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各科总复习考点一遍过讲义考点33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学科网 版权所有

学科网 版权所有

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的第(2)小题“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分析式。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3.评价式。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预计2020年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会有所加强,考生应引起重视。

考向一 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寺:位于盩厔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答案】对友人的羡慕安慰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2)诗人自己的惆怅可惜之情。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负宦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

【解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尾联中的重点词语“惆怅旧游”“羡君回”和诗歌后面的注释分析“对友人的羡慕安慰之情”“诗人自己的惆怅可惜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 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考生应先明确诗句中“伊”所指的对象,再分析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伊”指的是“莎衣”,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名师点睛

解答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类题目时,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情感。我国的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如送别诗大多表达离别双方的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边塞诗往往描绘边塞雄奇壮美的风光,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或者描绘边塞的荒凉苦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山水田园诗往往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向往之情,也借此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咏史怀古诗往往借凭吊古迹、思慕古人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知人论世,把握思想感情。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是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抱负等的流露。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熟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等,对考生准确把握与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3.紧扣题目,把握思想感情。有些诗歌的题目,不仅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直接透露了诗歌的创作缘由和思想情感。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更直接点明了事由——“怀辛大”,其中一个“怀”字,就已经点明了诗歌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因此,考生在阅读诗歌时,必须对题目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而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准确把握和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

考向二 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作诗者

袁 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

【答案】(1)含意:①清角音调较高,不易吹奏得好,优昙花好,不会轻易开放;②要知道极乐神仙的境界也大多是从苦难之处修炼得来的。(2)建议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评价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本题其实是两问,需要结合上下诗句内容,诗人创作特点,抓住设题的诗句关键词语等,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概括诗人对作诗的建议等。“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虽然号角声清亮高昂,不是谁都能演奏出好听的声音的,昙花虽美丽脱俗,但它不是轻易会开的。“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需要知道那种极乐神仙的境界,都是修炼经过多重磨难而到达的。主要强调创作要多修炼,经得住磨难等。要想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需要付出辛苦的,多磨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帐 夜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亦即北方边庭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

【答案】虽然妻子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十分寒冷,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想把握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首先,要从“帐夜”这一标题和诗歌中的“穹帐”“笳”“北庭沙”等意象入手,明确这首诗是边塞诗。其次,要结合“雁飞白草年年雪”“风云不断北庭沙”“五月边城未著花”等诗句来明确诗中描绘的边塞十分苦寒。最后,从“梦回孤客”“人老黄榆”等诗句中明确诗中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愁绪。把握住了这三点,就能够准确答出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了。

名师点睛

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等来分析诗歌,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形象的感悟有关。如第1题的下阕表现了诗人对渔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

2.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要立足于诗歌本身所描述的内容,如直抒胸臆的词语、句子及感情倾向较鲜明的意象等。

3.从辨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离亭燕

张 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这首思古词作,另辟蹊径,没有写乌衣巷、秦淮河,也没有写险要的江山形胜,那么该词着力刻画的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夜发香港

朱孝臧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

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注】①光绪三十年,作者出任广东学政,次年,因与总督意见不合,引疾辞官,同年借道香港,取水路北归。本词即作于离开香港之际。

“极目天低无去鹘”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表达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学科网 版权所有

一、【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二、【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三、【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五、【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科网 版权所有

闯关检测

1.(1)由词中的“水浸”“何处”“霁色”“冷光”“云际”等词可推断,这首词着力刻画了空寂旷远的苍凉秋色。(2)由词中的“六朝兴废事”“无言西下”可知,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六朝故事重演的担心。

【解析】第一问,抓住词中的关键词不难作答,如“水浸碧天”“霁色冷光”“蓼屿荻花洲”“竹篱茅舍”,再联系“向秋潇洒”一句不难推断出作者着力刻画了空寂旷远的苍凉秋色。第二问,要重点关注下片,抓住其中的“多少六朝兴废事”“怅望”“无言西下”不难推断出该词表达了对六朝故事重演的担心。

2.极目远望,希望能看见搏击长空的鹘鸟,一振心神,然而远望近观整个神州大地都看不到一只鹘鸟,哪怕微如发丝的痕迹也没有。表达了词人在仕途失意之时,仍然关心神州大地的忧国情怀。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作者、注释、题目,作者朱孝臧我们不是很熟悉,那就重点关注注释,对本词的写作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关注要求赏析的这句话,这句话是说远望近观整个神州大地都看不到一只鹘鸟,表达了作者仍然关心神州大地的忧国情怀。

3.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

不同点:第一首表现出作者对名利虚幻的慨叹,以及跳出红尘的洒脱之情。第二首表现作者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的愤慨和傲岸不屈的慷慨情绪。

【解析】由第一首曲中的“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和第二首曲中的“南亩耕,东山卧”“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可知,两首曲子都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联系第一首曲中的“跳出红尘恶风波”和第二首曲中的最后一句话可知,第一首曲子侧重表达要远离俗世的态度,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第二首曲子侧重表达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傲岸不屈的态度。

4.表达了作者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或天涯沦落之恨)。妙处在于: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如果春天到了自己的家乡,见到家乡的人到处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诗人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最后一联的含意:如果春天到了自己的家乡,见到家乡的人到处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从中不难推断出表达了作者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情绪。

5.(1)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今日柳扫古落花,柳被拟人化,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了历史见证人的身份。(2)作者这样写,把古今连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知人论世,联系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其次综观全诗,整体把握其主要意思。

高考链接

1.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1.A

解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要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1.CD

【解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辅导,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