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科学与技术试题
2006年7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得分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 、科学进化
论和 O
2.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裂变和 ,其中和 平利用核裂变能的设施是 =
3.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 发展;研 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4.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标志着 的诞生。
5.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 和星云。
6.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 o
7.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 和
1216
得分评巻人
二、选择题(毎题2分,共10分)
1.新技术革命是于( )发生的。
A. 20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初 D. 21世纪
2. 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3. 多利羊的培育主要采用了( )技术。
A.细胞培养 B.细胞融合
C.细胞核移植 D.细胞膜修复
4.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 )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A.海洋扩张 B.大陆扩张
C.海底扩张 D.海浪扩张
5.在现代社会,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 )o
A.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轻
B.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已有好转
C.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已基本扭转
D.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得 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
2.细胞的全能性
3.计算机病毒
4.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5.环境科学
得 分 评巻人_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科学?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得分评卷人 五、论述题(共30分)
你如何理解“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6年7月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2. 原子核聚变 核电站
3.定量
4.分子生物学
5.恒星
6.Intel 4004
7. 酸雨 臭氧层破坏 海洋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答对其中两个即可得分)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 2. A 3. B 4.C 5. B
三、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爱因斯坦论述质量与能量的关系的方程式
E= wc2
称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
2.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3.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 一组计算机指令。
4.地球的外部圈层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
5.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环境质量保护和环 境质量改善的科学。
四、 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 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在一起,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 发现问题、提岀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自我矫正 的探索过程。
.(3)现在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研 究的课题领域越来越复杂,因此,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 的结晶,科学不仅仅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更是一项整个人类社 会的事业。
2.(1)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 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 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 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2)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 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进一步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 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五、 论述题(共30分)
要点一: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 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 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 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 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 会活动。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 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 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 1220
表现岀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岀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 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 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 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 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现代生 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要点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虽然世界 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 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要点三: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力。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可持续发 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 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营造 “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