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2018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金融专业 货币银行学 试题
2004年 7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金融监管一
2.商业银行—
3.派生存款—
4.金融创新—
5.经济货币化—
二,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答对给分,答错扣分,不答不给分)
1.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中安全性与盈利性是统一的。()
3.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之后是复合式中央银行。()
4.国际收支是存量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流量概念。()
5.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时,存款货币的派生将扩张。()
6.一般来说,利率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7.现金漏损与法定准备金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8.经济全球化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
9.1979年我国批准了第一家外资银行-一-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开办代表处。
()
10.我国证券业的开放始于1992年A股市场的开放。()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中央银行区别于不同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国家的银行
D.政府的银行
2.货币的产生是()
A.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B.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C.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
D.国家的发明创造
3.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认为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投资,投资影响支出并进而影响收入。
A.货币学派
B.瑞典学派
C.凯恩斯学派
D新古典综合学派
4.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风险性首先在于()
A.利率风险
B.汇率风险
c.流动性风险
D.行业风险
5.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
A.货币供应过多
B.货币需求过多
C.货币贬值
D.物价上涨
6.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生在()条件下。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双本位制
D.金银平行本位制
7.典型的间接融资是()
A.商业票据
B.股票
C.债券
D.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8.西方国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9.实行()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A.固定汇率
B.浮动汇率
C.钉住汇率
D.一揽子汇率
10.西方国家的储蓄银行是专门办理以()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专业银行。
A.活期存款
B.工商企业存款
C.私人储蓄
D.政府存款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数目不等的答案正确,请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商业信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是()
A.信用规模有局限性
B.只能是卖方向买方提供
C.接受商业信用要支付较高的利息D.商业信用的期限受到限制
E.只能是买方向卖方提供
2.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资产构成一般有三类()
A.现金资产
B.信贷资产
C.投资
D.流动资产
E.固定资产
3.下列()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E.中国城市信用社
4、在各国资本市场上,证券交易方式主要有(
A.现货交易
B.期货交易
C.期权交易
D.信用交易
E.外汇交易
5.下面哪几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欧洲货币市场()
A,香港
B.纽约
C.伦敦
D.法兰克福
E.巴黎
6.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一般性政策工具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信贷规模控制
E.窗口指导
7.货币单位即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它包括()
A.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B.规定本位币币材
C.确定技术标准
D.规定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量
E,规定货币发行权
8.凯恩斯认为()影响个人持有货币的决策。
A.交易动机
B.财富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E.金融动机
9.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实现()
A.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
B.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C.以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
D.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E.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
10.下列关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名义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率的利率
B.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C.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是实际利率
D.实际利率调节借贷双方的经济行为
E.名义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
五 、简答题 (每小题 6分,共 24分 )
1.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对 中国金融业的积极效应有哪些?
2.你认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试对传统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4.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六、计算题 【6分)
面额 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 800}5年到期,市场利率为 600,按单利计算,计算该债券的 行市.
七 、论述题 (15分 )
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 ,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试卷代号:201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4年7月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 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 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 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2.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吸收可开支票的活 期存款是其重要特征。
3.派生存款一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 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
4.金融创新一一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 的新事物。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等。
5.经济货币化一一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 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二、 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答对给分,答错扣分, 不答不给分)
1.√ 2. × 3. × 4. × 5. √
6.√ 7. × 8. √ 9. √ 10. ×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 号内。)
1. A 2. B 3. C 4. D 5. A
6. C 7. D 8. B 9. B 10. C
四、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数目不等的答案正确,请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写在括号内。)
1. ABD 2. ABC 3. ABC 4. ABCD 5. CDE
6. ABC 7. AD 8. ACD 9. ABD 10. BD
五、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业的积极效应有哪些?(答对3个,给4分,全对6分)
(1) 扩充效应,含义
(2) 示范效应,含义
(3) 缘鱼效应,含义
(4) 竞争效应,含义
(5) 规范效应,含义
2.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1) 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1.5分)
(2) 货币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1. 5分)
(3)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1. 5 分)
(4)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 价值储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1.5分)
3.试对传统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即使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 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3)即使商业银 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4) 存款准备率不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但是存款准备 率也有明显的局限:(1)由于准备率调整的效果较强烈,不宜作为日常性工具;(2)存款准备金 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每点1分)
4.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是什么?(每点需有阐释)
(1) 货币化程度低下;(1.5分)
(2) 金融发展呈现二元结构;(1. 5分)
(3) 金融市场落后;(1.5分)
(4) 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1.5分)
六、 计算题(6分)
[100X(1+8%X5)]÷(1+6%X5)=107.69
七、 论述题(15分)
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1) 信用的经济含义。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 用、国际信用。(2分)
(2)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 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有限制。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 用,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可以用来调 节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 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上述各种信用形式所涉 及的经济主体不同,具体的形式也不同,但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5分)
(3) 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各种信用形式有重点、有管理地加以引导 和运用:规范商业信用,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 益;适度发展消费信用,配合住房、教育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 注意防范盲目消费和信用膨胀;安排好国家信用的规模和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 要;积极拓展利用国际信用的多种形式,提高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声誉,同时注意利用外 资的适度规模,加强对引入资金的管理。(7分)
(4) 在发展各种信用形式的前提下,应该针对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有所侧重、协调并举地 对各种信用形式加以运用。(1分)
(答出要点给基本分,视发挥情况酌情加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