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成性作业3

 

  • 1

    名词解释:文学形象

    满分: 5分 得分: 5分
    学生答案: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文本修辞的感染过程中经由想象和联想而生成的生活图景,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老师点评:
  • 2
    名词解释:文学意象
    满分: 5分 得分: 4分
    学生答案:

    文学意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

    老师点评:稍嫌简略。
  • 3
    名词解释:文学意境
    满分: 5分 得分: 4分
    学生答案:

    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是通过读者的感会于心,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方式呈现的,具有韵味无穷的阅读特点的审美画面。特征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和韵味无穷等四个方面。

    老师点评:稍嫌简略。
  • 4
    名词解释:文学典型
    满分: 5分 得分: 3分
    学生答案:

    文学典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其特征从四个方面来看: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

    老师点评:有偏差,回答不全面。
  • 5
    举例简要说明文学意象的象征性内涵
    满分: 10分 得分: 10分
    学生答案:

    文学象征意象是文学的基本表现手段。作为一种表意的形象,意象的基本内涵是象征的。即理解- – 个意象的含义要通过领会其暗示或者指示出来的象征意味,着重把握其概念性内涵。-般说来,意象的哲理性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来达到的。象征的“形象“实际是含有某种意义的载体。比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大甲虫的形象与形成过程和“人变成非人”的哲理意义相对应,这个形象引导我们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它,而不是局限于形象本身。我们可以结合里尔克的《豹》来体会文学意象的象征性。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惫;什么都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铁栏杆后边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围绕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

    表面看来,这首诗描写了关在笼子中豹子的客观形象,牢固的铁笼,慵懒的脚步,困顿的眼神,这笼中的困兽没有昔日强悍的英姿。我们感受到某种焦灼的情绪和某种绝望而不甘的心情。豹,这一形象引起我们的共鸣,穿梭于现代社会社会中的人们,被自身不断膨胀的物欲和日益庞大的机制组织所控制,像困兽一般, 只能无耐地望着那封锁自由的铁笼。所以说,豹这个形象被诗人按照他的表达意图改造和设置成一个笼中的困兽的意象来隐喻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一个形象被按照表达的意图改造和设置,从而使得自身成为特定:观念或者意义的象征形象,这是文学意象的象征性表现。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诗写出来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反之也是一样,先选定某一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探索,从而把某种心理状态展示出来。

    老师点评:
  • 6
    怎么理解文学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请简要说明
    满分: 10分 得分: 6分
    学生答案:

    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艺术的独创。如堂吉珂德就是一个独创的形象: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人,把羊群当成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酒囊当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地乱砍乱杀,已经成为典型的荒唐人物。

    老师点评:稍嫌简略。
  • 7
    简要说明诗歌的基本特征
    满分: 10分 得分: 4分
    学生答案: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老师点评:有偏差,且只答了要点,还应对要点作简要阐释。
  • 8
    简要说明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的特点
    满分: 10分 得分: 10分
    学生答案:

    1、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聚”。

    2、“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疑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

    3、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形散而神聚”正是散文在文气构思上独具得审美特色。散文的结构没有固定得模式,而是随意赋形。无论采取哪种结构方式,都要纵观全局,精心布置,结构上要繁简得当、疏密相间,使文中描述得各种事物互相关联,使文中的气氛、情调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整个文章形散神聚,文气畅通。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结构上落笔很广,由山而水,由亭而酒,写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情景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作者以完整缜密的结构组织起生动丰富的景物,结尾处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最终以“与民同乐”的主旨贯穿全文。

    老师点评:
  • 9
    论述题:结合一首诗歌,分析文学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满分: 20分 得分: 17分
    学生答案: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好诗必有“象”,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意与象关系应该是辩证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的关系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象即形式,意为内容。它们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一起。一定的内容要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所以说,象为意存,意从象出,无意之象似乎魂无以附托。因此,意于象犹如象于意,两者难分不解,合而为一,象为意之形式,意为象之内容。

    怎样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呢?首先从意象内容上谈起。具体地说,由于诗之写作内容,侧重不同、角度不同,意象之辩证关系可以理解为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辩证关系。

    老师点评:稍有偏差,回答不全面。
  • 10

    论述题:结合你熟悉的中外小说文本,谈谈小说如何在叙述故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

    满分: 20分 得分: 8分
    学生答案:

    小说在叙述故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若干,都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并展示自身的独特性格。从人物性格给读者的审美感受的不同来区分,可以按照福斯特的方法,即把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当这种单-的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这种“扁平”人物便成为类型人物,如鲁莽的勇士、贪婪的地主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比较鲜明,更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内蕴丰富的人物。人物性格因素不断增多,就使人物从扁平渐趋于圆形。当小说中的人物从直接显露的语言、行为状态中超脱出来,表现出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征时;这个人物就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变成了“圆形”人物。古典小说中扁平人物居多,而随着叙事艺术的发展,现代小说更注重圆形人物的刻画。安娜卡列尼娜、拉斯蒂涅、贾宝玉、宋江等,都是成功的圆形人物。这类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常给人以新奇感并令人信服。小说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把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刻画结合在一起。通常所说的典型人物与圆形人物相比;其特征是更关注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环境的真实性,如哈姆雷特和阿Q。

    老师点评:有偏差,表现手段阐述不全面。

 

内容查看
查看价格10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