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2.
企业商标、厂牌、优质产品或服务等是组织文化的(B
)
文字表现形式
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表现形式
现代科技方法的表现形式
标识表现形式
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表现形式
3.
把人们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两大类,其划分标准是( C)
需要的功能特征
需要的对象
医学的角度
需要的作用结果
医学的角度
4.
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看,组织变革和发展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是(B )
使组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使组织具有对外适应性与灵活性,对内具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使组织具有足够的持续性
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适应性
使组织具有对外适应性与灵活性,对内具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5.
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 A)
竞争(强制)策略
回避策略
迁就策略(克制策略)
合作策略(解决问题策略)
竞争(强制)策略
6.
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经济性价值观
政治性价值观
审美性价值观
社会性价值观
政治性价值观
7.
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A )
弗鲁姆
洛克
斯金纳
佛隆
弗鲁姆
8.
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主管领导的关心
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9.
领导者究竟要选择哪种领导方式,除了考虑下级的个性特点因素,还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D )
经济
人际关系
政治
环境
环境
10.
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程序中,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将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长久保持下去,这一阶段叫做(C )
解冻
改变
冻结
演变
冻结
11.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经验反应冷淡,总是“求稳、怕乱”,以不变应万变,与变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格格不入,这是影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D )
安全性心理
保守性心理
求全性心理
求稳性心理
求稳性心理
12.
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A )
愿意追随的程度
任务的结构
参与支持
职位的权力
愿意追随的程度
13.
21.组织行为学家研究认为,传统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 B)
以人为本的理论
封闭式的系统理论
开放系统理论
权变理论
封闭式的系统理论
14.
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 C)
敏捷活泼
小心迟疑
缓慢稳定
迅猛急躁
缓慢稳定
15.
开辟新市场,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加内外信息的交流等,这是组织变革中(C )
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
技术方面的变革
影响环境方面的变革
人事方面的变革
影响环境方面的变革
16.
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20-30年代
30-40年代
50-60年代
70-80年代
50-60年代
17.
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参与观察法
非参与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
18.
表扬、奖励员工,并让人他们参与管理,这能满足员工的( A)
尊重需要
交往(或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尊重需要
19.
具有“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典型特点的组织结构形式是(C)
职能制
直线制
事业部制(或分权事业部制)
超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或分权事业部制)
20.
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人与事的关系
人与机器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与机器的关系
21.
组织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组织。对
√
×
√
22.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错
√
×
×
23.
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社会人。错
√
×
×
24.
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泰勒提出来的。错
√
×
×
25.
勒温的冻结强化方式有连续强化方式和断续强化方式两种。对
√
×
√
26.
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对
√
×
√
27.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对
√
×
√
28.
艾桑尼是从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对
√
×
√
29.
组织机构是否设置合理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对
√
×
√
30.
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干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高。错
√
×
×
31.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首映效应。错
√
×
×
32.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本身的特点属于保健因素。错
√
×
×
33.
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马斯洛。对
√
×
√
34.
彼得圣吉认为,五项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其中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对
√
×
√
35.
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经济人假设。对
√
×
√
36.
试述工作生活质量与生产率的关系。
一般都认为,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会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越来越满意,而满意感又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实验研究表明,这样的模式过分简单,因而有时不免发生差错。工作生活质量与生产率的关系是复杂的,它是通过三个途径,来提高生产率。 (1)工作生活质量措施能人们之间的交往,加强职工与组织之间的合作。不同的职务或部门取得协凋统一,有利于全面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提高生产率。 (2)工作生活质量措施能增强对职工激励,满足职工迫切的需要,从而激发起工作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