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各科总复习考点一遍过讲义考点39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考点39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学科网 版权所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归纳和概括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或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二是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三是要有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学科网 版权所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音乐艺术的特征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但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出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单个独立的音,而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自己律动美的法则,如调性、节奏等规则。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像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

造型艺术可以较长时间地让人欣赏,但音乐一旦演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8分钟左右。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的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这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否则,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由于音乐的这个特性,又加上古代没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音响设备,所以今人就无法欣赏到古人的音乐表演艺术。就我国而言,古代音乐家的逝去,加上乐谱大量失存,使中国古代的灿烂音乐文化荡然无存。

造型艺术擅长直接再现外部现实生活,而音乐既可以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如歌曲《歌唱祖国》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的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音乐艺术为什么能直接抒发人内心的感情?原因就是声音与人的感情直接相关。声音传达情感能更具体、更动人。音乐艺术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充分发挥声音运动的一般规律,又利用宇宙事物运动的一般共同规律、相似状态,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客观社会生活的现象,表达人的内心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当音乐作品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所描绘的客观现实生活的运动形式,又与人的心理感情活动的运动形式取得某种一致时,那么,这时的音乐表现,通过人的心理联想、通感、共鸣等心理现象,就能使乐音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画面的能力,同时又表达了人的内心感情。在现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和“同形同构”的理论。按此理论分析,客观物理力的作用后果与人的心理力的作用后果有一种相似的对应关系,由此而产生一种人所共有的心理感应,所以人们就极容易“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如《春江花月夜》乐曲演奏中,我们可听到一串串和弦分解音,也即琵音的表现,在我们心里就极易形成水波荡漾、波光盈盈的感觉;再加上节奏平稳、轻盈起伏、明亮如歌等旋律的配合,综合起来,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月光如水、夜阑人静、湖上泛舟的画面,抒写着我们神往的优美情怀。

(原文有删改)

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音乐艺术的特征。

【答案】(1)音乐艺术以声音为物质手段;(2)音乐艺术是由一系列乐音排列形成的有机整体;(3)音乐艺术有自己的律动美的法则;(4)音乐艺术受时间限制;(5)音乐艺术以声音为手段描绘社会生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第1段集中介绍了音乐艺术自身的属性。第2段主要论述的是时间限制问题,我们从作者的比较论述中抓住关键词“时间”,就容易概括出来了。第3段第一句为本段的中心句,主要讲的是音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感。由此归纳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技巧点拨

1.提取法。如果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那么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

2.合取法。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要全面,这时最好的方法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达意思相同的语段分别抽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摘取法。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其中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尾或中间,考生在归纳时只要把这些词语、句子摘录出来就可以了。如上题,文章首段首句即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可摘取出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韩松的《地铁》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刘慈欣的《三体》,则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终于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推断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分析可知,“……叙事技巧到位……”即“叙事能力”方面的正面例证;“未能展开宏大叙事”是“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故选C。

误区警示

1.断章取义。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断偏离原文意思。

2.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是因果关系。所以判断时一定要对照原文并参照生活逻辑。

3.偷换概念。所谓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二者似同而实不同。

4.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指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5.主次不分。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是次要问题,将次要问题说成是主要问题,混淆重点。

6.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7.指鹿为马。强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

8.夸大缩小。论述类文章阅读设置干扰项也常用夸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手法,引诱考生落入陷阱。

9.改变状态。混淆偶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是必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是已然。

学科网 版权所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执”

余英时

①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外。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如此说来,“执”倒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庸之道。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

③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执”的存在价值。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

④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如何。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我们平常做人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同时,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

⑤最后,“执”的本身容易引起冲突——多方面的冲突。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因此,“执”须有容忍来协调之,即人人都有所“执”而同时也承认他人之执。只愿坚持自己的理想或权利,而忽视甚至妨害他人的理想或权利,即使所“执”者是真理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⑥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于是有心的人不免要想用破“执”的方法以救“偏执”或“执一”之弊,殊不知问题并不起于“执”的本身,而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以及“执”之权利仅存在于极少数人之手。如果人人都能“择善固执”并各有所“执”,那正是人间天堂的到来、人类理想世界的实现,“执”之罪恶果何在乎?因噎废食毕竟是世间最愚蠢的事哩!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B.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C.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D.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

B.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

C.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

D.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

3.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能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但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的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尽天涯路”,不少人是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古人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独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

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之内,因而许多时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古人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艺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轻视或忽略。艺术在金钱、博物馆和市场的统治下,日益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只是作为谈论和保存的对象面对我们。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这是何等的虚无——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虚无”恰恰是世界“祛魅”的必然结局。

“祛魅”是指“那些充满迷幻力的思想和实践从世上的消失”。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分化为科学、道德和文化各自独立领域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具有解放的意义——使文化艺术从宗教、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具有灾难性的意义——在世俗化的理性面前,文化艺术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依托,不得不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表现领域的世俗化、艺术家光环的失落和艺术重要性的降低,而且意味着艺术认同的危机——艺术仅仅是人们保存和收藏的对象,一种商品。

正是世界的“祛魅”引发了艺术的“祛魅”——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前者使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后者使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这正是黑格尔最先所感所思,又被海德格尔一再阐释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曾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享有同样崇高地位的原因。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类似,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统治的怀疑使现代人把目光转向了文化艺术,试图在世俗化的世界中使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韦伯)功能——把人们从合理化的压力和刻板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乌托邦想象。一方面,世界的“祛魅”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艺术的“祛魅”,使后者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据;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缺乏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强调:宗教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和体制,把艺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神话等不同价值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这种庞大的宇宙秩序以生命和意义。但现代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及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这就使文化艺术失去了影响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并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选自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兴起后,人们逐渐轻视甚至是忽略了艺术,艺术沦为供人保存和收藏的一种商品。

B.世界的“祛魅”,包括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C.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

D.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现代人希望艺术能够承担“世俗的救赎”这一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世界的“祛魅”,所以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变得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B.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分别是因为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

C.审美体验的对象化,导致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可见美学思维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

D.因为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及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现代艺术失去了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很多著名画家的名画被私人买家收藏,艺术逐渐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

B.当今世界,充满迷幻力思想的作品的减少乃至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艺术的“祛魅”乃至世界的“祛魅”的影响。

C.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使得艺术很难消解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紧张状态。

D.现在的科幻和灾难题材的电影,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但由于受“祛魅”影响,其影响力越来越小。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汉族成年礼

贺少雅

成年礼是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的人生礼仪形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成年礼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很多民族的不同历史阶段。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当时,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而难以详述。

冠礼是一个庄重繁复的男子成年仪式。经过仪式中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冠者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学会的社会交际礼仪。而之后,作为一个成人,他享有参与家族和国家政治事务的权利、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权利。而女子的笄礼,因为一开始就与婚礼紧密联系,故与冠礼相比在仪节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所以自周代至民国,笄礼的形式和礼仪变化不大,现今民间社会的婚礼中仍保持着较多的古意。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中国古代重礼教秩序,士农工商的身份从服饰来看一目了然,成年与否从服饰上也清晰可见。在上古时期的人们看来,名字和人自身似为一体,为了避免因为名字而受到别人的操控和伤害,人们往往取多个名字。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之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特殊时刻,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经过成年礼的洗礼,一个人才能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实现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之于家庭或者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因为冠礼之后男子有权参与家族事务、家族祭祀、祖产分配等,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之于社会或国家,接纳一个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多了一个义务的承担者,因其成年后在能分得田地的同时,也要承担各种赋税和杂役。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自国家至个人、家庭至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汉族成年礼,尤其是冠礼,经周代上层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很多仪节发生了简化或者变异。晋代时自天子以至士人,都是加冠一次而成礼;到唐代虽然上层人士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冠礼在民间却呈现出衰微之势。宋代朱熹作《家礼》,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传统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大民间依然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成年礼俗形式而已了。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年礼是一种人生礼仪形式,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很多民族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式不同,但都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

B.冠礼是一个男子的成年仪式,在冠礼上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社会交际礼仪,并被赋予参与家族和国家政治事务以及传宗接代等的权利。

C.笄礼是女子成年仪式,因从一开始就与婚礼联系,所以在仪节上与冠礼相比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自周代直到民国,形式和礼仪都少有变化。

D.清代的冠笄之礼走上衰微,上层社会几乎没有了成年礼,而民间虽然还有遵旧制、行旧礼的冠笄之礼,但只是成年礼俗形式而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到了周朝已摆脱成丁礼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成为强调青年人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礼仪。

B.在中国古代,易服是汉族成年礼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从服饰上可以确定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地位,也能够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年。

C.在古代,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生命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经此洗礼,他们才能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实现角色转换。

D.汉族冠礼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变化,如周代在士以上阶层广泛实行,晋代天子到士人都是加冠一次而成礼,到唐代在民间衰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年礼在阶层上区别明显,文献上多是对士人及士人以上贵族阶层的记载,受“礼不下庶人”的制约,普通人的成年礼很少见诸文献。

B.上古时期的人们对名字有着与后来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人的名字与这个人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为了避免因名字受到伤害,就取多个名字。

C.成年礼蕴含着很大的功能意义,在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等各层面都有着特定的作用,因此,尽管如今的成人礼已经简化,但依然存在。

D.成人礼的发展过程很曲折,而宋代朱熹所作的《家礼》使成人礼又一次复兴,对后世影响很大,让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

学科网 版权所有

一、【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二、【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学科网 版权所有

闯关检测

1.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个人之‘执’只要承认……就不会……”与文意不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指出: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故选C。

2.D

【解析】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D 项,“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故选D。

3.摒弃固执极端,深谙中庸之道;固守真理,保有个性;知错即改,不违真理。

【解析】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阅读全文并重点考察第④段,“择善固执”有以下几层意思:(1)中庸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2)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3)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

1.C

【解析】C项,“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错误,文中说的是“最为深入人心的”,也就是说这些名言是为人们所认可的,但并不一定就是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

2.B

【解析】B项, “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理解错误。“三更灯火五更鸡”这类诗词属于劝读诗,是劝勉人读书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类故事是激励人勤学苦读的,两者作用不同。

3.B

【解析】B项,“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于文无据。文中肯定了“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证明了阅读的实用与修养功能是可以并存的,但不能因此得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结论。

1.C

【解析】“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有误,原文是“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选项缩小了“作用”的范围。

2.C

【解析】“可见”是强加因果。原文是“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3.D

【解析】“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和“其影响力越来越小”于文无据。

1.B

【解析】B项,混淆未然已然。“在冠礼上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社会交际礼仪”错误,原文是“冠者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学会的社会交际礼仪”,说明在冠礼上可以了解需要学会的社会交际礼仪,但未必“学会了”。

2.A

【解析】A项,“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错误,应该在“成年礼”前加上“古代汉族”。

3.D

【解析】D项,“对后世影响很大,让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错误,原文说“宋代朱熹作《家礼》,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意思是说宋代的成人礼在士庶阶层广泛通行,而不是后世都是这样。

高考链接

1.C

【解析】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C。

3.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D。

1.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2.D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辅导,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