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试题
‘2008年7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总分 分数 I
得分评卷人 一、填空题(毎空2分,共10分)
得啪 |1.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岀: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 种 和规则体系。
得封 |2.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
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得分|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裂变和 。
得刽 |4.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 发
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得分| |5.地球的年龄大约在 亿年。
得分评卷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得分| |6.工业革命是于( )发生的。
A.20世纪中叶 B. 18世纪后期
C. 19世纪 D. 21世纪
得刽 1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得* |8.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 )的特殊蛋白质。
A.氨基酸
B.催化功能
C.蛋白质
D.细胞
得分| |9.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
龄等等。
A.星系红移 B.星系兰移
C.星系黄移 D.星系绿移
得列 |10.在现代社会,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
A.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轻
B.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已有好转
c.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m基本扭转
D.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得分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毎题5分,共20分)
得分 11.核力
得分 12.材料
得分 13.细胞的全能性
得分 14.计算机病毒
也-分-苴孽1-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得分| |15.什么是科学?
丽―16.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得 分-评卷人一 五、论述题(共30分)
得分 17.你如何理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7月
一、 填空题(毎空2分,共10分)
I.工具
2-信息
3.原子核聚变
4.定量
5.46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B 7. A 8. B 9. A 10. B
三、 名词解释(毎题5分,共20分)
II.原子核内核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2.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13.’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14.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 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四、 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血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断地发 现问题、提岀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自我矫正的 探索过程。
1058
(3)现在的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因为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 研究的课题领域越来越复杂,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的结 晶。因此,科学不仅仅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更是一项整个人类
V.
社会的事业。
16.答: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 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动 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专力呈直线上 升。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 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电能已经充 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 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 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五、论述题(共30分)
17.要点一: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 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 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 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 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 会活动。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 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依 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 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 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 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 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 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现代生 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要点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虽然世界 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 会与自然环境受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
要点三: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力。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可持续发 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 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营造 “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