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124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流行病学 试题(开卷)
2014年7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
B.现患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
C.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
D.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E.发病率的分母中包括具有免疫力和现患病而不会发病的人
2.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 )
A.年龄、性别和种族 B.职业、家庭和环境
C.国家、地区和城乡 D.时间、地区和人间分布
E.空间、时间和宇宙
3.轮状病因模式是指( )
A.病原物、宿主、环境形成的环状病因关系图
B.包括生物、理化、社会环境、宿主及其遗传内核在内的各种因素分别被置于层次不 同的圆环之中
C.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宿主及其遗传内核在内的各种因素分别被置于层次不同的 圆环之中
D.包括生物、理化、社会环境、宿主内的各种因素分别被置于层次不同的圆环之中
E.生物、理化、环境形成的环状病因关系图
4.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的正确表述是(
A.统计学关联是因果关系的一种
C.统计学关联是虚假的因果联系
E.因果关联不一定有统计学关联
5.为制定某地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制方案,拟对该地区某时点人群原发性
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査。这类研究是( )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C.横断面研究
E.纵向研究
6.比值比主要应用于( )
A.描述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E.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7.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
A.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
B.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C.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D.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
E.描述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进行临床比较
8.流行病学试验不具备的特征是( )
A.将同一批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两个组
B.人为地给予试验组干预措施
C.实验中运用盲法
D.运用OR进行分析
E.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9.流行病学实验的双盲法是指( )
A.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不知道试验分组情况
B.研究对象和资料收集及分析人员不知道试验分组情况
C.研究对象和试验设计者不知道试验分组情况
D.试验设计者和负责分组及照顾病人的医师不知道试验分组情况
10.在五型肝炎中,主要经粪一口传播的有( )
A.甲型和乙型 B.乙型和丙型
D.乙型和丁型
E.甲型和戊型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短期波动
12.灵敏度
13.人群易感性
14.超额死亡率
15.现况研究
16.描述性研究包括历史资料分析、
17.疾病流行的强度是指某病在某地人群中一定时期内病例数量的变化,常用的术语有 散发、 和 0
18.逻辑学中将事物发生的条件分为充分条件 、 、三大类。
19.病例对照研究中的主要偏倚有 、 和
得 分•评卷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0.流行病学有哪些特征?
21.什么是移民流行病学?
22.简述疾病的潜伏期在流行病学调査中的意义。 得分|评卷人
五、论述题(16分)
23.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试卷代号:1124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流行病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2014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B 2.D 3. B 4. E 5. C
6. C 7. A 8. D 9. A 10. E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短期波动:是指某时点的流行或爆发。爆发一词常用于具体的小人群,短期波动或时
点流行往往用于较大数量人群。
12.灵敏度: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新诊断技术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1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14.超额死亡率:是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以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 死亡率作为预期死亡率)。常用来反映流感流行的程度与严重性。
15.现况研究: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期间内对一个特定人群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 进行的调查研究。
三、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6.现况研究 随访研究 疾病监测
17.爆发 流行
18.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19.选择偏倚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
四、 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0.答:(1)群体的特征;(1分)
(2) 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2分)
(3) 对比的特征;(1分)
(4)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2分)
(5) 社会医学的特征;(1分)
(6) 预防为主的特征。(1分)
21.答:移民流行病学是将疾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情况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进而确 定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分)当某些人群移居于他国或他地,他们的生 活环境和条件及疾病谱与本国或本地不同。(2分)经过若干年后,研究这些人群的基本分布 情况,就可以提供不同地点、时间中移民的发病资料,(2分)从中可以获得有关遗传因素和环 境因素影响疾病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为探索病因提供线索。(2分)
22.答:(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2分)
(2) 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1分)
(3) 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1分)
(4) 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以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发病率 下降,可以认为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有关。(2分)
(5) 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现,常 呈现爆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较长。(2分)
五、论述题(16分)
23.答:病例对照研究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以现在患有该病的病人为一组(称为病例 组),(2分)以未患该病但其它条件与病人相同的人为另一组(称为对照组),通过询问、体检、 化验或复査病史,(2分)搜集既往各种可疑致病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对各种因素的 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判为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间存在着统计学关联,(2分)在 估计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 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2分)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点是;(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研究者 不给研究对象以任何干预,而只是客观地收集对象的暴露情况。这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的共 有特征。(2分)(2)设立对照。有专门设立的对照组,由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组成,供病例组 比较之用。(2分)(3)观察方向由“果”及“因”。研究之始,是先有结果,即已知对象患某病或 不患某病,再追溯其可能与疾病有关的原因。其调査方向是纵向的、回顾性的。(2分)(4)不 能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本方法受到回顾性观察方法的限制,不能观察到由“因”到 “果”的发展过程并证实其因果关系,故只能推测判断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2分)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