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373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特殊教育概论 试题
2017年1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解释下列概念题,并举例说明(本题25分,每小题5分)
1.支持性教育
2.安置诊断
3.资源教室
4.个别化教育计划
5.特殊教育最佳实践
得 分 评卷人 二、简述题(任选一题15分,多做不计分)
6.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隐性障碍的看法。
7.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谈谈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特色。
得分评卷人 三、案例题(本题25分)
8.下面是我国首例探索个别化教育实践的例子。请根据组织变革的理论对下面的事例 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体会说明特殊教育组织变革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案例:
1308
1991年,四川和重庆的特殊教育同行开始探讨个别化教育。一位来自农村的刚刚从事特 殊教育的年轻教师,回去后开始实施个别化教育。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国第一个在农村实施个 别化教育实践模式初步形成。
我们对他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位教师的个别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 个渐进的组织改革过程。最初,他主要是利用课程本位评估的方法,寻找每个学生的教育需 求,确定教育重点,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但是在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时候,还是按照分科课 程的方式来进行。到期末再对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目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课程本 位评估,确定新的教育重点,形成第二年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第二学年,这位教师尝试将个别 化教育计划中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逐渐从分科教学的周课时安排走向个别化教学的 一日活动安排。随着个别化教育的成功实施,这个农村辅读班的学生“从一群曾经与狗为伴, 流落在乡镇街头的’小混混’变成务农的庄稼汉、外出打工的务工者,成为了融入当地常态生活 的普通人。”(当地乡镇领导语)
概括地讲,这位农村教师能够实施个别化教育是因为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当时的 农村学校普遍实施包班制,在一些边远山区的学校甚至是“复式班”(往往是一校一班,一班中 包括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客观上为实施个别化教育做好了组织形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这 位农村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经历了两步,第一步是学期前进行教育基线评估,期末进行成效评 估,使个别化教育实现了整个学期前测与期末评估首尾衔接;第二步,将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教 学目标逐渐落实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这两步经历了一个渐进性的组织变革与质量提升的 过程。
得分评卷人
四、论述题(本题35分)
9.什么是支持,支持有哪些特征,学习支持的概念和特征以后,对你如何协助特殊儿童产 生了什么变化?
试卷代号:1373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特殊教育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7年1月
一、 解释下列概念题,并举例说明(本题25分,每小题5分)
1.支持性教育:以支持为特征的特殊教育可以简称为“支持性教育
2.安置诊断:安置诊断是确认一个儿童是否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及相应的身心 特征,据此为他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安置。
3.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 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
4.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 定,它记载了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
5.特殊教育最佳实践:对我国特殊教育实践形态通过组织效益进行持续组织效益的评 估,通过对四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投入一产出”比较,合理调整学生和团队成长的效 益与财务与内部过程的效率的关系,以寻求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案。
二、 简述题(任选一题15分,多做不计分)
6.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隐性障碍的看法。
答:隐性障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概念。
第一种看法是相对与有明显外观的残损而言的“内隐”障碍。一些心智发展障碍的儿童被 称为“隐性障碍例如一些自闭症儿童“仪表堂堂”并不符合许多人的“残疾观”,但是他表现 出来的严重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被认为是“内隐”的障碍。(2分)
第二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发病机理不明的儿童。这种看法的局限性在于,目前许多障 碍性障碍儿童发病原因和机理不清,例如目前人类对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处于假设阶段,尚不能 被确认。对2/3左右的智力障碍儿童的病因不明,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病机理也在缺乏定论的 讨论之中。(2分)
第三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鉴定诊断不明确的一部分儿童。目前由于对许多症状缺乏有 效的诊断方法,尤其是儿童时期,对身心发育过程、对智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诊断都存在一定 1310
的问题,例如,目前最权威的智力测验工具,对4岁以下的儿童智力测评缺乏可靠性,因此,对 婴幼儿的测评釆用了比较笼统的“发育商”,许多测评工具仅具有“筛査”的水平,这对早期发 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三早”带来一定的困难。(2分)
第四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指处于发展性障碍诊断点边缘的“边缘落后儿童气这是提出 “隐性障碍”概念的一个重要理由。(2分)
第五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相对于法律儿童没有被明确认定为“残疾”的有障碍的儿童。 例如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表述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 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修改之前的残疾人保障法认定的残疾为5类, 修改之后,将言语残疾从听力语言残疾中单列一类,最后还有一个“其他残疾”的表述为“隐性 障碍”留下的余地。(2分)
国际社会也有对“隐性障碍”的讨论。国外的对“隐性障碍”釆用的术语是invisible disabilities0它的含义是指不能被明显观察的精神或身体状态的障碍。提出该概念的学者认 为,根据对残障文献的回顾,这些文献讨论了显性障碍(残疾)可见的因素及其影响,由于它体 现出了欺辱和羞耻感,因而影响到当事人的自我印象和自我认同等,因而许多人对不可见的因 素也羞于说出,这是造成隐性障碍的原因。由于隐性障碍最终影响到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日 常生活运作,学者提出“羞耻响应模式”(shame response model)来解释“隐性障碍,这个模式 涉及到一些慢性病人和沟通障碍的人员的行为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影响残障 人和非残障人之间关系的一些无法理解的反应。国外关于隐性障碍的讨论,关系到隐蔽的心 理及病理因素与一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一种互动模式。(5分)
7-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谈谈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特色。
答:(1)课程目标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成为一个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的目标来 自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体系,经过课程本位评估,进入到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最终作为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强调学生的内在愿望和自我决定。国际上的新 趋势,是将学生愿望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将家长或教师的要求、课程标准的目标列在第二位。 这种趋势尤其明显的表现在个别化支持计划中。(我们将在个别化支持(ISP)的模式中强调 这一点)(2分)
(2) 教学活动分析将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教学活动设计时,强调如何使教学更能满足学 生的个人意愿和自我决定,培养学生具有自信心,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有坚持性,不断克服困 难去实现自己的意愿和决定。(2分)
(3) 在确定学生个体学习特点与条件方面,不强调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而重视学生现在 应该具备的功能性、适应能力和与生活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从而设计更适合学生需求和特点的
教学活动。(2分)
(4) 在教学策略上,重视提升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发挥优势学习通道(如盲人重视听觉渠 道,聋人重视视觉渠道等),采用必要的学科补救措施、相关康复训练和支持策略等。(2分)
(5)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 活动设计时,将适当地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科逻辑与生活 经验之间,强调后者,重视学生具体生活环境,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差异教学策略,满足儿童的显 著个别差异特点。(2分)
(6) 在教学评定中,更重视纵向个体评估,采用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评估思路,建立最 初的基线,进行干预(教学或康复等),再建立成果线,与原来的基线进行对比,用自己的取得成 效与原来的基础比较,看到自己进步的幅度,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2分)
因此,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釆用学习原理和教育理论来系统地设计教学活动,还 将运用一系列的特殊教育策略与方法,更好地为有显著个别差异的学生提供教学活动及其相 关支持与服务。(3分)
三、案例题(本题25分)
8-下面是我国首例探索个别化教育实践的例子。请根据组织变革的理论对下面的事例 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体会说明特殊教育组织变革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案例:
1991年,四川和重庆的特殊教育同行开始探讨个别化教育。一位来自农村的刚刚从事特 殊教育的年轻教师,回去后开始实施个别化教育。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国第一个在农村实施个 别化教育实践模式初步形成。
我们对他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位教师的个别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 个渐进的组织改革过程。最初,他主要是利用课程本位评估的方法,寻找每个学生的教育需 求,确定教育重点,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但是在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时候,还是按照分科课 程的方式来进行。到期末再对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目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课程本 位评估,确定新的教育重点,形成第二年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第二学年,这位教师尝试将个别 化教育计划中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逐渐从分科教学的周课时安排走向个别化教学的 一日活动安排。随着个别化教育的成功实施,这个农村辅读班的学生“从一群曾经与狗为伴, 流落在乡镇街头的’小混混’变成务农的庄稼汉、外出打工的务工者,成为了融入当地常态生活 的普通人。”(当地乡镇领导语)
概括地讲,这位农村教师能够实施个别化教育是因为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当时的 农村学校普遍实施包班制,在一些边远山区的学校甚至是“复式班”(往往是一校一班,一班中 1312
包括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客观上为实施个别化教育做好了组织形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这 位农村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经历了两步,第一步是学期前进行教育基线评估,期末进行成效评 估,使个别化教育实现了整个学期前测与期末评估首尾衔接;第二步,将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教 学目标逐渐落实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这两步经历了一个渐进性的组织变革与质量提升的 过程。
参考答案:
评分要求:
(1) 个别化教育的实施要求原来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态需要改革。(10分)
(2) 个别化教育的组织变革需要通过分步支持的改革逐步完成。(8分)
(3) 个别化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在组织变革中逐步提高的。(7分)
四、论述题(本题35分)
9.什么是支持,支持有哪些特征,学习支持的概念和特征以后,对你如何协助特殊儿童产 生了什么变化?
答:基本要点:
(1) 正确表述“支持”的概念:支持就是利用和调动自然资源,来提升个别生活质量和家庭 的生活质量。(8分)
(2) 支持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被支持者是主体,支持者是协助者;第二,要达到常态生活 水准;第三、支持要提供最适度的协助;第四,有效的支持体现为支持不断下降。(8分)
(3) 根据支持的概念与特征,在运用支持时,首先要尊重被支持者的需求,提供需要、最小 协助,让被支持者能够过上与周围同龄人同样的生活或学习。如果支持是有效的,被支持者在 完成同样的活动时所需要的支持就会越来越少。(8分)
(4)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如引用其他学者的观念等),或言之有据(如 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合理阐述),均可以酌情得分。(8分)
对上述观点有自己的实际体会,能结合实际回答。(3分)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