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 1124 座位号匚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流行病学试题
2014年1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得 分 评彎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治措施
2.罹患率可以表示为( )
A.(观察期内的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100%
B.(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100%
C.(一年内的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口数)X100%
D.(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十同期平均人口数)X100%
E.(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十同期暴露人口数)X100%
3.在一项艾滋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因素都相同的 人中,HIV阳性与HIV阴性对象的主要差异是是否静脉吸毒,则表明静脉吸毒可能是艾滋病 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上述形成病因假设的逻辑推理方法属于( )
A.求同法 B.共变法
C.求异法 D.排除法
E.逻辑法
4.某地开展一次乳腺癌抽样调査,可以得到下列哪个指标?( )
A.乳腺癌罹患率 B,乳腺癌发病率
C.乳腺癌续发率 D.乳腺癌患病率
E.乳腺癌引入率
5.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变量必须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与暴露因素有关,与疾病无关 B.与疾病有关,与暴露因素无关
C.与病例有关,与对照无关 D,与暴露有关,与非暴露无关
E.与疾病和暴露因素都有关
6.特异危险度是( )
A.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比
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被选择的对象应该能够从实验研究中受益
B.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C.选择预期发病率较低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D.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E.已知实验对其有害的人群不能选做研究对象
8-引起医源性感染的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 )
A.经污染物 B.经空气
C.共同媒介传播 D.媒介昆虫传播
E.经手
9.在五型肝炎中,主要经粪一口传播的有( )
A.甲型和乙型
D.乙型和丁型
E.戊型和乙型
10.关于筛检的论述正确的是( )
A.真实性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新诊断技术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B.特异度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人中筛检方法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C.串联试验是指先后釆用几项不同的筛检方法去检测同种疾病,只有全部检测结果
皆为阴性者才判为阴性
D.串联试验使灵敏度升高,特异度下降
E.并联试验使灵敏度升高,特异度下降
得分评卷人
11.散发
12.霍桑效应
13.相对危险度
14.开放实验
16.疾病分布是流行病学中很重要的概念,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
—、 和 的分布情况。
17.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 ,其二是
18.Mill在其所著的《逻辑系统》一书中提岀了逻辑推断的四项法贝[|:求同法、 、 和 。
19.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 或 釆取的 措施,以达到降低疾病发病率的目的,它是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得分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0.简述描述性研究的特点。
21-简述疾病的潜伏期在流行病学调査中的意义。
22.简述疫源地消灭的必备条件。
得分评卷人
五、计算分析题(16分)
23.某医院为了评价某种糖尿病筛检试验的效果,在对300例疑似病人通过“金标准”诊 断后,立即进行了该项筛检试验,结果见下表:
金标准 病人 非病人
某筛检试验+ 108
一 12 30
150
合计 120 180
要求:计算该筛检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分析其效果0 (各占5分)
试卷代号:112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流行病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4年1月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I.D 2. B 3. C 4. D 5. E
6. B 7. C 8. A 9. C 10. E
二、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II.散发,是指某病的数量维持在某地人群中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且病例在该地散在出 现,病人间无相互关系。
12.霍桑效应:是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 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使医师 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它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疗效产生正向效应的影响。当 然,有时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院而产生的负向效应。
13.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比值。它 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14.开放实验:与盲法相对应,即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 实验公开进行。这多适用于有客观观察指标的临床试验。
15.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 历的全过程。
三、填空题(毎空2分,共20分)
16.不同的人群 地区 时间
17.观察法 实验法
18.求异法 共变法 排除法
19.病因 危险因素
四、 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0.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步骤。(1分)当对所研究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了解不 多的时候,往往从描述性研究着手(2分),获取与该病或健康状况相关的基本分布特征,为进一步 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1分)描述性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即在研究中只是客观真实地记录、描 述、釆集各种信息,不人为地加入干预措施。(2分)描述性研究不设立专门的对照组,因而不能确 定所研究的因素和效应(疾病、健康)之间的联系。(1分)描述性研究通常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 期间内进行,因此在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水平时主要用患病率指标。(1分)
21.答:(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2分)(2) 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2分)(3)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 种时间。(1分)(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1分)(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现,常呈现爆发,(1分)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 行持续时间可能较长。(1分)
22.疫源地消灭的必备条件为:
(1) 传染源被移走(如隔离、死亡)或已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2分)
(2) 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3分)
(3) 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3分)
五、 计算分析题(16分)
23.SN = ^^X100%=|||xi00%=90% (5 分)
SP=^5X100% =端 乂1。。% = 83. 33% (5 分)
从计算结果看,筛检试验只把90%的病人正确地判为了病人,83. 33%的非病人正确地判 为了非病人,而漏诊了 10%的病人,误诊了 16. 67%的非病人。(3分)相对于“金标准”而言, 该筛检试验的结果是不理想的。(3分)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