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各科总复习考点一遍过讲义考点5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一遍过

微信小程序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

考点5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试卷、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素材等各类教学资源库下载,还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讯!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如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由其决定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等。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知识延伸

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

第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为经济基础。

第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等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即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1)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可见,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看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还要看它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因此,即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司”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知识延伸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知识延伸

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新的社会制度战胜和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社会历史领城的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这是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会发展过程总是前进的、上升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解决方式。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解决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而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的。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知识延伸

社会主义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相同的,但是解决方式不同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试卷、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素材等各类教学资源库下载,还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讯!

考向一 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典例1】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1980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因为当年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健全,当时的很多民法原则、规则已经与现在的经济环境格格不入,而当前的《民法总则》更多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强化契约权利。从哲学角度看,《民法总则》的编撰表明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③社会物质生活状况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客观依据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原有的《民法通则》已经不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民法总则》应运而生。新的《民法总则》更多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强化契约权利。这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关系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①④项符合题意。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②项说法不完整;③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C。

考向二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1.“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本框的标题,本框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三方面。

2.“社会发展的规律”三方面内容的内在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3.全面把握这三方面内容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全面把握和调动知识,避免解题时仅仅把视角局限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个知识点上。

【典例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习近平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应该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并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有着光明的未来。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知识范围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属于认识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时,考生可首先明确这一知识范围,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然后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等角度分析说明。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试卷、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素材等各类教学资源库下载,还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讯!

1.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再次强调改革开放。“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这些旗帜鲜明的话语再次宣示了改革开放的决心,这是因为

A.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B.社会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D.上层建筑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

2.为了推进增值税实质性减税,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税改革再加力,确保所有行业纳税人税负只减不增。我国深化增值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3.克隆猴诞生、北斗导航服务全球、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2018年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密不可分。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我们将坚定不移的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体现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4.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统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完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由此可见

①机构改革是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改革本质

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④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加快推进改革,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D.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6.“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靡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为民兴利除害,使不匮乏,故所以阜财。“阜财”谓财丰大也。“厚生”者,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有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②群众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要坚持群众观点

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执政者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国历史上的改革非常多,著名的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

A.目的是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B.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C.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D.目的是让对抗性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

8.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科学掲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这一规律在170年后的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是

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不断发展,劳动工具不断革新

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增长,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③按劳分配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发活力

④国务院各部委机构设置不断优化,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A.①→②→④ B.①→③→② C.②→③→④ D.①→④→②

9.在过去很长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

①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改变

②意味着现阶段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③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④表明我国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④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是,若只有善德,则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若只有法令,则不能够使法律自行发生效力。这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

①辩证施治,发挥他律和自律的合力作用

②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③发挥社会意识作用,巩固社会经济基础

④从实际出发,使法律与道德要求相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与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同步发展的

B.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C.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D.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需要人们从一开始就揭示出它的本质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试卷、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素材等各类教学资源库下载,还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讯!

1.(2018·江苏政治)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A.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2017·天津文综)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6·江苏政治)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2016·全国卷1文综)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与解析】

【考点冲关】

1.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B选项错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C选项不是题目中的原因。D选项表述错误,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才能促进其发展。习近平强调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这些话语宣示了改革开放的决心,这是因为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选项入选。

2.A【解析】增值税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国深化增值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A符合题意。B不合题意,增值税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未涉及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增值税改革的从哲学上讲,其直接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税法的调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体现,C与题意不符。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不是根本动力,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D【解析】材料未涉及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A不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B错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的,C错误。材料“2018年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密不可分”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B【解析】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统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完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表明机构改革是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国家机构改革是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①③符合题意。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改革的重点,是主要矛盾,而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②错误。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样的提法,④错误。故本题选B。

5.A【解析】“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加快推进改革,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讲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即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说明这种改革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

6.A【解析】“正德”者,正己以治民;“利用”者,为民兴利除害;“厚生”者,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这都说明了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③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②错误。该选项属于政治生活,不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讲的,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④排除。故选A。

7.A【解析】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目的都是解决社会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A说法正确。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历史上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B说法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能起决定作用,C说法错误。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改革可以使对抗性矛盾得到缓和,但不能使对抗性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8.A【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首先第一步是生产力的发展,①排第一。生产力发展,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②排第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体现的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排第三。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活力,③错误。故本题选A。

9.C【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错误。④中,我国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与事实不符,故排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现阶段在发展中更加关注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题肢②和③正确。故选择C项。

10.C【解析】①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④错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农村土地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变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并使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做到了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为C。

11.A 【解析】孟子的话强调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他律”,以德治国强调的是“自律”,所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辩证施治,发挥他律和自律的合力作用,①正确;国家治理中既要强调“法”,又要强调“德”,“德”与“法”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同步,②正确;孟子的话没有强调经济基础的有关问题,也没有强调法律与道德要求相一致,③④不选,故本题选A。

12.C 【解析】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作为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我们只能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其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C项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并不是与全球化的发展亦步亦趋的,A项说法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项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直通高考】

1.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体现要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为A。

2.C【解析】本题是以编纂民法典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科学整理、修改完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定”,因此材料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材料中提到的是民法典的编纂,注意关键词,“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因此,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而②④的说法都是不妥的,也不符合材料,因此本题选C。

3.C【解析】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B与材料无关;D说法错误,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目的;正确答案是C。

4.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劳动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是错误的;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选C。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