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250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开卷)
2019年7月
题号 一 二 二 总分
分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
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的一种“放大”研究。
A.司空图“韵味”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
C.孔子“兴观群怨”说
D.严羽“妙悟”说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司空图的“韵味说”,提岀了一系列卓越的创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譬如苏轼的
( )说就是例证。
A.神韵
C.妙悟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直觉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想象的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
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釆
7.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
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 )。
A.黑格尔 B.康德
C.泰纳 D.克罗齐
8.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 )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 纳深受其影响,其《艺术哲学》表达了他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发掘梳理艺术史料 的心路历程。
A.理想主义 B.自然主义
C.实证主义 D.现实主义
9.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
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
C.声音 D.历史
10.弗洛伊德将自己的“心理结构”理论调整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因素构成的“人
格结构”,他认为( )。
得分评卷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1.简要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1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13.简要说明泰纳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对于真理的认识与表达。
得分评卷人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4.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 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搪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 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 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 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 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15.布瓦洛所说的“自然”是指什么?怎样看待和认识这些“自然”?
试卷代号:1250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
2019年7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 A 3. B 4. D 5. A
6. D 7. B 8. C 9. A 10. D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答题要点:
11.简要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4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4分)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4分)
12.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请简要说明。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 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1) 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4分)
(2) 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4分)
(3) 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4分)
13.简要说明泰纳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对于真理的认识与表达。
泰纳认为: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 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4分)
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 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 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 众。”(4分)
将这段话换一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是通俗的科学,或科学是专家才能理解的艺术。(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4.(1)“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6分)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2)“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6分)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5分)
“不隔”的含义,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 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 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 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5分)
15.布瓦洛所说的“自然”是指什么?怎样看待和认识这些“自然”?
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指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 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5分)
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人性”的含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由年龄不同 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向。布瓦洛认为,任何人都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性格或性情,文 艺创作要做到符合“常情常理”、“逼真”、贴近“自然”,就应当抓住年龄这个关键因素。(5分)
对于文艺创作的这一“自然”要求,显然是人物“类型化”、“共性化”的主张。毫无疑问,现 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或性情一般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文艺创作要塑造 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不能不注意人物的年龄因素。据此来说,布瓦洛的看法不无道理。但 是,经验同时能够有力地说明,社会的人的性格或性情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总是社会的和心 理的因素,而决不是生理的自然的年龄。以年龄作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根本依据,只能塑造出没 有鲜活个性的类型化形象。在布瓦洛,“自然”或“自然人性”的另一方面含义,是由出身所决定 的性格特点。如他说,写英雄就应该写出他们“论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而若是写 平民,则只能有“扭捏难堪的嘴脸气这是一种血统论在理论上的运用,也是其强调理性统一性 的一个体现。(12分)
(简答题与论述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 可以给相应分数。)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