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住宅工程,地上 11 层,地下 1 层,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柱间距为 8m×8m,,筏板基础。外墙采用双排脚手架,运输工具为物料提升机,在运输过程中安装了外用电梯并根据施工组织方案要求和进度安排配置了相应的机具和设备。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了漏水现象,项目部及时采取了密室混凝土修补及压密注浆的方法,但并未达到良好的效果。
事件二:脚手架施工过程中,用直角扣件将在主节点处设置的横向水平杆扣接在纵向水平杆上,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为 180mm,横向水平杆靠墙一端的外伸长度为杆长的 0.5 倍,且长度超过了 500mm。
事件三:物料提升机安装总高度 28m,采用一组缆风绳锚固 。各层与物料提升机连接处搭设了卸料通道,并在通道两侧设置了防护栏杆。
事件四:为节省工期,该工程梁混凝土强度达到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的 50%时,即拆除底模。
问题:
1.事件一中采取的措施是否可取?除了这些措施外,还有哪些措施?
2.事件二中的不妥之处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3.指出事件三中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
4. 事件四中的说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1.事件一中的做法可取。
还有坑底设沟排水、引流修补、高压喷射注浆等方法
不妥之处一:主节点处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为180mm.。
理由:主节点处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mm。
不妥之处二:横向水平杆靠墙一端的外伸长度是杆长的0.5倍,且长度超过了500mm。
理由:横向水平杆靠墙一端的外伸长度不应大于杆长的0.4倍,且长度不应大于500mm。
错误之一:物料提升机安装总高度28m,采用一组缆风绳锚固。
正确做法:物料提升机高度在20m以上30m以下时,采用不少于2组缆风绳锚固;
错误之二:仅在通道两侧设置了防护栏杆。
正确做法:在通道两侧设置不但要防护栏杆,还要设置挡脚板。
事件四中的说法不正确。
理由:柱间距为8m×8m,梁底模拆除时,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