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250 座位号匚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文论专题试题
2014年1月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分数
得分评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 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 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 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 B.习
C.识 D.力
3.司空图的“韵味说”,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创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譬如苏轼的
“( )”说就是例证。
A.神韵 B.妙悟
C.形神 D,境界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
作方法论。下面( )属于主体论范畴。
A. “才、胆、识、力”说 B. “理、事、情”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直觉的
C.意象的 D.诗意的
6.鲁迅先生曾将( )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篇章既富,评鹫自生,东则
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 ),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
A.《诗的艺术》 B.《判断力批判》
C.《美学》 D.《诗学》
7.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
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 )。
A.泰纳 B.黑格尔
C.康德 D.克罗齐
8.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的性
9.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 )。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10.接受美学强调( )阅读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产生及最后完成具有重要作
用。
A.读者 B.作者
C.评论者 D.主人公
11.怎样理解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兴”的含义,它与其他三个层面“观群怨”的关系是 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1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得 分 评卷人 三、论述题(毎题22分,共44分)
14.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 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摭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 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 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 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 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15.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 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 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 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 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 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 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
试卷代号:125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文论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4年1月
一、单选题(毎小题2分,共20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1.怎样理解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兴”的含义,它与其他三个层面“观群怨”的关系是
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所谓“兴”,是“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气前一说是指文艺作用于人的方式,后一说则是指 文艺作用于人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即通过艺术形象 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 到感染和熏陶。“兴”还被认为是一种创作手法。(6分)
“兴”与其他三者不是并列关系,“兴”是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的审美本质同一性中来揭 示文艺所可能具有的种种社会作用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的特殊方式,其他三者则是在此基础 上得以产生的几种具体社会作用,体现着鲜明的功利目的。(6分)
1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⑴情节的完备;(4分)
(2)情节的整一;(4分)
(3)情节的严密。(4分)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4分)
第二,连惯性。(4分)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4.(1)“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6分)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2)“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6分)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5分)
“不隔”的含义,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 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 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 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气(5分)
15.(1)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
(2) 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构模式;
(3) 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
(4) 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
(每个要点4分,阐述6分)
(简答题与论述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 可以给相应分数。)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