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各科总复习考点一遍过讲义考点30 鉴赏诗歌的形象-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学科网 版权所有

学科网 版权所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高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2.从考查内容上看。高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预计2020年高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考向一 人物形象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张祜:唐代与白居易同一时期的诗人,少有才情壮志,不趋炎附势,终身不仕。

结合全诗,概括何相公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

【答案】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手法:①烘托,首先以壮丽景象烘托人物出场,突显其器宇不凡。②动作描写,直接描写。“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用动作描写直接表现其身手敏捷,技艺高超。③侧面描写,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有何表达效果。“白马骤迎风”一句,英雄人物跃马出场,突出其骁勇帅气,娴熟矫健;“背手抽金镞”突出其灵巧;“翻身控角弓”,“控”字进一步展现出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再加上一个“翻身”的漂亮动作,表现了其造型健美。最后两句是侧面描写,围观人群突然欢呼着一齐指向天空,原来一只大雁已被射落,表现出人物射技高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分析本词可知,“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写词中抒情主人公一天到晚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其心事。其“心里事”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孤寂无聊之情由此体现出来。

技巧点拨

1.找准人物形象。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时要分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自己。如第1题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项羽。

2.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如第1题的项羽的形象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来的。

3.结合诗歌标题、注释等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考生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或注释进行分析。因为诗歌的标题或注释往往可以透露出诗歌的思想感情,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与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考生整体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感情之后,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了。

考向二 景物形象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穿 山

吴伟业

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

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

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

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

(注)①穿山:诗人故乡江苏太仓海边的一座山,山中有石洞可穿行。②吴伟业:晚明诗人。这首诗写于诗人青年时期。

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高迈空阔的画面。首联写山势陡峭,山根似乎在移动,激荡起漫天怒雨;颔联写山洞幽深,山势盘旋,诗人穿行至山顶,见茫茫海天,豁然空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分析”,然后圈出前两联中所写的景物,把握景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述画面,概括画面的特点。“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这里面提到山势、悬崖、山根、风雨,此处是说悬崖的石壁像被刀削过一样陡立,横卧的山石如陡然断裂开一样峥嵘,形容地势险要;“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这里写山洞、山势、海天,前一句写山洞的幽深,山势的盘旋,后一句写诗人行到山顶所见的海天茫茫的画面,展现出画面的空阔。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州夜饮【注】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记载,张说因与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的。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案】(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写了边地萧瑟、荒凉、凄清的夜晚。(2)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诗歌的标题和注释。从标题中的“幽州”可知,此诗描绘的是边塞的景物。“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两句中的“凉风”突出环境的幽冷,“夜雨”表明愁思之长。“萧瑟”表明边地的荒凉和肃杀。对意象进行分析后,考生将这些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答案。

技巧点拨

1.把握景物形象的色彩。考生可从景物形象的色彩的角度感受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第2题中的“凉风”“夜雨”等景物形象,给人一种幽冷的感觉。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晚来风急”“满地黄花”“细雨”“黄昏”等景物形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

2.把握景物形象组合的特点。考生可以从景物形象组合的方式上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3.识记描写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考向三 事物形象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琴

刘允济(注)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塑造了一把最初意外受到器重、终被束缚与抛弃的古琴形象。人们用良材做成一把高贵的古琴,而琴欲为高张之曲,却被人反弹成了“下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直接写“琴”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借以分析“琴”的形象。由“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可知,琴的前身是梧桐树,能招来发天籁之声的凤凰;由“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可知,琴的前身梧桐树被商人制成谋利的琴,弹奏的音乐不由自己;由“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可知,琴本可以奏出精妙高亢的曲调,但巴人楚客对此并不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琴”由重视到遭弃,展示了“琴”的不自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琴”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①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②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了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事物特点。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作者分析。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寒菊”形象,需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概括,并从中体会诗人通过寒菊所要表达的情怀。从“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句中,可看出寒菊“不并百花”的孤傲、坚贞和其“独立疏篱”的高洁情操。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中则写出寒菊傲然挺立于北风中,宁可抱香而死的不屈与坚贞。解答诗人借寒菊所表达情怀时,注意结合本诗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及注释中提到的“郑思肖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的背景进行解答。明确诗人是借助寒菊表达的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守不屈的节操,宁死亦要忠于国家的爱国精神。

名师点睛

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往往赋予形象以情感,所以考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的特点。如第1题中的“别有玉盘承露冷”一句,考生联系注释中对作者的评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该句体现了白牡丹冰清玉洁的特点。

2.揣摩修饰语的情感色彩。如第2题中的“杨柳”“飞絮”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考生理解其内涵时就要关注那些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如“动离忧,泪难收”一句,含有伤别之情;“恨悠悠,几时休”一句,含有伤春之情。

3.了解惯用事物形象的特殊内涵。在古代诗歌中,某些事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往往具有固定性,如月喻思乡,水喻愁多,松喻坚贞,兰喻高洁等。如第2题中的“杨柳”“飞絮”分别指惜别和漂泊。

4.从诗歌所运用的手法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如第1题,考生可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的对比,分析出白牡丹冰清玉洁、洁身自好却备受冷落、孤独凄清的形象特点。

常用物象的意蕴

1.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具有高风亮节。

2.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敢为天下先。也有人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4.菊。卓尔不群,坚强、高洁,多象征宁死不变节的气概,也多用来代指隐士。

5.兰花。朴实纯真,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淑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7.杜鹃。杜鹃啼叫似乎在说“不如归去”,凄凉、哀伤,多表示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鹧鸪。鹧鸪鸣叫似乎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游子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

9.寒蝉。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考向四 画面和意境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④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任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

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出一幅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惊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的夷陵早春风光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画面。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描绘出的“残雪”“橘”“冻雷”“笋”这四个意象,因为这四个意象是画面中最主要的景物,概括时必须从这四个意象着手;其次,把握“犹”“欲”这两个字传达出来的对“橘”“笋”不畏风雪的赞美之情;最后,结合首联中的“春风”“二月”来明确时令,这样就可知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早春风光图。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胡兴安:兴安,南朝所置县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胡兴安当为在其地做官的胡某。②居人:指自己。③转轼:回车。④客子:指胡兴安。⑤维舟:系船停泊。

诗歌的颈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前句细腻地写出了露湿水边草的场景,后句描绘了流水倒映明月的场景,描绘了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意境写得凄清空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境。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如“露”“草”“月”“流”,这样就可知诗歌描绘了一幅水边夜色图。其次,要把诗中意象组成的画面与诗歌的主旨及抒发的情感相结合,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前句写的是“露湿水边草”的画面,十分细腻;后句描绘的是“流水倒映明月”的画面,十分空旷,然后结合诗歌中的“夜别”“维舟”“新离恨”可知,诗歌抒发了离别之情,这样就可以确定诗句营造了一个凄清空旷的离别之境。

技巧点拨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是由一组意象组成的,因而把握意境的特点,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是解题的关键,如第1题中,抓住“残雪”“橘”“冻雷”“笋”四个意象是解题的关键。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如第2题中,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即可知道颈联前句写了露湿水边草的场景,后句描绘了流水倒映明月的场景。

3.点明意象营造的氛围特点。如第2题中,颈联前句中的“露”“草”营造了一个离别时凄清的氛围,后句中的“月”“流”营造出了空旷的氛围。

4.指出意境特点,说明诗歌表达的情感。如第2题中,诗歌展现了一个凄清空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郑少微

谁折南枝傍小丛。佳人丰色与梅同。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

未许,嫁春风。天教雪月伴玲珑。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注】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③梅发:白发。

本词的上片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纱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作者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词的上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5.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学科网 版权所有

一、【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二、【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五、【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科网 版权所有

闯关检测

1.作者在词中塑造了高洁脱俗的梅花形象。“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一句体现了梅花孤高脱俗的特点。“应未许,嫁春风”一句体现了梅花不与百花为伍,超然独立于百花之上的特点。“天教雪月伴玲珑”一句体现了梅花临风挺立、迎寒傲雪的特点。“池塘疏影伤幽独”一句则体现了梅花不肯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一身清白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解答时首先要调动知识储备,联想梅花的一般形象特征;然后再结合词句,阐述本首词中梅花的具体形象。

2.(1)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元宵节风雪交加、朝京人烟稀少的景象。(2)作者通过对如今元宵节荒凉景象的描写,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首先,找到词中描写的景物;其次,把描写的景物连缀成一句话;再次,结合注释、题目、作者等信息给出景物营造的氛围;最后,给出景物描写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风”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如“凉风”“驱烟”“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为君起松声”不难概括出“风”的特点。

4.(1)词的上片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词中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独自凉”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萧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思念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注释内容,要明白词人用典的目的。

5.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中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的游子心情相符,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与失意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在具体阐述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客”,由此可知结尾的喜景用了反衬的手法。

高考链接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1.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辅导,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