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201901德育论

一. 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在教学过程的理解上,许多人认为赫尔巴特和杜威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两种基本的过程模式,这就是(        ) (2分)
A.“二阶段说”和“三阶段说”
B.“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
C.“五阶段说”和“六阶段说”
D.“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2. 德育活动课程,就是指(        ) (2分)
A.以学科逻辑和成人经验为重心的学科课程
B.与学科课程相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课程形式
C.在课程中教授道德知识
D.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3. 下面关于德育目的的具体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分)
A.由德育目的的落实为德育目标
B.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C.就是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
D.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 (        )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2分)
A.德育课程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的
D.德育过程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5. 德育方法的组合应当依据的基本原则是(        ) (2分)
A.效果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B.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C.统一的原则、目标性原则
D.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 (        )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德育对象,一是从心里层面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 (2分)
A.家庭气氛
B.家长的期望
C.家庭的主观环境
D.家庭的客观环境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7. 专业素养主要包括(        ) (2分)
A.个人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
B.学科专业水平、一般文化素养
C.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
D.道德素养、教育素养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 (        )方面的隐形课程是指班级和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 (2分)
A.学校制度
B.学校课程
C.学校环境
D.校园文化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9. (        )是个体成长和学校德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2分)
A.群体心理
B.个体心理
C.阶级心理
D.民族心理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0. 对于气质与道德品质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不同气质都具有独特的优点和缺点,要用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
B.不同气质所具有的正面和负面发展的可能性与教育方式密切相关,道德教育应当注意扬长避短
C.气质是遗传的,但气质也是可以锻炼和改造的,及早开始对儿童进行锻炼与改造,为他们奠定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D.气质是遗传的,对儿童进行锻炼和改造是没有必要的。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1. (        )的缺点是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必要关注,同时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关注不够。 (2分)
A.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B.新性善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2. 杜威说:“我们在学习方法的标题下讨论的关于心的种种特征,实质上无一不是道德的特征。例如,虚心、诚实——凡次种种,都是道德的特征。”这说明(        ) (2分)
A.良好的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对智、体、美育贡献动机和方向,而且可以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直接支持
B.德育可以为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
C.学习需要道德情感等来启动和放大学习动机
D.动机的高质量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品德素养直接关联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3. 苏霍姆林斯基将道德理想的形成和激励过程称为“思想生活”的过程。具体做法包括(        ) (2分)
A.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
B.道德美育的方法、“争论状态”的方法、“地图上旅行”的方法
C.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D.启示发、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4. 德育过程的首要特征是它的(        ),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2分)
A.多端性
B.引导性
C.整合性
D.复杂性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15. 所谓(        ),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必须发挥两个活动主体的主体性。 (2分)
A.主体性
B.交互主体性
C.双主体性
D.引导性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6. 所谓(        ),是指儿童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实施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2分)
A.“无律”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自由”道德阶段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7. 朱熹说过:“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所学之事之所以。”这句话说明了(        ) (2分)
A.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化和序列化
B.道德的可教性
C.德育中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
D.德育过程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8. 由于(        )复杂性的存在,道德教育就不可能是一撅而就的,它需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多方面的协同,需要实现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2分)
A.德育内容
B.德育过程
C.德育对象
D.德育目的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19. 影响学校德育的社区环境因素主要有(        ) (2分)
A.社区的经济及社会特征、社区文化特征、社区教育
B.社区的经济及社会特征、社区教育
C.社区文化特征、社区教育
D.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特征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20. (        )是德育环境的主体力量。 (2分)
A.社会
B.政府
C.社会、学校、政府
D.社区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二. 多选题 (共10题,共30分)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多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题3分,共30分)
1. 德育的主要功能是(        ) (3分)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C.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D.德育的群体性功能
E.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3 分  评语:
2. 我国现行的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        ) (3分)
A.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
C.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D.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E.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考生答案:A,B,C,D,E    
 ★考生得分:3 分  评语:
3. 作为学校德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环境主要特殊性有(        ) (3分)
A.家庭环境的主动性
B.家庭环境是学习德育的基础环境
C.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
D.家庭环境与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
E.家庭环境的自觉性
 ☆考生答案:B,D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 我们对于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3分)
A.人类个体要生存首先要付出生存的原则
B.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
C.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D.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E.必须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考生答案:B,D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 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        ) (3分)
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
B.学校德育的民主化
C.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D.学校德育的神秘化
E.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考生答案:B,C,E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 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 (3分)
A.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B.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C.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
D.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活动的方式方面
E.在实践方面
 ☆考生答案:A,B,C,D,E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 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主要有(        ) (3分)
A.同质矛盾
B.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C.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D.异质矛盾
E.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考生答案:B,D,E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 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        ) (3分)
A.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B.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
C.提高学生进行决策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D.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E.注意行动问题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3 分  评语:
9. 以下关于德育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3分)
A.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B.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
C.德育应该是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构建的统一
D.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E.德育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3 分  评语:
10. 下面关于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3分)
A.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B.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个人道德素养和教师职业道德
C.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水平和一般文化素养
D.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
E.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
 ☆考生答案:A,C,D,E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三. 判断题 (共20题,共30分)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30分)
1.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内涵丰富,不同的理论对此有不同的界定。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2.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需要整个社会对德育的高度重视。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3.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从内在行为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 所谓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明显,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德育形态。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5. 以德育意图间接呈现的标准来看,隐形课程中的德育影响,或者“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其实也属于间接德育的一种。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6. 个人心理是个体成长和学校德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7. 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任务以及德育的实效没有区别。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8. 德育方法需要灵活运用,所以无章可循。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9. 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了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的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变为现实。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0. 所谓引导性功能,指的是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1.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的转化。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12. 对德育方法的分类认识,有助于对德育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3. 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只需要发挥学校的主体性。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4. 事实上道德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零,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题。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5. 各科课程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6. 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出发点是相同的,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7. 关于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一般认为是世界上少数人认可的基本道德法则。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8. 一定程度的政府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德育社会环境的调控和改造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19. 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应当包括个性发展的阶段实际,不应当包括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实际。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20. 德育目的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1.5分)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1.5 分  评语: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辅导,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