制度、集控中心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制度、集控运行信息报送制度、集控运行检修申请管理制度、集控运行管理办法、集控运行操作命令管理制度、集控运行操作控制权管理制度、集控系统报警分级管理制度、集控中心视频监督相关制度等。

应急预案

至少应具备以下内容:集控中心集控室火灾事故处置方案、集控中心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集控中心交流电中断事故处置方案、集控中心生产调度通信系统故障处置方案、集控中心通信中断应急预案、集控中心操作员站死机故障应急预案、变电站非停应急预案、风机超速着火应急预案、风机收桨失败应急预案。并应具备以下往年演练记录:

①年度演练计划; ②演练记录及总结; ③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等。

测试报告

按照集团公司四项反措及其它要求,定期开展传动链、安全链等安全测试工作,并记录测试报告。

系统设备功能资料

系统硬件清单及系统配置参数、产品鉴定证书、相关软件产品的版权资料及授权文件、系统设计及施工图、现场网络接线图、变电站四遥信息表(包括事故报警、预告报警的分层、分级、分类处理)、备品、备件、仪器、工具清单等。

产品出厂试验报告、技术说明书、使用及维护说明书、产品原理图、各控制对象的逻辑框图、变电站五防闭锁逻辑表、屏柜安装、布置及端子接线图、有关设备的型式试验报告、出厂验收测试记录及分析报告、出厂验收缺陷消除及调整记录、出厂验收结论。

规程

应包含集控系统组态手册、集控系统运行规程、集控系统操作手册、维护手册等。

其他

技术联络会纪要、设计变更说明文件等。

    1. 数据质量

风电升压站基采点覆盖率达到100%、风机基采点覆盖率100%,、风机必采点覆盖率≥97%、各项风电指标月度偏差率≤3%。

通讯正常率≥96%、数据完整率≥95%、数据有效率≥92%。

所有故障代码与区域集控中心风电机组故障停机状态、风电场风电机组故障停机状态相匹配。同时具备首发故障判定功能,并将首发故障和所有故障代码通过不同测点上传至新能源大数据中心。

各区域集控中心具备风电场到区域集控中心的断点续传功能。各区域集控中心到集团公司专线带宽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1. 系统性能

集控系统技术指标

①系统应具有3D图元编辑、图形制作和显示功能,并与实时数据库相关联,可动态显示系统采集的开关量和模拟量、系统计算量和设备技术参数等;

②系统可通过模拟图、趋势图、柱状图、饼图和参数分类表等多种方式实时显示新能源电站主要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

③系统可通过地理位置图的方式实时显示各新能源电站的总体生产信息,并汇总为公司的总生产信息,内容包括各实时负荷、设备状态、环境信息、重要事件报警信息等;

④单一设备运行监视至少应包含状态、功率、发电量、设备运行参数等信息;

⑤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及界面的友好行等性能指标均应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期规划要求;

⑥软件化系统应为模块化结构,以方便修改和维护;

⑦系统软件应为成熟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并具有完整的自诊断程序;

⑧应配置各种必要的工具软件;

⑨数据库的结构应适应分散分布式控制方式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并提供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标准接口。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①系统应具有在线诊断能力,对系统自身的软、硬件(包括各个通信接口)运行状况进行诊断,发现异常时,予以报警和记录;

②各类有冗余配置的设备发生软、硬件故障应能自动切换至备用设备,切换过程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③设备自恢复的内容应为:一般性的软件异常时,自动恢复正常运行。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SCADA服务器在线设备发生软、硬件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

④双机切换从开始至功能恢复时间应不大于30S。

系统容量

①系统数据容量应不小于10000点并满足新能源公司装机容量要求,可扩充。

②无论是计算机自有的还是系统共享的存储设备,其存储容量除满足系统要求容量外,系统至少还必须留有200%的备份容量。当存储容量余额低于系统要求容量的80%时发出告警信息。系统的存储容量要满足系统在最大配置时5年信息量的保存要求。每台历史数据库服务器使用业内先进的备份机制,实际可存储容量满足至少五年历史数据。

系统实时性

①升压站设备事件顺序记录分辨力(SOE)不大于2ms;

②单台风电机组的事件顺序记录分辨力(SOE)不大于2ms;

③事件顺序记录站间分辨力应小于2ms;

④子站到主站遥信变化传送时间不大于3s;

⑤主站到子站遥控、遥调命令传送时间不大于4s;

⑥画面实时数据刷新周期为5s~10s;

⑦报警信息至画面显示响应时间不大于2s;

⑧画面调用响应时间:85%的画面不大于2s,其他画面不大于3s;

⑨数据采集周期2s~10s;

⑩双机自动切换到基本监控功能恢复时间不大于30s;

⑪主站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9%;

⑫主站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不小于25000h;

⑬主机正常负荷率宜低于3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50%,网路正常负荷率宜低于2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40%;

⑭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时间不大于2s;

⑮开关量变位传送时间不大于1s;

⑯遥控操作正确率不小于99.99%,遥调正确率不小于99.9%;

⑰开关量信号输入至画面显示的响应时间不大于2s;

⑱动态画面响应时间不大于2s;

⑲系统对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1ms。

系统数据处理功能

工程量的转换、死区处理、数据滤波、越限处理、数据替代、平衡校验、遥信滤抖动、双位遥信处理、状态量的事故判别、状态变化报警通告、自动识别系统的自动旁路代状态、自动统计数据无效时间,计算有效率、自动统计某些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其发生时间、遥测值与遥信状态不对应检查、状态量的极性处理、状态量可以人工设置其状态等处理方式。

电气主接线图

①操作界面应满足直观、便捷、安全、可靠的要求;

②检查主接线图画面的有功、无功、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档位、断路器位置、隔离开关位置等量测是否正确,与各场站变电站监控系统界面数据一致;

③检查主接线图、定值和画面绘制是否有误,检查控制命令是否正确并能可靠下发到对应装置。

设备工况显示

①报警状态、经济指标、运行指导等信息,定义时段内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等;

②生产过程数据,以模拟图、趋势图、柱状图、表格和文字等方式显示。

设备故障预警

①系统应通过对历史设备故障数据的提取分析,建立故障相关参数信息挖掘模型,以该模型和已有的实时和历史库为基础,形成了特定型号设备的故障相关参数信息知识库;

②以故障相关参数信息知识库实时监测设备特定故障相关的参数信息,建立了一个故障预警模型对符合知识库参数值和逻辑的进行预警;

③以历史预警信息和预警效果评估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设备故障预警自优化模型,实现预警参数信息知识库的优化,从而达到预警信息准确性的不断提高;

④预警系统具有用户参数调整接口,保证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根据经验直接添加系统的故障相关参数信息知识库等配置信息;

⑤以“人为少参与,数据模型自优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自动预警、自动调整的目标。

    1. 系统基本功能
      1. 设备防误

针对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及变电设备提供挂牌功能,集控中心值班人员可根据现场运检情况,对设备挂牌,挂牌之后,集控中心对设备所有的远程操作都将被屏蔽,直到挂牌取消,从而进一步确保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由于集控中心的误操作,引起安全事故。值班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挂不同类型的牌,主要设备牌包括设备定检、巡检、事故消缺、技改、大部件损坏、故障标记等。

风电机组(光伏单元)远程操作防误功能,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挂不同类型的牌,确保风电机组(光伏单元)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

变电防误功能包括变电设备挂牌及变电设备遥控审批,变电设备挂牌功能,可对变电设备挂检修等牌,挂牌时,可填写备注,挂牌完成之后,无法对该设备进行远程操作,直到挂牌取消。

      1. 通讯监视

通讯监视可查看集控中心与电站的通信情况,包括集控中心及电站的网络拓扑、设备状态通信方式和通信状态。绿色代表通信正常,红色代表通信中断,并对出现状态的设备及网络进行报警。

      1. 实时报警

异常报警

①报警信息应包括保护装置动作信号、设备变位信号、状态异常信息、模拟量越限、计算机站控系统的各个部件异动、间隔层单元状态异常、设备状态异常、通信中断等信息;

②报警输出信息应直观、醒目,并伴有以声、光、色效果,信息组合方式应可设定;

③报警信息应始终前端显示,并应能由具备权限的当值人员进行确认/复位操作;

④未确认的和已确认的报警信息应有具有明确备注进行区分;

⑤报警信息应自动生成并保存;

⑥对需要进行越限告警监视的每一个数据,其上/下限值可根据用户权限等级及履行审批手续后进行人工设置或修改;

⑦每当越限告警时,应伴随声光报警,同时变色,并可根据需要打印记录;

⑧发生事故时,自动推出事故电站的画面,并记录事故时间、对象、性质等;

⑨如果不同电站同时发生事故时,推出最先发生事故的厂站画面,并在屏幕上提示其它事故电站信息;

⑩在发生报警之后,操作员可以通过相应操作来确认报警信息;

⑪提供语音告警的功能;

⑫根据报警的重要程度不同报警分为多个级别,不同级别采用不同的报警方式进行提示,并对火灾、振动、超速等可能引起设备重大故障的报警优先重点提示。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

①对重要事件(断路器/刀闸变位、保护动作,设备故障和报警、设备状态变化)应做事件顺序记录,记录至少包括日期、时间、电站名、事件内容和设备名,SOE记录应分字段保存到历史数据库;

②事件顺序记录处理的信息应完整,并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以显示、打印方式输出;

③事故追忆范围为事故前1分钟到事故后2分钟的所有模拟量值;

④可以按不同条件(时间、电站等)进行SOE信息的分类检索、显示和打印输出;

⑤事故追忆重演能够重构事故时监控SCADA系统的图形、模型并反演事故前后实时数据变化过程;

⑥事故追忆支持查看事故前、事故后任意时间的数据;

⑦可以单线图、网络图、曲线、图表、报表等再现事故追忆(PDR)数据;

⑧事故追忆重演时应具有事故发生时的所有特征,如报警等。

      1. AGC/AVC调节

AGC/AVC系统按分区、分层控制调节设计,对上可以对接调度,能够接收调度下发的功率或电压指令;对下结合电站不同时期建成电站上网电价的不同,按最优的功率分配策略对电站AGC/AVC子站下发指令,同时支持手动分配,同时根据风场风电机组健康状态,经济合理分配发电。

      1. 关键参数监视

可在一个界面中,自由设定多个关键参数,方便值班人员集中值班监控,关键参数可以以图表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

      1. 事故追忆

事故追忆是数据处理系统的增强性功能,是指在一个特定事件发生后,基于大数据平台存储的数据,可以重新显示事件发生前后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状态,使运行人员能对事件进行必要的分析。

事故追忆功能应具备全部采集数据的追忆能力,包括风电机组(光伏单元)故障反演、前置规约报文、实时服务变化量测值、系统事项、SOE事项,用以真实、完整地反演事故过程。

      1. 生产运营分析

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对电力生产过程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与展示,对发电设备状态、事故、缺陷、备件等信息的管理、统计、分析与展示,对生产安全信息的管理、统计、分析与展示。

  1. 统计、分析、展示应至少分为区域公司、新能源场(站)、发电设备三级,统计、分析执行的标准应统一,同类信息具备可对标性。
  2. 统计信息应包含风(光)资源、发电量、上网电量、设备状态变化信息、设备故障信息、设备操作记录信息。统计信息应能够任意自定义时段查询。
  3. 分析信息应包含损失电量、厂用电量(率)、弃风(光)电量、利用小时数、可利用率、故障率、功率特性。分析信息应至少包含日、周、月、年维度。
      1. 五防逻辑管理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应具备通过五防逻辑闭锁软件实现对各新能源电站的电气防误操作进行校验的功能,该软件对运行人员的电气设备操作步骤进行监测、判断和分析,以确定该操作是否正确。若发生不正确操作,应对该操作进行闭锁,并打印显示信息。

      1. 偏航统计分析

应对同区域同机型机组的偏航次数进行统计,对偏航次数高于平均值两倍及以上的机组,要分析原因,调整控制策略并加强对高强螺栓的检测。

      1. 湍流强度统计

山地、丘陵风场,投产1年后应对每台风机的湍流强度平均值、最大值及持续时间与设计值进行对标分析。出质保验收必须对所有风机的湍流强度平均值、最大值及持续时间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核验每台风机实际荷载。

      1. 时钟同步系统

①时钟同步子系统配置一套具有守时功能的双源时钟同步装置,可接收GPS和北斗卫星时钟信号,具有时钟同步网络传输校正措施,同时对工作站、服务器等提供对时功能,用于保证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的时钟统一,保持系统时钟的准确性和电力系统频率的测量精度。标准时间的精度优于±0.05秒/天,频率准确度为(50±0.001)Hz;

②时钟同步系统可提供脉冲输出、串口输出、网络输出等多种接口;

③时钟同步系统同步脉冲输出接口及数字接口数量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I/O单元的对时精度应满足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的要求。

    1. 设备远程监控(安全Ⅰ区)

对所有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和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具备机组运行异常提醒,机组(单元)故障实时推送等功能。包含新能源场(站)实时信息、机组信息、升压站信息、电能量计量信息、测风塔信息(气象站信息)、功率预测信息、AGC/AVC信息等。根据调度权限和分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实现区域集控中心对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和电气设备的控制功能。

      1. 基本要求
  1. 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应具备对新能源场(站)的全部监控功能。
  2. 集控中心系统应达到所在地电网调度对远程集控中心的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应满足远程监控值班需要,应能够对新能源场(站)实现应急指挥,应成为新能源电力生产数据平台,为集团监控与大数据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上送满足集团要求、标准化的风电数据。
      1. 监视内容
  3. 应包含场(站)SCADA系统、升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率预测系统、电量表计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宜包含风电机组故障录波系统、保护信息系统、火灾监测等其它系统。
  4. 应实现模拟图、趋势图、棒图、饼图、散点图和参数分类表等多种方式实时显示新能源场(站)主要运行数据和设备状态。显示内容应层级分明,至少分为三个显示层级:
    1. 公司级监视应包含地理分布、新能源场(站)列表、发电设备矩阵、数据通道监测。
    2. 新能源场(站)级监视应包含发电设备列表、功率预测、报警信息。
    3. 发电设备级监视应包括运行信息、报警信息、状态标准化。
      1. 监视功能
  5. 应具备实时监视和历史查询功能,实时监视数据刷新应达到秒级,历史查询宜可追溯3~5年。
  6. 应具备调取、查询现场毫秒级SOE信息的功能。
  7. 应具备对新能源场(站)内重要设备的状态变化应做事件顺序记录。事件顺序记录处理的信息应完整,并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以显示、打印方式输出。事故追忆范围为事故前1min到事故后2min的所有相关模拟量值,采样周期与实时系统采样周期一致。
  8. 应具备语音报警功能,对重要设备状态变化、重要报警及重要事件应实现实时中文语音播报。
  9. 应具备网络监测功能,对集控中心系统子站、主站及采集系统的通讯状态实时监测。
  10. 可采用大屏幕监视方式展示可公开信息,包括新能源场(站)地理信息,电力生产数据,经济效益数据,绿色发电数据等。
  11. 功率曲线查询管理,功率曲线功能模块支持用户设置查询条件,并根据用户设置的查询条件,给出对应设备的实际功率曲线及相关数据。
  12. GIS服务(可选),具备地图浏览、图层管理、实时信息监视、地图属性查询、等值线面分析、站网数据维护等功能,能查询各个不同时段的风能、太阳能和各类监测数据,并提供多种数据的分析、统计功能,为新能源电站生产管理提供直观的可视化决策平台。
  13. 视频监视,远程集控中心应具备视频监视新能源场(站)侧发电设备对象和新能源场(站)环境的功能,应实现与新能源场(站)侧一致性的视频监视内容和功能,并且为应急指挥提供视频支持。
      1. 控制内容

应包含新能源场(站)SCADA系统、升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实现发电设备控制(启、停、复位、群控)、电气开关控制、无功补偿装置投切及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及其它特殊控制调节的功能,宜实现电能量管理(负荷控制、电压控制)、发电设备参数调整的功能。

      1. 控制功能
  1. 应具备实时性,控制指令由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下发至新能源场(站)应小于4秒。
  2. 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应与新能源场(站)约定控制权限切换方式,不允许两方同时操作。
  3. 集控中心系统应具备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记录查询功能,应包含操作员姓名、操作时间、操作对象、操作员站信息。
  4. 所有操作应具备逻辑闭锁,并有出错报警和判断信息输出。
  5. 遥控操作只能在操作员工作站上进行,操作人员应具有权限和登录口令才能实施操作。机组启、停操作安全等级设计应满足:
    1. 就地优先级最高;
    2. SCADA 系统优先级次之;
    3. 远程监控系统优先级再次;
    4. 自动(如果有)优先级最低
    5. 智能生产报表(安全Ⅰ区及管理Ⅲ区)

按不同管理层级生产人员工作需要,开发建设针对性的智能报表平台,数据自动采集纠错,定时自动生成报表并上报,对于需要向外部单位报送的报表,设定标准化表单后可自动将生成后的报表发至联系人邮箱;同时实现各类报表的自动化存储管理,方便调用进行数据分析。

可使用各种历史数据,自动生成不同格式的常用报表。并按要求方式查询、保存、导出和打印。

应提供报表自定义工具,按照具体业务管理需要,用户可对报表进行编辑、修改、定义、增加和减少,并可以保存自定义报表的模板。

支持各类计算公式的编写,能够按照数据精度要求定时生成数据报表。

对于需要手工填报的数据,应做到一次填报,自动保存到数据库中,并在其他报表中,自动生成,避免重复填报。

应能根据管理需要,对所采集的所有量能进行综合计算,按要求派生出新的模拟量、状态量、计算量,派生计算量能进行数据库定义、处理、存档和计算等。

应使用各种历史数据,自动生成不同格式的报表。并按要求方式打印输出;

支持报表中各类数据的自由组合展示,并能够隐藏、显示指定列或行等;

除标准模板报表外,系统应能按照需求生成和保存自定义报表的模板;

报表应能由用户编辑、修改、定义、增加和减少,同时具备导出功能;

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能根据需要,具备导出备份功能,能够长期保存;

数据库应能进行在线维护,增加、减少、修改数据项;

数据库应有极高的安全性,所有经采集的的初始数据均不能修改;

应能离线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程序进行数据库的生成,并具备合理的初始化数据。

系统可以对集控中心管辖的新能源电站生产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统计、比对、分析;系统可为其它应用提供其所需的过程数据和计算、分析结果,满足应用系统或生产管理部门快速、高效地对过程数据进行采集、查询和处理的要求;

系统应具备针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的同一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的功能。

    1. 实际应发电量计算(管理Ⅲ区)

根据自动功率、风速、设备不同状态切换等情况自动完成公司、事业部、新能源场(站)等不同维度的发电差异率测算,并自动统计分析设备不同状态下的电量损失,对不同区域、新能源场(站)、项目、机型的发电差异率进行对比,发现发电差异率趋势变化,自动生成差异率有关报表报告,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

    1. 统计指标监控(管理Ⅲ区)

对发电量、利用小时、限电量等指标进行自动统计计算,并按照监督管理要求对不同范围、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对比展示,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提醒运行值班人员,同时满足对应的生产管理系统中“指挥舱”管理展示功能。

可对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升压站内设备的所有性能参数进行限值分析,对各参数的越限情况进行查询分析。

可查询一段时间内所选风电机组(光伏单元)的状态及超限变化情况,若状态为故障,可显示其故障代码、故障描述及故障损失电量。

可以方便的分析出参数超限率高的风电机组(光伏单元)、项目、型号、新能源场(站)、公司。可以方便的分析出超限频次较高的参数。可以方便的分析出偏离平均值的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和参数。可以对异常设备和参数进行趋势分析。

可根据每个型号风电机组(光伏单元)的特性,对一些关键参数设置保护定值,系统自动对越限的参数按越限等级进行报警,并可按时间段对风电机组(光伏单元)的选定参数越限统计和分析,对可能出问题的风电机组(光伏单元)进行提前预防,排除隐患点。

    1. 故障统计分析(管理Ⅲ区)

自动对风电机组(光伏单元)和电气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统计,按指定时间、范围对故障频次、故障时长、故障损失电量等进行排名,发现不同区域和机型高发故障和故障高发时段,为设备故障防范和检修策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对电站的故障情况进行分析,应包含可利用率、故障码、故障部件等分析模块,每个分析模块都可设计统计分析级别,统计级别包括电站、项目、风电机组(光伏单元)等,对于每个模块的统计内容,可以查看统计分析详细信息,详细信息应包括故障的设备名称、时间、故障码、故障描述等,每个分析模块的内容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可以进行排分页和多种格式的导出功能。

对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所辖的场(站)生产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统计、比对、分析,系统可为其它应用提供其所需的过程数据和计算、分析结果。

应具备针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横向指标对比分析的功能。

    1. 故障诊断预警(管理Ⅲ区)

通过系统采集风电机组自身故障异常信息以及加装的振动监测、齿轮箱寿命预测、电气异常预测、叶片预警等系统,对机组及电气设备监控情况实现实时诊断,按照正常、预警、报警三种状态为系统使用者提供指示。

智能故障诊断预警(可选) 智能故障诊断主要是针对传动链大部件失效的故障诊断。以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齿轮箱、主轴等大部件上加装的在线振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振动状态监测数据的趋势分析、频谱分析、包络谱分析等手段,确定传动链故障,有效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维修建议,提供分析结论及维修建议供诊断系统查询引用。

智能预警通过设备的运行数据、运行趋势、生产过程数据及振动数据进行整合,形成设备的全景数据中心,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方法,进行设备故障的预警分析,通过相关的措施,以便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

风电机组健康分析(可选) 设备健康分析包括状态评价、风险评估、决策建议、与生产管理系统联动。

    1. 功率曲线校核(管理Ⅲ区)

基于效能分析系统,自动对比判断风电机组功率曲线优劣性;发现转速、功率、风向等参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异常结果,实时展示风机正常发电、亚健康发电状态,对设备亚健康情况进行自动提醒预警;自动对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口径的风电机组性能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后的风电机组自动进行提示。

对发电设备的发电性能进行分析,分析级别及分析时段应可自由选择,可基于功率一致性系数进行分析,并可通过功率一致系数的正负来查看设备的发电能力。可在一个界面中查看多台发电设备的散点图(拟合曲线),方便进行对比分析。性能分析的结果可以进行多种格式的导出。

    1. 风资源集中功率预测(安全Ⅱ区或管理Ⅲ区)

以新能源场(站)功率预测系统为基础进行预测,并将预测数据接入区域集控中心,区域集控中心自动对各新能源场(站)的功率预测数据对比分析,并根据实际功率曲线自动计算各新能源场(站)功率预测的准确性,为功率预测系统选用和电网考核申诉提供依据。

具备条件后在区域集控中心装设集中功率预测系统,功能模块采用独立于站端且不同于站端的预测算法和模型,对各站进行功率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站端功率结果进行比对、校验,同时与实际功率曲线相互校核,达到对新能源站端和集中功率预测系统算法和模型不断修正的效果,提升预测精度。

    1. 信息系统监控(安全Ⅰ区或安全Ⅱ区)

通过采集区域集控中心和场(站)各级设备的运行数据,自动监视区域集控中心内部网络、网络通道,新能源场(站)内部网络以及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系统故障,快速定位,并将告警信息通过短信或邮件等方式通知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故障,保证集控中心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对区域集控中心各级网络设备上的参数配置进行备份、恢复管理,实现在设备故障、设备更换等场景中对配置进行恢复。

    1. 网络安全监控(安全Ⅰ区或安全Ⅱ区)

对区域集控中心和新能源场(站)的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产导入、导出、新增、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可实时自动发现接入工业网络的工控设备、安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设备资产,并纳入集中管理中。

通过实时采集区域集控中心及新能源场(站)的设备资产、网络流量、安全漏洞、安全配置、安全日志、设备运行状态、业务故障日志等信息,整合各类采集数据,采用智能关联分析的方式,实现区域集控中心和新能源场(站)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态势预测,指导安全告警的事件处置工作。

通过采集和管理区域集控中心和新能源场(站)的各种工控设备、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工控主机的安全日志集,经过日志范化、关联分析和告警归并,剔除虚假告警,将真实的安全告警入库集中管理,帮助信息化管理人员快速、精准的定位安全威胁事件,并对特定威胁事件进行溯源分析。

通过采集IP对应的漏洞、开放端口、安全事件,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技术进行关联分析,获取攻击路径和攻击时间轴,最终对攻击路径进行溯源分析。

    1. 威胁评估系统(安全Ⅰ区或安全Ⅱ区)

通过识别区域集控中心和新能源场(站)的IP节点、设备信息和连接关系,梳理并形成网络拓扑图,实时自动发现接入区域集控中心和新能源场(站)工控设备、安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设备资产,及时更新网络拓扑图。

通过采集设备的网络流量、安全漏洞等信息,自动识别出区域集控中心和新能源场(站)的高、中、低危漏洞的数量,漏洞级别的分布,漏洞类型的统计,漏洞的设备类型排名,漏洞的设备厂商排名,以及资产的漏洞数量排名。

通过采集资产存在的漏洞和关联的安全时间告警,计算出资产的风险评分,自动识别出高风险的资产;通过资产的合规检查,获得资产的安全配置不合规项,计算出资产的合规评分,并记录合规指数和其变化趋势,并形成文档。

    1. 智能移动APP

区域集控中心可向移动APP发布服务,实现远程服务调用、信息推送、数据抓取、即时讯等,为设备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可随身携带的移动工作平台、信息获取功能:

  1. 移动终端管理,系统提供生产运营用移动终端的注册、回收人员映射管理等功能。
  2. 状态移动告警,系统通过与后台端设备状态告警应用集成,应能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在线侦测、告警查询、告警处理、告警消除等管理功能。
  3. 指标移动管理系统通过与后台端指标库进行有效集成,并能对各项指标源数据进行实时侦测和运算,对达到预警值范围内的指标值进行移动报警,自动上报到生产管理人员移动端。
    1. 应急指挥

集控中心建设应急指挥功能,与所辖场(站)的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联动,快速处理站内突发紧急事件及与站内相关的外部突发紧急事件,并预留与集团对接的接口。应急指挥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监视、监测与预警、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指挥调度、应急消防、应急总结评价。

  1. 安全防护要求
    1. 总体要求

应满足“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综合防护”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原则。

应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生产控制大区宜分为控制区(安全Ⅰ区)和非控制区(安全Ⅱ区)。

生产控制大区应使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管理信息大区宜采用集团广域网。

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应设置经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证的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内部,各系统之间应实现逻辑隔离。

生产控制大区应采用电力调度数字证书系统,实现高强度的身份认证、安全的数据传输。

区域集控中心应具备入侵检测、主机加固、安全审计、防病毒、安全感知和统一网络管理等功能,区域集控中心典型网络拓扑结构图见附录G。

    1. 网络结构

区域集控中心与新能源场(站)的数据传输通道,可采用电力专线与运营商专线两种连接方式。如选择采用运营商专线,应设置安全接入区,配置前置服务器及正反向隔离装置。集控中心典型网络拓扑结构图见附录G。

    1. 生产控制大区防护

禁止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HTTP、FTP、SMTP、POP、Telnet等EMAIL服务及通用WEB服务,关闭135-139、445、3389等高危端口服务。

生产控制大区内的业务系统间应该采取VLAN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限制系统间的直接互通。

生产控制大区服务器和用户端均应当使用经国家指定部门认证的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并采取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措施。

生产控制大区应当部署网络安全监测采集装置,按照所属电网要求报送监测数据,同时向集控中心网络安全感知平台报送监测数据。

生产控制大区内主站侧和场(站)侧应该部署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应定期进行离线更新。

生产控制大区应当采取安全审计措施,把安全审计与安全区网络管理系统、综合告警系统、IDS管理系统、敏感业务服务器登录认证和授权、关键业务应用访问权限相结合。

    1. 管理信息大区防护

应当统一部署防火墙及终端安全系统等通用安全防护设施。

    1. 边界防护
      1. 横向边界防护

区域集控中心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边界安全防护,应当部署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

区域集控中心控制区(安全Ⅰ区)与非控制区(安全Ⅱ区)边界安全防护,应当采用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的网络设备、安全可靠的硬件防火墙或者相当功能的设备,实现逻辑隔离、报文过滤、访问控制等功能。所选设备的功能、性能、电磁兼容性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和测试。

管理Ⅲ区(内网区)与管理Ⅳ区(外网区)之间的边界处必须部署双向隔离装置或功能相当的设备,安全策略应采用白名单方式,禁止开启与业务无关的地址和服务端口。

      1. 系统间安全防护

同一安全区内部不同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时,应采取 VLAN 划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控制交互的规模和频度,禁用 E-Mail、RLOGIN、FTP等公共服务。

      1. 第三方边界安全防护

区域集控中心生产控制大区中的业务系统与环保、安全等政府部门进行数据传输,其边界防护应当采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的安全防护措施。

管理信息大区与外部网络之间应采取防火墙、VPN 和租用专线等方式,保证边界与数据传输的安全。

禁止设备生产厂商或其它外部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远程连接区域集控中心生产控制大区中的业务系统及设备。

      1. 纵向边界防护

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主站侧与新能源场(站)侧通过电力专用通信网络进行远程通信时,应当采用加密、单向认证等技术措施实现数据的远方安全传输以及纵向边界的安全防护;如选择采用运营商专线,还应设置安全接入区,配置前置服务器及正反向隔离装置。

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具有遥控功能的业务应采用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进行安全防护。

    1. 综合防护
      1. 态势感知

按照等保2.0 “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管理要求和所在电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在各新能源场(站)侧部署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采集装置(态势感知探针设备),在区域集控中心主站侧部署电力监控系统态势感知平台。实时监测安全Ⅰ、Ⅱ区网络安全动态,及时处置,保障整体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

      1. 网络管理

区域集控中心生产控制大区应部署一套网络管理系统,绘制网络空间资产地图,合理设置监测规则,实时监测联网资产及系统服务在线状态。

      1. 入侵检测

区域集控中心生产控制大区应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应当合理设置检测规则。检测发现隐藏于流经网络边界正常信息流中的入侵行为,分析潜在威胁并进行安全审计。

      1. 主机和网络设备加固

区域集控中心的服务器、工作站,应当使用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加固方式包括:安全配置、安全补丁、采用专用软件强化操作系统访问控制能力以及配置安全的应用程序,其中配置的更改和补丁的安装应当经过测试。

区域集控中心网络设备与安全设备应当进行身份鉴别、访问权限控制、会话控制等安全配置加固。

      1. 接入管理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各业务系统禁止以各种方式与互联网连接;关闭或拆除主机上不必要的软盘驱动、光盘驱动、USB接口、串行口、无线、蓝牙等,严格控制在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及便携式计算机。

      1. 安全审计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生产控制大区的业务系统应当具备安全审计功能,可以对网络运行日志、操作系统运行日志、数据库及业务系统重要操作日志、业务应用系统运行日志、安全设施运行日志等进行集中收集、自动分析,及时发现各种违规行为以及病毒和黑客的攻击行为。

      1. 专用安全产品管理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安全防护工作中涉及使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纵向加密认证装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堡垒机、网管系统、安全感知平台等专用安全产品的,应当获得国家指定机构安全检测证明,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做好保密工作,禁止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1. 备用与容灾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应当定期对关键业务的数据进行备份,并实现历史归档数据的异地保存。

集控中心系统关键主机设备、网络设备或关键部件应当进行相应的冗余配置。

      1. 其它

本章未涉及的安全防护要求应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14号)的要求,应符合等保2.0定级、备案、风险评估及测评要求,应符合《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国能安全〔2015〕36号)及配套方案的规定。

    1. 安全配置

所有硬件设备应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要求。

    1. 密码技术

系统应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要求的密码产品,主要应用范围和标准不宜低于如下要求:

应使用密码技术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实现身份鉴别信息的防截获、防假冒和防重用,保证应用系统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应使用密码技术的完整性功能来保证业务应用系统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库表访问控制信息和重要信息资源敏感标记等信息的完整性;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用户信息等;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用户信息等;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用户信息等;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用户信息、重要可执行程序等;

应使用密码技术的完整性功能来实现对日志记录完整性的保护;

应采用密码技术对重要应用程序的加载和卸载进行安全控制;

宜采用符合GM/T 0028的三级及以上密码模块或通过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核准的硬件密码产品实现密码运算和密钥管理。

    1. 网络通信
      1. 通信带宽

①网路拓扑宜采用总线型或环型,主站与子站之间的物理连接可采用星型连接方式;

②主站与子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应采用光纤专用通道,带宽为N×2M。

      1. 通信协议

①与设备SCADA系统数据通信,使用通用电力协议;

②与升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数据通信,宜使用DL/T 634.5104规约或DL/T634.5101规约;

③与电能计量系统的数据通信,宜使用DL/T 719-2000规约;

④满足上级单位、风电场或光伏厂家设备通讯接口要求,可升级;

⑤系统应预留扩展接口,以便接入后期投运的电站。

      1. 通道链路建设

①系统结构设计严格按照电力调度数据网二次防护要求进行设计;

②通道接入采用主备通道方式,确保单个通道的故障不影响系统的监控;

③视频信息不可与数据传输共用一个通道;

④控制传输通道应采用单独通道。

    1. 硬件配置
      1. 设备安装

①各类安全装置出厂证书、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资料齐全、完整;

②网络安防设备采用国家信息安全测评机构认可的装置,不直接采用境外密码设备;

③设备型号、外观、数量满足项目合同所列的设备清单,设备性能指标满足国标要求;

④铭牌及标示齐全、清晰、正确;

⑤设备接线紧固,布线整齐美观;

⑥线路走向标识牌齐全、完整。

      1. 主站设备

①主站主机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主机容量应与公司规划的容量相适应;

②包含以下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实时监控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站、卫星对时设备、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机等;

③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硬件防火墙、隔离装置、纵向加密认证设备等符合“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综合防护”要求;

④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SCADA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用方式,系统故障时自动切换;

⑤主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网络采用冗余网络,热备用方式运行。系统正常情况下,双网分流运行,单网故障时,系统自动切换后正常运行。

      1. 子站设备

①子站设备应模块化、标准化、易维护、易更换,允许带电热插拔;

②包含网络子站交换机、纵向加密装置、通讯服务器、网络机柜等设备;

③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硬件防火墙、隔离装置、纵向认证设备等符合“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综合防护”要求。

      1. 大屏显示系统

①整个显示系统应可作为统一显示平台显示信息,同时可分为多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将按照职能需要显示各种信号,支持目前在建的生产实时系统的信息展示。

②作为统一平台进行管理,如统一开关、在全屏任意位置调用任意信号显示等;同时,各功能区应可独立管理;

③整个系统可对多个视频信号、计算机信号、网络高分辨率信号进行显示,显示时可对任意信号窗口进行灵活控制和管理,同时保证显示效果良好;

④采用统一的控制管理系统,可以灵活操纵屏幕,同时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方便和其他系统进行整合;

⑤图像拼接完整,无线性失真,无错位。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充性。图像处理器支持超高分辨率叠加显示,图像无论大小,均能保证清晰度;

⑥基于Windows的全中文图形界面,模式切换易于操作,能嵌入综合监控系统的软件平台。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操作和显示。通过鼠标拖动及矩阵切换器联动实现大屏幕图像的放大和缩小,通过网络或终端控制图像处理系统的参数设置及日常应用。

      1. 调度电话

①集控中心应设置不少于 2 部电信运营商电话作为备用,保证调度电话能够及时接入集控中心,完成调控中心下达的工作;

②在满足二次安防要求的条件下,集控中心可采用网络调度电话。在场站侧与集控中心分别部署IP-PBX设备,通过部署的电信专线与集控中心IP-PBX 进行互联,在集控中心针对场站合理分配电话,实现风电场与集控;

③录音内容应定期导出备份;

④调度电话具有UPS电源;

⑤具备录音功能,且硬盘存储容量应大于20G、单轨连续录音时间应超过3000小时;

其他:调度电话、电源、防雷与接地、事故照明、消防系统等系统模块满足集控中心建设要求。

  1. 附属设备建设要求
    1. 功能区划分与要求
      1. 选址要求

区域集控中心选址应远离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地。应远离水灾火灾隐患区域,避免选择低洼、潮湿的地方,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的地方。宜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如无法回避,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宜避免设在建筑物的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应有有效的防潮、防漏水措施和应急预案。

平面和空间布局布置应满足机房管理、人员操作和安全、设备和物料运输、设备散热、安装和维护的要求,宜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相宜布置。建筑要求参照《GB 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和《GB/T2887-2011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执行,应对结构荷载、管线敷设、消防保障、散热设计和日常维护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1. 工作区划分

区域集控中心应按照功能要求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区,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主控室、机房、支持区和生产管理区,具体说明如下:

  1. 主控室:主要布置控制台(包含操作员站)、显示大屏等设备,是集控中心值班人员工作场所。
  2. 机房:主要用于安装集控中心所需的机柜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配套的通信设备、集中监控设备、工程师站。
  3. 支持区:主要由配电室、蓄电池室、空调室等为集控中心提供保障性支持服务的功能区域组成,主要由集控中心设备运行所需配电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双电源系统、自动切换设备、UPS等)与蓄电池、空调外机设备等组成。可选择集中式布置,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布置。
  4. 生产管理区:包括但不仅限于交接班室、休息/更衣室、培训/会议室、资料/工具室等。
    1. 显示屏系统要求

显示屏系统建议布置于集控中心主站。

显示屏系统宜以分布式坐席协作系统或等同功能的视频服务系统作为拼接控制单元,与LED/LCD大屏幕、视频工作站共同组成显示屏系统。

系统应支持多种视频输入、输出业务,可通过高速专用网络接口,接入网络视频数据、模拟视频信号,通过VGA、HDMI、DP以视频流的方式接入集控中心各区业务系统计算机显示信号,并可通过视频工作站实现图像的拼接和漫游操作。系统须提供DVI、HDMI、DP等多种高清数字输出接口,通过连接LED/LCD大屏幕,实现多种视频信号的高清输出显示。系统可提供不少于8路视频信号接入接口,并能够实现不少于4路视频信号图像拼接展示。

视频工作站应选用主流操作系统的图形化软件对显示屏系统进行控制,兼容鼠标、键盘等常用外设设备。

    1. 安防要求

区域集控中心安防系统应具备入侵检测、访问控制、动态监控、实时报警等功能,至少包含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建设在已具备安防功能场地的集控中心,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单独建设集控中心安防系统,但应将集控中心安防纳入所在场地整体安防体系内。

      1. 门禁系统

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应设置统一的门禁管理系统,应具备通道进出权限、通道进出方式、通道进出时段、记录保存、查询等基本管理功能。设备区等重点控制区域宜采用第二道电子门禁系统。

当发生突发性紧急事件(如火灾、爆炸)时,应能自动(或人工)解除全部门禁。

具备非法闯入和暴力解锁报警功能。

      1. 视频监控系统

区域或场站集控中心视频监控系统应具有图像监视、视音频记录和回放功能,具备即时录像录音功能,能够实现录像、录音资料的自动备份和下载功能。

    1. 机房建设要求
      1. 总体设计要求

机房作为数据存储、传输、设备控制中心,应为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合乎规范的环境条件,在温度、湿度、洁净度、电性能、防火性、承重能力、防静电能力、防漏、防雷、接地等各项指标上均应满足设备要求,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同时也应严格遵守施工地的施工要求,并且参照国际先进规范,建设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计算机机房。

机房的设计与建设应遵循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可扩展性等原则。

      1. 基本要求
  1. 指标要求:
    1. 温 度:23±2℃ (夏季);
    2. 20±2℃ (冬季);
    3. 相对湿度:45%—65%;
    4. 温度变化率:<5℃/h 不得结露;
    5. 尘 埃:国家B级 粒径≥0.5um;
    6. 粒数≤18000粒/升;
    7. 照 度:≥500Lux;
    8. 应急照明:≥50Lux;
    9. 静电电位:≤1KV。
  2. 室内的新鲜空气

室内新风量不应低于空调总送风量的5%(或不低于每人40立方米/小时)。

  1. 防雷

机房安装可靠的避雷设施、防雷设备。

  1. 电源地线
    1. 机房应配有专用地线,如设备无特殊要求,则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2. 有良好的防静电措施,安装防静电地板、地面,地面有接地铜排。
  2. 电磁环境及噪音要求
    1. 有人值守的机房和支持区,在电子信息设备停机时,办公区席位噪声值应小于65dB;
    2. 当无线电干扰频率为0.15-1000MHz时,机房和支持区内的无线电干扰场强不应大于126dB;
    3. 机房和支持区内磁场干扰环境场不应大于800A/m;
    4. 在电子信息设备停机的条件下,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震动加速度不应大于500mm/²;
    5. 机房和支持区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
    6. 对于环境要求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的机房,应单独设置电磁屏蔽室。
  3. 机房区域大气压力

机房区域应保持正压

      1. 总体部分
  1. 吊顶

吊顶是机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吊顶上部安装着强电、弱电、线槽和管线,也安装着消防灭火的报警管路及通风系统风管。在吊顶面层上安装着嵌入式灯具、风口、消防报警探测器。机房要求机房吊顶必须防火、防尘、美观和易于拆装。吊顶内顶部及四壁均刷防尘漆,达到屏蔽、吸音、防尘效果。

  1. 地面处理

区域集控中心大厅可采用钢制抗静电活动地板,也可采用防静电地面。因大厅内大屏系统易受静电干扰,且为满足日常办公需求,可考虑使用防静电防尘地面或铺设直铺式防静电地板。

机房采用钢制抗静电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要求,供货单位须提供有关质量认证书。

机房地板设计宜采用600*600防静电全钢地板/PVC全钢防静电地板敷设,高度要求为≥300mm地面,同时地板沿墙进行收边处理。地板承重≥500kg,防火达到B1级。机房地面需要做防尘、防潮和保温处理。

  1. 门窗隔断

机房及UPS室设置甲级防火钢化玻璃门(或同等标准材质)作为出口门;集控大厅门采用不低于丙级标准的防火门。

门框的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平整,其间隙用非腐蚀性材料密封。

主机房及UPS室面积如均小于100m2,可设置单安全出口,如面积大于100m2,设置安全出口两个,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应自动关闭,并且保证任何情况下均能从机房内开启。

主机房及UPS室单独装设门禁系统,应考虑设备匹配程度。

  1. 墙面处理

墙面要达到阻燃、隔音、降尘的功能。机房与外界连接的所有墙体的缝隙区管线槽接口处均以水泥砂浆堵实,以防止虫、鼠进入机房。机房与外界连接应采用统一的强电、弱电线槽出口。

      1. 配电系统及不间断电源系统
  1. 配电系统

电子计算机机房电源进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采取防雷措施.电子计算机机房电源应采用地下电缆进线。当不得不采用架空进线时,在低压架空电源进线处或专用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母线处,应装设低压避雷器。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宜有双路供电电源保障,每路交流电源的容量应能满足全部负荷需求,每路交流电源专用配电母线宜配备瞬态电压浪涌保护器和电源监测装置,并提供通信接口,电源状态信息可接入远程集控中心系统。供配电系统在设计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1. 计算机机房的供电应有单独的供电回路;
    2. 计算机机房内设备电源的电压变化应在220V±5%之内,频率变化应在 50H± 0.5Hz 之内;
    3. 系统留有备用容量,具有可扩充性,以便将来扩展负荷的需要;
    4. 配电柜和开关采用知名品牌,机柜负载容量具有可扩展性;
    5. 根据目前机房设备的负载状况设计机房市电接入电缆规格,具有可扩展性;
    6. 主机设备、网络设备、控制设备分别采用UPS双回路供电;
    7. 电线电缆全部采用阻燃系列;
    8. 机房照明使用标准照明,故障照明要求达到50LUX。故障照明接入UPS 供电系统;
    9. 机房应设置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标志灯,其照度不低于50Lux;
    10. 如地板下空间如作为静压箱,强弱电的走向、分布应尽可能不阻断空调的送风,则设计地板高度应不低于400mm,保证充足的通风空间;
    11. 机房供配电系统应考虑计算机系统有扩展、升级等可能性,并应预留备用容量。
  1. 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集控中心系统(主站、子站)应配有静态逆变装置式不间断UPS电源,应为单相输入、单相输出,输出电压为220V;旁路输入电源宜为单相;备用输入电源宜采用220V直流蓄电池供电,蓄电池宜采用免维护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蓄电池容量按满载不小于4小时供电考虑。UPS电源系统宜预留备用容量,安装位置应与蓄电池一并考虑。电源系统告警信息可接入远程集控中心系统。集控中心UPS系统在设计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1. UPS基本容量应大于等于1.2倍数设备总负荷;
    2. 要求UPS 的供电范围为机房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应急照明、环境监控设备;
    3. UPS内部控制系统的供电必须具有冗余,任何单路的供电电路发生故障不允许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样该供电电路也能够热插拔,以实现在线的维修能力;
    4. UPS能够提供故障电池模块的自动报警,同时提供故障模块的定位;
    5. 能对UPS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的监控;监控内容包括系统电压与各支路负载供电参数。
    6. 每套 UPS 电源应至少配置一组蓄电池组,每组蓄电池组容量应满足带全部负载的时间不小于 2h;
    7. 双机运行时单机负载率不应超过 30%;
    8. 具备双电源模块的装置或设备,两个电源模块应由不同UPS供电。
      1. 空调系统

区域集控中心空调系统应能连续运行,机房的温度、湿度应满足设备运行的要求。为配合环境监控系统工作,建议使用可自动调节的智能精密空调,使用双冗余的方式总体控温,节约空调系统寿命。如机房面积小于20㎡,热负荷较为集中,应适当调高总制冷量。

具备新风系统的机房,新风系统送风口可选择嫁接至中央空调回风口,做好防回流措施,可有效减少新风系统导致的热负荷变化。

空调系统参照《GB/T50980-2014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工程设计规范》设计建设,应考虑节能要求。

      1. 消防系统

区域集控中心主站消防系统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222-201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设计建设。

机房、支持区设备应采用阻燃型线缆,同时应对线缆进出口进行相应的防火封堵。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气体消防系统,符合《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其标准应至少遵从如下原则:

  1. 采用管网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或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机房,应同时设置两种火灾灭火探测器,且火灾报警系统应与灭火系统联动。
  2. 灭火系统控制器应在灭火设备动作之前,联动控制关闭机房内的风门、风阀,并应停止空调机和排风机、切断非消防电源等。
  3. 机房内应设置警笛,机房门口上方应设置灭火显示灯,灭火系统的控制箱(柜)应设置在机房外便于操作的地方,且应有防止误操作的保护装置。
  4. 气体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及设施应采用经消防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
  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手提灭火器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10)的有关规定。灭火剂不应对电子信息设备造成污渍损害。
  6. 凡设置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机房,应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生产管理区可不单独设置消防分区,但应根据所在建筑消防分区要求完成消防系统建设,将生产管理区的消防管理纳入所在建筑消防分区的整体消防体系内。

      1. 接地、防雷系统
  1. 防静电要求

区域集控中心机房的防静电要求应符合现行《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有关规定,防静电要求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1. 机房应铺设防静电地板;
    2. 机房的地板或地面应有静电泄放措施和接地构造,防静电地板或地面的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应为2.5xl04~1.0×109Ω,其导电性能应长期稳定,且应具有防火、环保、耐污耐磨性能;
    3. 机房中不使用防静电地板的区域,可敷设防静电地面,其静电性能应长期稳定,且不易起尘;
    4. 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可导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必须进行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5. 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宜采用焊接或压接,当采用导电胶与接地导体粘接时,其接触面积不宜小于20cm2
  1. 接地系统要求

区域集控中心接地系统建设应遵从《GB50057-20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建设标准进行建设,至少遵从如下原则:

    1. 机房应设置接地网,接地网应采用不小于100mm2的铜排或120 mm2的镀锌扁钢,并与主接地网多点连接。
    2. 机房应在屏柜下,按屏柜布置的方向敷设100 mm2的专用首末端连接的铜排(缆),形成机房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
    3. 各保护和控制装置的屏柜下部应设有截面不小于100 mm2的接地铜排。屏柜上各装置的接地端子应用截面不小于4 mm2的多股铜线和接地铜排相连。接地铜排应用截面不小于50 mm2的铜缆和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相连。
    4. 配电装置的屏柜下部应设有截面不小于100 mm2的接地铜排,接地铜排应用截面不小于100 mm2的铜缆和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相连。
    5. 各计算机应用系统屏柜内应设有截面不小于100mm2的零电位接地铜排,以构成零电位母线。零电位母线应仅由一点焊接引出两根并联的绝缘铜绞线或电缆,并于一点与接地网的接地干线焊接。
      1. 综合布线

区域及场站集控中心综合布线系统应符合现行GB 50311、GB 50312有关规定,并遵守如下原则:

  1. 规范性: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 实用性:实施后的通信布线系统,将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实现数据通信、通过再建设还可实现语音通信、图像通信。
  3. 先进性:该布线系统适应日益广泛的数据语音通信和应用,符合业界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用户在缆线及网络系统上的投资以及运行在其上的应用。
  4. 数据传输可靠性:本系统全部采用高质量的增强性布线系统,为数据传输提供高带宽的传输信道。
  5. 经济性: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造价。
  6. 安全性:该布线系统的传输应不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并且不能对与之连接的各种设备产生影响或损坏。
  7. 可维护性:系统中的任一部分之联接都应是灵活的,即从物理接线,到数据通讯、自动控制设备之联接都不受或极少受物理位置和这些设备类型的限制。以使在今后的维护过程中可以方便的通过跳线实现数据语音信息点的移动
      1. 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

机房宜设置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机房的整体监控。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宜采用集散或分布式网络结构,系统应易于扩展和维护,其主要监控对象应至少包含动力、环境、安防、消防等,如市电、UPS电源、配电开关、温湿度、精密空调、新风机、漏水、烟雾、门磁等实时信息,并应具备显示、记录、控制、报警、分析和提示功能。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应设置监控中心/工作站,各系统供电电源宜采用独立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当采用集中不间断电源供电时,应单独回路配电。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宜满足三层网络(应用层、传输层、感知层)典型架构,运用传感器等技术,使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感知需要的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专用网络的接入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机房设备的智慧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

  1. 能够检测可控制主机房的空气质量,确保环境满足电子信息设备的运行要求。
  2. 主机房和支持区内有可能发生水患的部分应设置漏水检测和报警装置,强制排水设备的运行状态应纳入监控系统,进入机房的水管应分别加装电动和手动阀门并在关键接口安装渗漏检测设备。
  3. 机房专用精密空调、不间断电源系统、智能精密配电系统等设备自身应配带监控系统,并能够将主要参数纳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通讯协议应满足系统要求。
  4. A级、B级机房主机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宜采用KVM切换系统,能够满足主机运行状态监控功能,并能够将主要参数纳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通讯协议应满足系统要求。
  5. 安防系统宜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检测报警系统和门禁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应具备联动控制功能,并能够将主要参数纳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通讯协议应满足系统要求。
  6. 验收结论及整改要求
    1. 验收结论

按照验收大纲完成验收工作,并收到相关检测报告后,验收组应尽快给出验收结论,如验收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满足相关要求,则通过验收,验收组提供验收报告。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则给出整改建议,由项目建设单位协商整改。

    1. 整改要求

如需整改,由项目建设单位会同相关设备厂家商定整改措施、期限和违约责任。整改完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整改报告,验收组对整改结果再次验收,并出具验收后的相关验收报告。

    1. 遗留问题

验收结束后,对于验收中发现的不影响运行安全的问题,可以作为遗留问题在通过验收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闭环。

    1. 验收报告

验收文件必须经验收组成员签字,加盖验收单位公章。主要验收文件包括:

(一)分系统检查报告。

(二)性能测试报告。

(三)网络安全检查报告。

(四)验收中发现设备缺陷的处理方法、处理过程、处理结果记录及整改报告。

(五)其它需要的资料、报告、证明及图片等。

验收通过后项目单位进行验收文件整理,验收组应编写完整的验收报告。

  1. 附录A.集控中心验收流程图
  2. 附录B.集控中心验收细则
  3. 附录C.集控中心数据采集验收表
  4. 附录D.集控中心功能验收表
  5. 附录E集控中心验收报告
  6. 附录F.整改建议书
  7. 附录G典型网络拓扑结构图
  8. (电力专线)

1区域集控典型网络拓扑结构图-电力专线806-v3

(运营商专线)

2区域集控典型网络拓扑结构图-运营商专线806-v3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4 元(56 台币TWD)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