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化学(吉林长春)
一、选择题
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体积分数为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 0.03%,氧气21%,氮气78%,故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故选A。
2. 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石蜡融化 C. 酒精挥发 D. 木炭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水结成冰、石蜡融化、酒精挥发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3. 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氧气 B. 金刚石 C. 氯化钠 D. 蒸馏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故错误;
B、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正确。故选C。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过滤 B. 读取液体体积 C. 加热液体 D. 蒸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滤时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错误;
B、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平视,故正确;
C、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错误;
D、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杯不断地搅拌,错误。故选B。
5. 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 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D. 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在远处可以闻到花香,故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H2O和H2O2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
C、气体被压缩后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分子的数目不变,故错误;
D、水蒸发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而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是物理变化,故正确。故选C。
6. 有关甲烷(CH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 相对分子质量是16g
C. 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4 D. 碳元素比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1个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故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甲烷(CH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故错误;
C、甲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1)︰(1×4)=3:1,故错误;
D、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错误。故选A。
7.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通过燃烧实验可以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 B. 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能减排
C. 食品包装中填充氮气可以延长保质期 D. 食用水果、蔬菜可以补充大量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羊毛燃烧后有烧毛发气味,燃烧合成纤维有刺激性气味,故正确;
B、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节能减排,故正确;
C、氮气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故正确;
D、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故食用水果、蔬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故错误。故选D。
8. 侯氏制碱法的生产过程涉及如下反应:NH3+CO2+NaCl+X=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的化学式为H2O B. NaHCO3受热易分解
C. CO2和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 NaHCO3分解产生的CO2可以回收再利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NH3+CO2+NaCl+X=NaHCO3↓+NH4Cl中,生成物中氮、氢、碳、氧、钠、氯的原子个数分别是1,5,1,3,1,1,反应物中氮、氢、碳、氧、钠、氯的原子个数分别是1,3,1,2,1,1,故X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H2O,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错误;
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与氨气、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再利用,正确。故选C。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 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一定生成氨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错误;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CO2+2NaOH Na2CO3+H2O中,不是中和反应,故错误;
C、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CaCO3+2HCl=CaCl2+CO2↑+H2O,故错误;
D、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故正确。故选D。
10. 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备Cu(OH)2固体: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B. 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取样,分别滴加Ba(NO3)2溶液
C. 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 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A、CuO不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制备Cu(OH)2固体,故错误;
B、稀H2SO4和Ba(NO3)2溶液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稀盐酸不与Ba(NO3)2溶液反应,故可以用Ba(NO3)2溶液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故正确;
C、CO通过灼热的CuO粉末生成红色的铜,该方法不能除去二氧化碳,故错误;
D、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最后还需要从溶液中将氯化钾结晶出来,故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 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符号为__________; (2)两个氢离子可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
(3)水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O (2). 2H+ (3). H2O
【解析】
【详解】(1)O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
(2)离子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数字加上正负号来表示,氢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H+,若要表示多个氢离子,在H+前面加上数字来表示离子的个数,故2个氢离子表示为2H+;
(3)氢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并判断水的化学式为H2O。
12. 根据图中信息回答相应问题。
(1)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
(2)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12 (2). 得到 (3).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
【详解】(1)原子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故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
(2)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Cl–;
(3)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相同,故它们位于同一周期。
13. 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2)自来水厂常利用__________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3)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答案】 (1). 肥皂水 (2). 活性炭 (3). 氢、氧
【解析】
【详解】(1)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区分软硬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则是软水,反之是硬水;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去除水中色素和异味;
(3)电解水实验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4. 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水能够吸收有毒的__________;
(2)由实验二可知,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
(3)在实验三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硫 (2). 密度大于空气 (3). 燃烧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
【详解】(1)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且有毒,二氧化硫溶于水,故实验一中的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
(2)靠下的蜡烛先熄灭 所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达到着火点,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白磷燃烧了,而红磷没有燃烧;
15. 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普通干电池采用石墨作为电极材料,是利用其优良的__________性;
(2)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为3CO+ Fe2O3 2Fe + 3CO2 ,该反应利用CO化学性质中的____性;
(3)碳酸钠、碳酸钙都含有CO32-,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水和__________。
【答案】 (1). 导电性 (2). 还原性 (3). 二氧化碳
【解析】
【详解】(1)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做电极;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公益炼铁;
(3)碳酸盐都含有碳酸根离子,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新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6. 结合右图中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
(2)20℃时,将2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将5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1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B.降温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 (1). NaCl (2). 不饱和 (3). B
【解析】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20g,故将将2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
(3)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将5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正确;C、降温后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错误。故选B。
17. 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黄铜和纯铜相比,硬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
(2)铁生锈是铁与O2、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向Cu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黄铜 (2). H2O (3). ZnSO4和Na2SO4
【解析】
【详解】(1)黄铜属于合金,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
(2)铁生锈是铁与O2、H2O 共同作用的结果;
(3)Zn比Cu活泼,比Na不活泼,故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后,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锌与硫酸钠不反应,反应停止后过滤,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ZnSO4和Na2SO4。
18.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供选择的仪器如下。
(1)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上图中的A、B、H、I、J、L、P和__________;
(3)利用组装完毕后的装置制取CO2气体时 ,验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4)若要制取8.8gCO2,理论上至少需要100g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的稀盐酸;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____________和气体的性质。
【答案】 (1). 试管 (2). C (3).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 14.6% (5). 反应条件
【解析】
【详解】(1)仪器E的名称是试管;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上图中的A、C、H、I、J组装制取装置,可以选B、L、P组装收集装置;
(3)CO2验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燃着的木条熄灭,则满;
(4)设要制取8.8gCO2,理论上至少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73 44
x 8.8g
=
x=14.6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4.6%;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气体的性质。
19. 下图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某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1)转化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反应;
(2)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能够实现转化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若转化③、④、⑤都是与同种物质反应生成CaCl2,则该物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分解反应 (2). CO2+ Ca(OH)2=CaCO3↓+H2O (3). 稀盐酸(HCl)
【解析】
【详解】(1)反应①的方程式为CaCO3 CaO+ CO2↑,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故属于分解反应;
(2)反应②的方程式为CO2+ Ca(OH)2=CaCO3↓+H2O;
(3)反应③的方程式为CaO+2HCl=CaCl2+H2O,反应④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反应⑤的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所以该物质是稀盐酸。
20. 在实验室里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____;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____________的质量保持不变;
(3)下列配制方法可以达到上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
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
【答案】 (1). 量筒 (2). 溶质 (3). B
【解析】
【详解】(1)配置氯化钠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量筒;
(2)配置溶液的过程中,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3)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小于10%,,故A错误;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加1倍,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一半,变为10%,故正确。故选B。
21. 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_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溶液由无色变红 (2). 盐 (3). Ba(OH)2+2HCl=BaCl2+2H2O (4). NaCl、HCl和MgCl2
【解析】
【详解】(1)氢氧化钡是碱性溶液,故能使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
(2)由题可知,实验2、3都是氢氧化钡与盐发生的反应;
(3)实验4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反应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4)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向溶液A中加入氢氧化钡,得到无色溶液,而混合溶液中有酚酞,说明溶液A中一定有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发生了反应而导致溶液没有变红,溶液A中有稀盐酸,则溶液中一定不可能有氢氧化钡,则一定会与实验3中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与实验2中的生成的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加入氢氧化钡后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溶液A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故溶液A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HCl和MgCl2
22. 某白色固体甲的主要成分为NaCl,可能含有MgCl2、KCl、BaCl2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检验白色固体甲的成分并除去其中杂质,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生成白色固体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实验可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若用上述实验中的A、B、C、D四种溶液鉴别稀H2SO4和NaOH溶液,分别取样后,按下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就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实验____________。
【答案】 (1). BaCl2+Na2CO3=BaCO3↓+2NaCl (2). 除去过量的NaOH 和Na2CO3 (3). NaOH (4). 2,3,4
【解析】
【详解】向无色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向溶液A 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镁,向无色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钡,故混合物中一定含有MgCl2、BaCl2,可能含有KCl,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1)由图可知,白色固体丙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2)无色溶液D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和氯化钠,故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是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
(3)由上分析可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4)A.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氯化镁、氯化钡,可能含有氯化钾,氯化镁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氯化钡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现象相同,不能鉴别; B.无色溶液B中一定有氯化镁、氯化钡、酚酞,可能有氯化钾,分别将无色溶液B加入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中后,氢氧化钠变红,而稀硫酸不能变红,故可以鉴别; C. 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无色溶液C中含有氯化钡、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钾,将溶液C加入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中后,稀硫酸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而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故可以鉴别;
D.无色C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后,碳酸钠可以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所得溶液D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钾,将D溶液加入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后,稀硫酸溶液先无气泡,后有气泡冒出,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故可以鉴别;故选2,3,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