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习得与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2、单选题:
最早发现习得与学习存在区别的是语言学家()
选项:
A:洪堡特
B:斯蒂芬•克拉申
C:斯韦恩
D:乔姆斯基
答案: 【斯蒂芬•克拉申】
3、多选题:
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这两个三角形是部分交叠的;
B: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示;
C:这两个三角形是倒置的;
D: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叠的。
答案: 【这两个三角形是部分交叠的;;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示;;这两个三角形是倒置的;】
4、判断题:
成人完全可以做到和儿童一样习得外语。()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5、判断题:
儿童习得外语的能力总体上高于成人。()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6、判断题:
传统语言课堂收到的质疑越来越多,我们应该遵循习得规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7、判断题:
最早获得的语言一定是最熟悉的。 ()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8、多选题:
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最早接触的是汉语,成长过程中主要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
B:他的母语是汉语;
C:他的母语是英语。
D:他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答案: 【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他的母语是汉语;;他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9、多选题:
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成长过程中只接触和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他的母语是英语;
B: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
C:他没有外语;
D:他的外语是英语。
答案: 【他的母语是英语;;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他没有外语;】
10、判断题:
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母语更多的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11、判断题:
语言学多是理论研究,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多是实验研究。()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多选题:
关于大脑和语言习得,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分别是()。
选项:
A:认为人的大脑存在语言习得机制。
B:认为人的大脑是个黑箱子,打不开,也无法研究。
C: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的。
D: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培养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
答案: 【认为人的大脑是个黑箱子,打不开,也无法研究。;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培养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
2、判断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都是落后的,所以被乔姆斯基挑战成功了。()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3、判断题:
U型现象一般出现在英语儿童习得名词的特殊复数形式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这两个方面。()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4、单选题: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大脑中一定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学习的内部机制,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的规律,从而获得语言能力。这种机制是()。
选项:
A:语言传递机制
B:语言习得机制
C:语言输出机制
D:语言记忆机制
答案: 【语言习得机制】
5、单选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孩子的说话能力来自()。
选项:
A:遗传
B:先天
C:独创
D:后天
答案: 【后天】
6、单选题:
乔姆斯基认为,孩子的说话能力来自()。
选项:
A:模仿
B:学习
C:后天
D:先天
答案: 【先天】
7、单选题:
彼得·胡滕洛克研究认为,人()时候大脑突触接连多。
选项:
A:成年
B:老年
C:婴儿
D:青少年
答案: 【婴儿】
8、判断题:
斯金纳的所有观点都是错误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9、判断题:
乔姆斯基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说外语说得不地道的人是因为嘴巴的问题。()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判断题:
听到外语中的不熟悉的发音,反而会强化自己的母语发音系统。()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单选题:
华盛顿大学的 Patricia Kuhl 博士,把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在听到外语发音后,大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对应发音的现象,称为是()。
选项:
A:感知音节效应
B:感知磁石效应
C:语音感知效应
D:感知音位优先
答案: 【感知磁石效应】
4、单选题:
部分南方人说普通话时比较吃力。比如说,平翘舌音不分,l、n不分,r、l不分等。这是因为()。
选项:
A:方言中缺音
B:听觉不灵
C: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太大
D:舌头不会打弯
答案: 【方言中缺音】
5、单选题:
语言获得的流程是()
选项:
A:输出-输入-吸收
B:输出-吸收-输入
C:输入-吸收-输出
D:输入-输出-吸收
答案: 【输入-吸收-输出】
6、单选题:
语言学家()概括了语言的精髓:“语言符号本质上是语言使用者头脑中某‘声音’与该声音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选项:
A:索绪尔
B:克拉申
C:乔姆斯基
D:弗洛伊德
答案: 【索绪尔】
7、判断题:
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也曾研究过语言学。()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8、单选题: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理论” (Comprehensible Language )是由()提出的。
选项:
A:Ellis
B:乔姆斯基
C:索绪尔
D:克拉申
答案: 【克拉申】
9、多选题:
关于Vanpattern输入加工理论,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A:输入排第一位
B:输入和输出之间加入加工环节
C:全盘否定了克拉申的输入理论
D:输入和吸收之间加入加工环节
答案: 【输入排第一位;输入和吸收之间加入加工环节】
10、判断题:
如果我们听到某个英文单词的“声音”,我们的大脑能够马上反映出该声音所对应的“ 实物概念”的“图像、味道、特性、相关事物”等多维的整感觉。()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11、判断题:
当我们在说一句话前,我们的大脑也往往是先出现这句话对应的图像。()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四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关键期概念最开始是由奥地利动物研究科学家()提出的。
选项:
A:约瑟夫·康拉德
B:斯蒂芬•克拉申
C:康拉德·洛伦茨
D:艾瑞克•列尼博格
答案: 【康拉德·洛伦茨】
2、判断题:
所有的哺乳动物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只要是符合条件,体行为的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这一时期被称作关键期。()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3、单选题:
小孩儿都是1岁以后才说话的原因是()。
选项:
A:1岁以前心智不全
B:说话需要情感培养
C:1岁之前玩耍最重要
D:说话需要生理基础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
答案: 【说话需要生理基础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
4、单选题:
列尼博格认为,母语关键期是()。
选项:
A:2-13岁
B:2-18岁
C:1-3岁
D:1-10岁
答案: 【2-13岁】
5、单选题:
大脑布洛卡区负责()功能。
选项:
A:听力
B:说话
C:加工语言
D:理解语言
答案: 【说话】
6、单选题:
大脑韦尼克区负责()功能。
选项:
A:加工语言
B:理解语言
C:听力
D:说话
答案: 【理解语言】
7、多选题:
关于“大脑功能侧化”,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A:新生儿左脑和右脑是不区分的,具有相同的潜能;
B:用“大脑功能侧化”可以来解释语言关键期。
C:3-5岁的时候,左右脑已经有所区分,各具优势;
D:到青春期前后(13岁),大脑功能侧化彻底完成;
答案: 【新生儿左脑和右脑是不区分的,具有相同的潜能;;用“大脑功能侧化”可以来解释语言关键期。;3-5岁的时候,左右脑已经有所区分,各具优势;;到青春期前后(13岁),大脑功能侧化彻底完成;】
8、判断题:
“十聋九哑”没有科学依据。()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9、判断题:
美国虐童惨案Genie案例说明了先天语言机制的重要性。()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判断题:
“贵人语迟”有科学道理。()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11、判断题:
“语法易改,口音难移”说明语音具有关键期。()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第五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珍妮·萨弗兰及她的团队在1996年开始研究()个月大的婴儿是怎么学习语言的。
选项:
A:8
B:3
C:12
D:6
答案: 【8】
2、单选题:
Saffran认为,婴儿的大脑会对所有听到的声音进行()。
选项:
A:统计概率
B:归纳总结
C:整合加工
D:分门别类
答案: 【统计概率】
3、判断题:
统计概率只是体现在婴儿切分词的边界方面。()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4、判断题:
一个正常的三岁汉语婴儿能够分辨出“我吃饭”是对的,“饭吃我”是不对的。()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5、多选题:
wug是()。
选项:
A:假词
B:真词
C:正确的词汇
D:自造的词汇
答案: 【假词;自造的词汇】
6、多选题:
《孟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段话怎么理解?()
选项:
A: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着急
B:要有超前意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C: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拔苗助长
D:尊重孩子成长规律
答案: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着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拔苗助长;尊重孩子成长规律】
7、判断题:
胎儿在子宫里就能分辨出自己妈妈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了。()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六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上世纪初学界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来测试双语者和单语者的智商,结果发现双语者的智商普遍低于单语者。这个结论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2、判断题:
双语者有两个语言系统,这两个系统会产生干扰和混淆。()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判断题:
双语者在需要专注力和抑制干扰信息的语言任务中确实表现得更为突出。()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
双语者在理解语言的时候大脑被激活的部位和幅度都()于单语者。
选项:
A:低
B:等
C:高
D:略高
答案: 【低】
5、判断题:
即便最低限度地了解第二门语言也是有好处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6、判断题:
当文字意义和颜色这两个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加工是很容易做到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7、判断题:
双语儿童能够更好的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双语让孩子们更“懂事”,增强他们的社交优势,进而提升他们的情商。()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8、判断题: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双语阿兹海默患者的发病时间比单语者要晚一些。()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七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科德在1967年提出,输入应该指“供大脑吸收的内容”。()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判断题: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又达到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输入。()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判断题:
所有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都会被学习者大脑吸收。()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4、判断题:
Vanpatten反对在学习者初学阶段进行大量机械性的输出训练。()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判断题:
Vanpatten 赞同 Krashen 的输入的重要性,但是 Vanpatten 同时也提出了质疑,有了输入不一定能习得。()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6、判断题:
Vanpatten 不反对外显学习,所以,语言课堂教学不是太重要。()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7、判断题:
从 Vanpatten 的输入加工理论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角色更加重要。()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斯韦恩指出,在语言教学领域,“输出”一直都是一个名词,代表的是语言习得的结果和产品,等于“学习者已经学会的东西”。()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9、多选题:
斯韦恩认为,输出具有()功能。
选项:
A:对目的语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检验;
B:增强流利性;
C:引起注意,触发学习过程;
D:促使学习者对语言形式进行反思。
答案: 【对目的语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检验;;增强流利性;;引起注意,触发学习过程;;促使学习者对语言形式进行反思。】
第八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非常有益的。()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2、判断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存在着正负迁移。()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单选题:
对比分析假说的奠基人是()。
选项:
A:沃德豪福
B:罗伯特•拉多
C:利特伍德
D:查尔斯•福莱斯
答案: 【查尔斯•福莱斯】
4、单选题:
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是()。
选项:
A:沃德豪福
B:查尔斯•福莱斯
C:罗伯特•拉多
D:利特伍德
答案: 【罗伯特•拉多】
5、单选题:
强式对比分析假说的公式是()。
选项:
A:差异=难点=错误
B:相同=难点=错误
C:差异=难点=正确
D:差异=重点=正确
答案: 【差异=难点=错误】
6、判断题:
塞林格认为存在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三种过程。()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7、判断题:
不管是强式还是弱式对比分析,都不可能解释语言学习者的所有错误。()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8、判断题:
外语习得过程中,很多错误是因为违背了目的语规则。还有一些错误是课堂学习环境的产物,比如注意力下降,外界干扰等,和能力无关。()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9、判断题:
塞林格认为,对比分析的精华在于,它可以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假设。()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10、判断题:
对比分析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的主体,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第九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语言认知与习得研究可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单选题:
语料库研究属于()
选项:
A:非实验研究
B:物理研究
C:田野研究
D:实验研究
答案: 【非实验研究】
3、判断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汉语与西方语言在书写系统方面最显著的差异。()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
在教学的时候用“方”字去掉一点就是“万”的方法认识新字,这种方法属于()。
选项:
A:联想
B:分类
C:归纳
D:整合
答案: 【联想】
5、判断题:
刘廷芳发现,汉字字形对字义的影响,小于字音对字义的影响。()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6、判断题:
用英文来说明个别汉字的意义,因为缺乏联想力,所以对汉字记忆的帮助甚少。或许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外国人学中文的时候觉得很为难。()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7、判断题:
句法研究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点。()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单选题:
出现“他想结婚她”这种错误,是由于()。
选项:
A:母语负迁移
B:目的语正迁移
C:目的语负迁移
D:母语正迁移
答案: 【母语负迁移】
9、单选题:
留学生称一位叫张大年的中国人为“年先生”,这是由于()。
选项:
A:目的语负迁移
B:母语正迁移
C:母语负迁移
D:文化负迁移
答案: 【文化负迁移】
第十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短期记忆容量太小,也是造成我们听外语时无法在大脑中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和说外语时无法思考语法规则的重要原因。()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2、单选题: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对这种信息的记忆属于()。
选项:
A:经历型记忆
B:陈述型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描述型记忆
答案: 【陈述型记忆】
3、单选题:
“我28岁结婚,30岁生子”,对这种信息的记忆属于()。
选项:
A:程序性记忆
B:描述型记忆
C:经历型记忆
D:陈述型记忆
答案: 【经历型记忆】
4、判断题:
“背诵”将知识存放到大脑中的“陈述记忆区域”。()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判断题:
“陈述记忆区域”能顺利将它们转移到“程序记忆区”。()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6、判断题:
在“背单词”和分析语法规则上,使用的是“陈述记忆区”。()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7、判断题:
背句子和背文章,最有用的是对写作的帮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背诵成句时,只能背诵句子本身,而没有办法获得与句子使用相关的其他信息,所以根本无法知道这个句子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或者如何使用。()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9、判断题:
“近似读音联想记忆法”比“词根辅助联想记忆法”效果好。()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十一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
乔姆斯基认为,黑猩猩对手语的掌握只是模仿,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人类语言。()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2、单选题:
1973年,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赫伯·泰瑞斯启动了()。
选项:
A:尼姆计划
B:华秀计划
C:如斯计划
D:泰勒计划
答案: 【尼姆计划】
3、判断题:
1979年,泰瑞斯在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黑猩猩能讲完整句子的假设。()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4、判断题:
一般情况下,在缺乏密切情感联系和稳定性的环境中,智力发育很难完整。()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5、判断题:
“华秀项目”成功地证明了动物可以习得人类语言。()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6、判断题:
菲利普·利伯曼认为,上呼吸道和食道连通,是发音的关键,只有会厌打开,才能正常发出我们人类语言中的800多个音素。()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7、判断题:
一个个的词语组合成了句子,这里面有的句子是合法的,有的句子不合法。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语法能力非常重要,它是我们人类语言的本质性特征之一。而这条界线,尼姆、华秀这些黑猩猩们终其一生也没能跨越。()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9、判断题:
黑猩猩不能使用人类语言,它只是简单地学会了模仿老师们教给它的动作而已,目的是祈求得到某种奖励,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10、判断题:
不管是强假说还是弱假说,萨丕尔-沃尔夫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语言一定不会对思维产生作用。()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1、判断题:
斯坦福大学Lera Boroditsky认为,Kuuk Thaayorre语言中的这种精确方向的方位词塑造了他们比信鸽还优越的方向感。()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