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
1.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即要遵循( )原理。 (2分)
2.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 (2分)
A.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
C.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
3. 预测是人们利用( )来预先推知未来。 (2分)
A.已知的知识和手段
|
B.预测方法
|
C.未来的情况
|
D.估计
|
4. 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不包括( )。 (2分)
A.土地的位置
|
B.人口状况
|
C.土地所属关系
|
D.土壤类型
|
5.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是以( )为基础。 (2分)
A.土地评价
|
B.土地生产潜力
|
C.土地潜力单元
|
D.土地生产力
|
6. ( )主要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以及过去和现状的延续情况等对土地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从而对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 (2分)
A.定性预测
|
B.定量预测
|
C.综合预测
|
D.模型预测
|
7. ( )上的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分)
8. 下列不属于生态风险的特点的是( )。 (2分)
9. 作物产量预测的方法不包括( )。 (2分)
A.年平均增长率法
|
B.几何增长率法
|
C.趋势外推法
|
D.回归预测法
|
10. 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淡水养殖地及滩涂养殖都是人类利用和发挥土地( )功能的结果。 (2分)
A.生产性
|
B.承载性
|
C.储蓄和增值
|
D.提供原料
|
11. ( )反映了土地农业利用程度。 (2分)
A.土地利用率
|
B.土地农业利用率
|
C.土地耕殖率
|
D.复种指数
|
12. 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盖侧重于土地的( )。 (2分)
A.空间属性
|
B.经济属性
|
C.自然属性
|
D.社会属性
|
13. ( )主要是由于局部范围内地形的分异、小气候的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以及认为活动引起的分异。 (2分)
A.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C.地方性分异规律
|
D.城乡分异规律
|
14. ( )多用于小比例尺大范围的土地评价,属于概略性土地评价。 (2分)
A.直接评价
|
B.间接评价
|
C.定性评价
|
D.定量评价
|
15. 土地评价的原则不包括( )。 (2分)
A.比较原则
|
B.数值化原则
|
C.针对性原则
|
D.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
|
16. 按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以( )为主。 (2分)
A.水平梯田
|
B.坡式梯田
|
C.隔坡式梯田
|
D.波浪梯田
|
17. 土地利用的( )与土地利用方向、程度、效益密切相关。 (2分)
A.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
B.自然环境条件
|
C.社会经济属性
|
D.以上都是
|
18. 湿润指数为( ),种植旱作物稳定。 (2分)
A.>1
|
B.1.0~0.6
|
C.0.6~0.3
|
D.<0.3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费依据“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确定。这说明主要在国家征地中使用的农用地估价方法为( )。 (2分)
A.标准田法
|
B.收益还原法
|
C.总收益倍数法
|
D.申报法
|
20. 土地规划的设计必须坚持( )原则。 (2分)
A.综合效益
|
B.协调人地关系
|
C.因地制宜
|
D.动态平衡
|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多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题3分,共30分)
|
1. 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 )。 (3分)
2. 土地的基本特性( )。 (3分)
A.自然特性
|
B.稀缺特性
|
C.使用特性
|
D.经济特性
|
E.历史特性
|
3.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包括( )。 (3分)
A.土地利用率
|
B.土地农业利用率
|
C.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
|
D.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
|
E.牧地利用率和草场载畜量
|
4.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包括( )。 (3分)
A.因地制宜原则
|
B.逐级控制原则
|
C.弹性原则
|
D.动态平衡原则
|
E.综合效益原则
|
5. 土地利用常用的分区方法包括( )。 (3分)
A.综合法
|
B.因素法
|
C.叠置法
|
D.主成分法
|
E.聚类法
|
6. 区域LUCC研究的总体趋势是综合,其包括( )的综合。 (3分)
7. 土地是由( )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3分)
A.地上层
|
B.淀积层
|
C.地表层
|
D.地下层
|
E.覆盖层
|
8.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概念包括( )的可持续性。 (3分)
9. 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为( )。 (3分)
A.综合化
|
B.精确化
|
C.定量化
|
D.具体化
|
E.单一化
|
10.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 )。 (3分)
A.经济有效性
|
B.生态安全性
|
C.社会发展性
|
D.系统协调性
|
E.结构适宜性
|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30分)
|
1. 三等宜胶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丘陵山地、东北低丘台地和西北低丘台地。( ) (1.5分)
2. 土地潜力区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 ) (1.5分)
3. 在认识和预测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最根本的制约在于缺乏关于人地关系的综合理论。( ) (1.5分)
4. 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 ) (1.5分)
5.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 (1.5分)
6. 地貌类型的不同既控制着非地带性的水平区域差异,又是山区土地利用存在明显垂直分异的原因。( ) (1.5分)
7. 非农用地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 (1.5分)
8. 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代表的时间要具有一致性。( ) (1.5分)
9. 灰色多元聚类是一种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其基本思路是应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食物之间: (1.5分)
10. 土地生产力与土地生产潜力概念相似。( ) (1.5分)
11. 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分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 (1.5分)
12. 植被与气候、地貌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 (1.5分)
13. 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 (1.5分)
14. 柑橘地的适宜级划分为五个等级。( ) (1.5分)
15. 生态安全研究具有某种先验性。( ) (1.5分)
16. 经济地理位置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 (1.5分)
17. 生态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的基础。( ) (1.5分)
18. 追求土地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生态特征将无法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 (1.5分)
19. 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 ) (1.5分)
20.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 ) (1.5分)
AI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