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
探索创新 精益求精 遵规守纪 安全生产
认知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
教 案
参赛组别: 高职专业课程一组
课程名称: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授课班级: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2019 级 1 班
目 录
一、 项目整体设计 4
二、工作任务详细设计 7
任务一 认识液压系统 7
一、授课基本信息 7
二、任务目标 7
三、学情分析 8
四、教学设计 8
五、活动安排 9
视频片段: 认知液压系统(8’54”) 10
六、课后反思 12
任务二 实训: 认知液压试验台 13
一、授课基本信息 13
二、任务目标 13
三、学情分析 14
四、教学设计 14
五、活动安排 15
六、课后反思 17
任务三 认知液压泵 19
一、授课基本信息 19
二、任务目标 19
三、学情分析 20
四、教学设计 20
五、活动安排 21
六、课后反思 23
任务四 实训: 拆装齿轮泵 24
一、授课基本信息 24
二、任务目标 24
三、学情分析 25
四、教学设计 25
五、活动安排 26
六、课后反思 29
任务五 认知液压缸 30
一、授课基本信息 30
二、任务目标 30
三、学情分析 31
四、教学设计 31
五、活动安排 32
视频片段: 液压缸工作原理(12’46”) 33
六、课后反思 34
任务六 实训: 拆装液压缸 35
一、授课基本信息 35
二、任务目标 35
三、学情分析 36
四、教学设计 36
五、活动安排 37
六、课后反思 40
任务七 认知换向阀 41
一、授课基本信息 41
二、任务目标 41
三、学情分析 41
四、教学设计 42
五、活动安排 43
视频片段: 认知换向阀(9’17”) 44
六、课后反思 45
任务八 实训: 组装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 46
一、授课基本信息 46
二、任务目标 46
三、学情分析 47
四、教学设计 47
五、活动安排 48
视频片段: 组装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10’06”) 50
六、课后反思 51
附 件 52
附件 1 学情分析调研报告 52
附件 2 考核相关表格 56
项 目
名称 |
认知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 课
学时 |
16 学时 | 课程类型 | 专业基础课程 |
教材 | 主要教材: 机电专业群平台课创新型精品教材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辅助教材: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机床装调维修 工(三级)》 校企活页教材:企业任务指导书、学生工作页 |
授课对象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2019 级 1 班 |
课 程 背 景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主要面向三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岗位,培养为企业
提供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
||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 ![]() |
学 情 分 析 | 知识 技能 基础 |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时间为第 二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表达与施工能力,掌握了设计规范, 但学生 在设计图纸和液压元件的精准度方面表现欠佳; 对液压回路的设计与组装调试能 力有待加强。 | |||
职业 认知 特点 | 83% 的学生选择从事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相关 工作; 48%的学生对机床液 压回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的专业性认可度不高;82% 的学生对机床液压系统装 调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 艺了解不够。 |
|
|||
学习 特点 | 52%学生善团队协作, 34%学生善沟通表达, 48%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 | ![]() ![]() 20 15 10 5 0 特别强 很强 一般 较差 逻辑思维 动手操作 团队协作 沟通表达 |
|||
教 学 目 标 | ![]()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液压回路的认知探索方法;液压元件结构、工作原理及拆装; 液压回路的 虚拟仿真的方法;对机床液压回路装调的实物连接方法。 | |||
难点 | 典型液压元件分析技能;液压试验台使用技能;液压元件的拆装技能;磨 床工作台换向回路探索,机动换向回路的创新设计。 | ||||
教 学 策 略 | ![]() |
➢教学组织与方法:根据学情分析, 学生对液压元件的拆装及换向回路的组装掌握 欠缺。因此我们运用了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问题探究法四种教学方 法,将学生分成“探究、科创、智慧、团队、奋进、活力”六小组,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 |||||
➢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 为高效执行教学策略,运用了《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在线开放课程、学习通、网络直播课、虚拟仿真技术、实训等多 种信息技术资源与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
|||||
教 学 评 价 | ➢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 1+X 数控设备维 护维修导师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价方式,对不 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
表 2 教学评价指标 |
||||
评价构成 | 评价要素 | 评价标准 | 评价主体 | ||
![]() |
基础理论自学(5%) | 系统标准 | 学习通 | ||
课前检测(5%) | 系统标准 | 学习通 | |||
课前任务达成(10%) | 工作任务评价标准 | 教师 | |||
![]() 课中(60%) |
课堂考勤(5%) | 系统标准 | 学习通 | ||
课堂活动(讨论、回答问题、头脑风
暴、小组活动、发表评论、参与答疑) (25%) |
工作任务评价标准、国 家行业标准 | 教师、学生 | |||
课中任务完成汇报(30%) | 工作任务评价标准、机 床装调维修工岗位标 准、国家行业标准、技 能等级标准 | 教师、学生、 1+X 数
控设备维护维修导 师 |
|||
课后(20%)
|
任务完善(10%) | 国家行业标准、工作任
务评价标准、机床装调 维修工岗位标准 |
教师 | ||
工作计划(10%) | 系统标准 | 学习通 | |||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基于工作任务评价标准、国家行业标准、机床装调维修工岗
位标准、技能等级标准。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认识液压系统 | 授课地点 | 多媒体智慧教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论教学 | 授课学时 | 2 |
任务目标 | ||
教学内容 | 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应用及职能符号 | |
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 ||
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掌握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应用及职能符号; |
2.掌握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 ||
3.掌握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原理并正确选择实训元件; | |
2.能正确连接液压传动系统; | ||
3.能独立设计液压传动系统并分析工作原理。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 |
2.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 ||
3.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原理。 | ||
教学
难点 |
1.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 | |
2.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三、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问题探究法 |
学法 | 自主学习、线上与线下学习、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汇报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
教学设计 | ||
![]()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平台发 放课前学习资源,布 置课前任务。 | 学习教学资源, 熟悉 液压千斤顶结构及 工作原理, 了解液压 传动系统。 |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 学模式,学生在课 前预习液压千斤顶 结构及工作原理, 课上教师讲解时更
容易接受知识。 |
后 台监控学生 观看视频时间、 时长等。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学习 通等 |
项目二 | 线上线下指导学生 开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如说说液压千斤顶 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
学生表达的流 畅度、准确度。 | 学习通 |
赛视频 | 课堂上进行重点分 析,提高课堂效率。 |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 通交流),发布线上 考核评价题目及要 求。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作为综合成绩的一 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测验成绩高低。 | 学习通 |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做出评价,以便 对学生知识薄弱环 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学习通进 行讨论交流, 达到完 成基础知识学习的 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通平台手 势签到考勤, 师生问 好。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液压千斤 顶应用。 | 1.观看微课, 明确 液压千斤顶在工程 中的应用。 2.了解液压千斤顶 作用。 | 学生对液压系统有 一个初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
引出课题- 认知液压 传动系统。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以液压千斤顶 为例,了解液压系 统的组成。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认知液压传动系 统。 | 学生的认知程 度。 | 多媒体展示 | ||||
参 |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学生汇报的完 整性及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课堂学习效 率。 |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用于探索新知识 的思想引入课程思 政。 | 领悟探索未知领域 的思想。 | 培养学生用于探索 的精神。 | 学生对探索认 知的认可度。 | 线下评价 | ||||
明 确 标 准 : GB/T 27697-2011 立式油 压千斤顶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 学习资料 | ||||
任务实施 (60min) | 播放案例视频, 让学 生更加明确液压千 斤顶中的工作原理。 | 观看案例视频。 | 使学生对液压千斤 顶结构及工作原理 进一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
运用信息化手段讲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使学生掌握液压千 | 学生听讲的认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解液压千斤顶结构。 | 斤顶结构。 | 真程度等。 | |||
运用动画演示并讲 解液压系统组成及 工作原理。 | 观看案例视频; 认真听教师讲解。 | 使学生掌握液压千 斤顶工作原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学生听讲的认 真程度等。 |
线上或线下点评 教学资源库 | |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 |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与老师互动 交流。 | 提高课堂学习效 果。 | 学生问题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出现的问题汇总 传到学习通及精品 课。 |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 | 以便学生参考,少 走弯路。 | 类似问题是否 在出现。 | 学习通 | |
进行过程性评价。 |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过程。 |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的职业素养。 |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内容 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培养学生能独立汇 报学习成果的能力 目标。 | 学生汇报的完 整度、准确度、 流畅度。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及时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 学生是否解决 问题。 | 多媒体展示 | |
任务评价 (5min) |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价他人能力。 |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准确性。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液压传动系 统在其他设 备 上 的 应 用。 | 布置任务。 | 学生收集资料。 | 进一步熟悉液压系 统的应用;
锻炼学生信息收集 能力。 |
应用场景的多 少。 | 学习通 |
液压千斤顶 的拆装。 | 布置任务;
液压千斤顶拆装演 示。 |
液压千斤顶的拆 装。 | 进一步熟悉液压千 斤顶。 | 拆装操作的规 范性。 | 教学视频 |
六、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及小组探究等方式,促进教学生自主学 习,提升学习效果。
(2)学习载体采用具体实物(液压千斤顶) 案例,通过教师指导,培养学生探索 新知识等职业能力。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 合职业素养。
(2) 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导致学习进展缓慢。
及时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动态, 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示范作 用,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在汇报展示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多设计课堂交流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实训:认知液压试验台 | 授课地点 | 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 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实一体化 | 授课学时 | 2 |
二、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 | ||
教学任务 | 任务一 | 参观液压试验台 |
任务二 | 液压元件初步认识 | |
任务三 | 液压传动的特点、应用及发展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初步明白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
2.初步认识液压元件; | ||
3.了解液压传动的的特点、应用和发展。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液压试验台组成; | |
2.能正确识别液压元件; | ||
3.能正确绘制液压元件职能符号。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实训 7S 管理能力; | ||
3.培养学生安全实训意识。 | ||
教学重点
难 点 |
教学
重点 |
1.液压试验台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液压元件的识别; | ||
教学
难点 |
1.液压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
2.液压元件的识别; |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对液压工作台组成掌握较好, 对其连接方法理解不准 确;熟悉液压元件名称,对液压工作台中各液压元件 识别不准确。 |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并熟悉了实训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
学习
行为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
学习
习惯 分析 |
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发散。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六步教学法 |
学法 |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练习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按 “六步教实施。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平台发 布课前学习资源, 布 置课前任务。 | 观看微课《液压试 验台组成》,熟悉回 路连接及硬件接 线。 |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 学模式,学生在课 前预习,课上教师 讲解时更容易接受 知识。 | 后台监控学生 观看视频时间、 时长等。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学习 通等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 务。如写出液压工 作台各组成部分的 名称及作用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 学生表达的流 畅度、准确度。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QQ 群 交流),完成课前学习 指导。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 作为综合成绩 的 一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测验成绩高低。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做出评价, 以便 对学生知识薄弱环 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平台手势 签到考勤,师生问 好、检查学生着装。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整理着装。 2.学生分组, 5 人一 组,共分为 6 组。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强调本次课需要注 意的安全问题。 | 记录并复述本次课 要注意的安全问 题。 | 养成良好的安全意 识。 | 学生记录的在 准确性;
复述的完整性。 |
线下点评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液压试验 台应用。 | 1.观看微课, 明确 液压试验台在工程 中的应用。 2.了解液压试验台 作用。 | 学生对液压试验台 有一个初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引出课题- 认识液压 试验台。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以液压试验台 为例,初步了解液 压实训工作环境。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认知液压试验台。 | 学生对工作任 务是否明确。 | 线下点评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汇报的完整性 及准确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实训效率。 |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 多媒体展示 | |
将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引入课 程思政。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引起学生对实践的 重视。 | 学生对实践的 认同度。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明 确 标 准 : GB/T 27697-2011 立式油 压千斤顶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 学习资源 | |
任务实施 (60min) | 试验台操作演示及 要点提示, 及安全注 意事项提示。 | 通过手机学习通或 现场观看液压试验 台操作要点。 | 使学生掌握液压试 验台操作方法; 强化实训过程中的 安全意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学生听讲的认 真程度等。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布置成员角色分工 (将小组成员分工:设 备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加强每个学生过程 的参与性)。 | 成 员角色分工( 小 组成员分工: 设备 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每个学生全过程参 与)。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 意识;
提高实训效率。 |
团队配合默契 度等。 | 学习通 | |
对学生操作情况进 行巡回指导及检查。 | 安全有序参观并操 作试验台;
认识液压元件并绘 制职能符号; 及时做好记录。 |
协助学生完成任 务;
避免出现安全事 故。 |
学生操作的规 范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并进行现场指 导。 |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或现场与老 师互动交流。 | 提高实训操作效 率。 | 学生问题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引导找出学生操作 中出现错误。 | 改正操作时出现的 错误。 | 避免安全事故; 提高实训效率。 | 错误操作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精品课。 |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 | 以便学生参考,少 走弯路。 | 类似问题是否 在出现。 | 学习通 | |
进行过程性评价。 |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过程。 |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的职业素养。 |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现场 7S 管理。 | 遵守 7S 管理制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 业素养。 | 是否遵守制度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实训 内容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通过学生的独立汇 报,达成学生能独 立汇报学习成果的 能力目标。 | 学生汇报的完 整度、准确度、 流畅度。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 学生是否解决 问题。 | 多媒体展示 | |
任务评价 (5min) |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价他人能力。 |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准确性。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知识拓展 | 在学习通平台发布 利用液压试验台搭 接不同液压系统的 资料。 | 学生在线学习相关 资源。 |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 对液压试验台的认 识。 | 学生在平台上 观看教学资源 的数量、时长。 | 学习通 |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通过学习, 学生掌握了液压实验台的组成, 对下一步搭接换向回路奠定了基础。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 业素养。
2.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
效性。 |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实训操作基础薄弱,导致实训进展缓慢。
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液压工作台组成,但是存在液压元件认知 不准确,图形符号绘制不规范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实训操作练习,及时指导。同时在实 训过程中, 及时指导学生操作, 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应继续改进与创新。 本次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线上发布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课 中与课后,仍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平台、手段和资源加强教师、学生、1+X 数控设备维护 维修导师的线上、线下互动,丰富教学。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认识液压泵 | 授课地点 | 多媒体智慧教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论教学 | 授课学时 | 2 |
二、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 | ||
教学任务 | 任务一 |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结构、参数及职能符号 |
任务二 | 齿轮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
任务三 | 叶片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
任务四 | 柱塞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掌握液压泵的工作原理,熟悉液压泵参数,认识液压泵的职能符号; |
2.掌握齿轮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
3.掌握叶片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
4.掌握柱塞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进行泵参数间的换算,会画泵的职能符号; | |
2.能正确区分泵的类型及结构; | ||
3.能独立分析各种泵的工作原理。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2.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 ||
3.柱塞泵的工作原理。 | ||
教学
难点 |
1.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
2.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 ||
3.柱塞泵的工作原理。 |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对泵的结构掌握较好,对其工作原理理解不准确; |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缺乏不同液压泵的分析能力。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
学习
行为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
学习
习惯 分析 |
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发散。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问题探究法 |
学法 | 自主学习、线上与线下学习、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汇报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教学设计 |
![]()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平台发 布课前学习资源, 布 置课前任务。 | 观看微课《泵的工 作原理》,熟悉回路 连接及硬件接线。 | 利用翻转课堂的 教学模式, 学生在 课前预习, 课上教 师讲解时更容易 接受知识。 | 后台监控学生观 看视频时间、时 长等。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 务。如说说泵的结 构及工作原理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 务完成情况。 | 学生对液压泵结 构及工作原理解 说的准确度和完 整度等。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QQ 群 交流),发布线上考核 评价题目及要求。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 作为综合成绩 的 一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 掌握情况。 | 测验成绩高低。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做出评价, 以便 对学生知识薄弱环 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 试结果, 调整教学 策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的 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通平台手 势签到考勤, 师生问 好。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 养成良好的职业 素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液压泵应 用。 | 1.观看微课, 明确 液压泵在工程中的 应用。
2. 了 解 液 压 泵 作 用。 |
学生对液压泵有 一个初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真 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引出课题- 认知液压 泵。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 | 学生明确工作任 务-认知液压泵。 | 学生对工作任务 是否明确。 | 线下点评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 报学习情况的能 力。 | 汇报的完整性及 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课堂学习效 率 | 学生回答问题的 正确度。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明 确 标 准 : JB/T 7041-2006 液压齿 轮泵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 家行业标准的意 识。 | 学生观点和看法 是否正确。 | 教学资源 | |
任务实施 (60min) | 播放案例视频, 让学 生更加明确液压泵 的工作原理。 | 观看案例视频。 | 使学生对液压泵 结构及工作原理 进一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真 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运用信息化手段讲 解液压泵结构。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使学生掌握液压 泵结构。 | 学生听讲的认真 程度等。 | 教学资源库 | |
运用动画演示并讲 解液压泵工作原理。 | 观看案例视频; 认真听教师讲解。 | 使学生掌握液压 泵的工作原理。 | 学生观看的认真 程度;
学生听讲的认真 程度等。 |
教学资源库 | |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 |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与老师互动 交流。 | 提高课堂学习效 果。 | 学生问题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勇于探索、不耻下 问引入课程思政。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引起学生勇于探 索新知识、不耻下 问的共鸣。 | 学生对待新知识 的态度。 | 多媒体展示 | |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精品课。 |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 | 以便学生参考, 少 走弯路。 | 类似问题是否在 出现。 | 学习通 | |
进行过程性评价。 |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过程。 | 培养学生善始善 终的职业素养。 |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内容 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通过学生的独立 汇报,达成学生能 独立汇报学习成 果的能力目标。 | 学生汇报的完整 度、准确度、流 畅度。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 学生是否解决问 题。 | 多媒体展示 |
任务评价 (5min) |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 通过学生自评与 小组互评,培养学 生准确自我定位 与评价他人能力。 | 小组自我评定的 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准 确性。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中 出现问题多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 工作任务内容, 提 升学生的岗位认 知程度与工作责 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掌 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职 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泵在其他设 备 上 的 应 用。 | 布置任务。 | 学生收集资料。 | 进一步熟悉泵的 应用;
锻炼学生信息收 集能力。 |
应 用 场 景 的 多 少。 | 学习通 |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以齿轮泵为载体,通过教师指导分析, 学生对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有了较深理 解,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 合职业素养。
(2) 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导致学习进展缓慢。
及时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动态, 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示范作 用,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在作品展示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多设计课堂交流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实训:拆装齿轮泵 | 授课地点 | 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 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实一体化 | 授课学时 | 2 |
任务目标 | ||
教学任务 | 任务一 | 齿轮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任务二 | 齿轮泵泵的拆装 | |
任务三 | 齿轮泵的故障分析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掌握齿轮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会运用拆卸工具对齿轮泵进行拆装; | ||
3.根据齿轮泵结构,能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齿轮泵工作原理; | |
2.能正确使用拆卸工具; | ||
3.能分析并排除齿轮泵故障。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实训 7S 管理能力; | ||
3.培养学生安全实训意识。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2.齿轮泵的拆装; | ||
教学
难点 |
齿轮泵的故障分析 |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 对齿轮泵的结构及工作 原理掌握较好。 对齿轮泵拆卸步骤及拆卸工具的使 用方法掌握不好。 |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并熟悉了实训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
学习
行为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
学习
习惯 分析 |
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发散。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六步教学法 |
学法 |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练习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教学设计 |
![]()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学习平 台发布课前学习资 源,布置课前任务。 | 观看微课《泵的拆 卸》,熟悉拆卸工具 的使用及泵的拆卸 步骤。 |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 学模式,学生在课 前预习,课上教师 讲解时更容易接受 知识。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 务。如归纳写出泵 的的拆卸、安装及 调试操作步骤及注 意事项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QQ 群 交流),完成课前学习 指导。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 作为综合成绩 的 一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作出评价, 以备 针对学生知识薄弱 环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平台手势 签到考勤,师生问 好、检查学生着装。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整理着装。 2.学生分组, 5 人一 组,共分为 6 组。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强调本次课需要注 意的安全问题。 | 记录并复述本次课 要注意的安全问 题。 | 养成良好的安全意 识。 | 学生记录的在 准确性;
复述的完整性。 |
线下点评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齿轮泵拆 装。 | 1.观看微课, 明确 齿轮泵在工程中的 应用。
2. 了 解 齿 轮 泵 作 用。 |
学生对齿轮泵的拆 装有一个初步认 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引出课题- 拆卸齿轮 泵。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拆卸液压泵。 | 学生对工作任 务是否明确。 | 线下点评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汇报的完整性 及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线上或线下点评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实训效率。 |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 多媒体展示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指导小组进行任务 分工:具体任务有:拆 卸工具的准备、齿轮 的拆装、协调、记录、 汇报展示。 | 小组任务分工 : 具
体任务有 : 拆卸工 具的准备、齿轮的 拆装、协调、记录、 汇报展示。 |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与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实训效率。 | 团 队分工是否 合理等。 | 学习通 | |
指导组织小组讨论 齿轮的拆装注意事 项。 | 小组头脑风暴讨论 并深入思考问题, 总结齿轮拆装关键 步骤,列出基本思 路。 |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与团队合作能力。 | 小组成员配合 的默契度。 | 线下点评 | |
将遵守规程、安全生 产引入课程思政。 | 思考遵守规程、安 全生产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操作 规 范、安全生产意识。 | 学生在实训中 表现。 | 线下点评 | |
明 确 标 准 : JB/T 7041-2006 液压齿轮 泵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 教学资源 | |
任务实施 (60min) | 正确使用拆卸工具, 进行齿轮泵的拆卸 演示。要点提示, 及
安全注意事项提示。 |
通过手机学习通或 现场观看齿轮泵拆 卸操作要点。 | 使学生掌握齿轮泵 的拆卸步骤;
强化实训过程中的 安全意识。 |
学生认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布置成员角色分工 (将小组成员分工:设 备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加强每个学生过程 的参与性)。 | 成 员角色分工( 小 组成员分工: 设备 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每个学生全过程参 与)。 |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 能力。 | 学生对自己任 务是否明确。 | 学习通 | |
对学生操作情况进 行巡回指导及检查。 | 安全有序进行齿轮 泵拆装,及时做好 记录。 | 协助学生完成任 务;
避免出现安全事 |
学生操作的规 范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故 |
|||||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并进行现场指 导。 |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或现场与老 师互动交流。 | 提高实训操作效 率。 | 学生问题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引导找出学生操作 中出现错误。 | 改正操作时出现的 错误。 | 培养学生发现并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问题是否 解决。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精品课。 |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 | 以便学生参考,少 走弯路。 | 类似问题是否 在出现。 | 学习通 | |
进行过程性评价。 |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过程。 |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的职业素养。 |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现场 7S 管理。 | 遵守 7S 管理制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 业素养。 | 是否遵守制度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内容 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通过学生的独立汇 报,达成学生能独 立汇报学习成果的 能力目标。 | 学生汇报的完 整度、准确度、 流畅度。
学生学习成果 的多少。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 学生是否解决 问题。 | 多媒体展示 | |
任务评价 (5min) |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价他人能力。 |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准确性。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叶片泵的拆 装 | 1. 布置课后 拓 展 作 业。 2.通过学习平台提供 拓展任务资源。 3.指导学生完成拓展 任务。 | 在教师指导下,按 照任务资源,完成 叶片泵的拆装。 | 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举一反三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 实训操作的规 范性 | 学习通
教学资源 |
六、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从拆装齿轮泵入手, 使学生更直观了解泵的内部结构, 掌握了其运动原理;培养 了学生动手能力。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 业素养。
2.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实训操作基础薄弱,导致实训进展缓慢。
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流程,但是存在操作不熟练,动作不 规范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实训操作练习,及时指导。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 操作, 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应继续改进与创新。 本次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线上发布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课 中与课后,仍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平台、手段和资源加强教师、学生、1+X 数控设备维护 维修导师的线上、线下互动,丰富教学。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认知液压缸 | 授课地点 | 多媒体智慧教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论教学 | 授课学时 | 2 |
二、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 | ||
教学任务 | 任务一 | 液压缸的结构 |
任务二 | 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 |
任务三 | 液压缸的设计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熟悉液压缸的结构; |
2.掌握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 ||
3.掌握液压缸的设计方法。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液压缸结构; | |
2.能正确分析液压缸工作过程; | ||
3.能独立设计液压缸。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
2.液压缸的设计。 | ||
教学 | 液压缸的设计 |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对液压缸的结构掌握较好, 对其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 不好; | ![]() 5 0 掌握 未掌握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缺乏不同结构的液压缸分析能 力。 | |||
学习
行为 分析 |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
学习
习惯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问题探究法 |
学法 | 自主学习、线上与线下学习、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汇报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
教学设计 |
![]()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平台发 布课前学习资源, 布 置课前任务。 | 观看微课《液压缸 的工作原理》,熟悉 回路连接及硬件接 线。 |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 学模式,学生在课 前预习液压缸结构 及工作原理,课上 教师讲解时更容易 接受知识。 | 后 台监控学生 观看视频时间、 时长等。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学习 通等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 务。如说说液压缸 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 完成课前学习 任务。如说说液 压缸 的结构及 工作原理等。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QQ 群 交流),发布线上考核 评价题目及要求。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 作为综合成绩 的 一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测验成绩高低。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做出评价, 以便 对学生知识薄弱环 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通平台手 势签到考勤, 师生问 好。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液压缸应 用。 | 1.观看微课, 明确 液压缸在工程中的 应用。
2. 了 解 液 压 缸 作 用。 |
学生对液压缸有一 个初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引出课题- 认知液压 缸。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从液压缸出发, 了解液压系统执行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认知液压缸。 | 学生对工作任 务是否明确。 | 线下点评 |
元件的类型和功
能。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汇报的完整性 及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课堂学习效 率。 |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勇于探索、不耻下 问引入课程思政。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引起学生勇于探索
新知识、不耻下问 的共鸣。 |
学生对待新知 识的态度。 | 线下点评 | |
明 确 标 准 : GB/T 10205-2010 液压缸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 教学资源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播放案例视频, 让学
生了解确液压缸的 观看案例视频。
工作原理。
使学生对液压缸结 构及工作原理进一 步认识。
动技术》在线开放
学生认真程度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任务实施 段讲
认真听教师讲解。
掌。握液压缸
的。认
线上或线下点评
学生观看的认 线上或线下点评
(60min)
真程度;
运用动画演示并讲 解液压缸工作原理。
观看案例视频; 认真听教师讲解。
使学生掌握液压缸 的工作原理。
学生听讲的认 真程度等。
学生问题的多 少。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与老师互动 交流。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精品课。
提高课堂学习效 果。
![]()
|
|
线上或线下点评
类似问题是否 在出现。
以便学生参考,少 走弯路。
学习通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的职业素养。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过程。
进行过程性评价。
线上或线下打分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内容 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通过学生的独立汇 报,达成学生能独 立汇报学习成果的 能力目标。 | 学生汇报完整 度、流畅度。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学生是否解决 问题。 | 多媒体展示 | |
任务评价 (5min) |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价他人能力。 |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准确性。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液压缸在设 备 上 的 应 用。 | 布置任务 | 学生收集资料 | 进一步熟悉液压缸 的应用;
锻炼学生信息收集 能力。 |
各小组搜集应 用场景的多少。 | 学习通 |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通过学习, 同学们掌握了液压缸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 合职业素养。
(2) 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导致学习进展缓慢。
及时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动态, 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示范作 用,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在汇报展示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多设计课堂交流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实训:拆装液压缸 | 授课地点 |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训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实一体化 | 授课学时 | 2 |
任务目标 | ||
教学任务 | 任务一 | 液压缸的结构 |
任务二 | 液压缸的装拆 | |
任务三 | 液压缸的故障分析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熟悉液压缸的结构; |
2.能进行液压缸的拆装; | ||
3.根据液压缸结构及工作原理, 能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液压缸结构; | |
2.会正确使用拆卸工具进行液压缸的拆装; | ||
3.能独立分析并排除液压缸故障。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实训 7S 管理能力; | ||
3 培养学生安全实训意识。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液压缸的结构; |
2.液压缸的拆装; | ||
教学
难点 |
液压缸的拆装 |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 对液压缸的结构及工作 原理掌握较好。 对液压缸拆卸步骤及拆卸工具的使 用方法掌握不好。 |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 | ||
学习
行为 分析 |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并熟悉了实训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
学习
习惯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六步教学法 |
学法 |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练习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按照 “六步教学法”实施。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 前 准 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学习平 台发布课前学习资 源,布置课前任务。 | 观看微课《液压缸 拆装》,熟悉液压缸 结构及拆卸方法。 |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 学模式,学生在课 前预习,课上教师 讲解时更容易接受 知识。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 务。如归纳写出顺 序动作回路的安装 及调试操作步骤及 注意事项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QQ 群 交流),完成课前学习 指导。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 作为综合成绩 的 一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作出评价, 以备 针对学生知识薄弱 环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平台手势 签到考勤,师生问 好、检查学生着装。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整理着装。 2.学生分组, 5 人一 组,共分为 6 组。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强调本次课需要注 意的安全问题。 | 记录并复述本次课 要注意的安全问 题。 | 养成良好的安全意 识。 | 学生记录的在 准确性;
复述的完整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液压缸拆 装视频。 | 1.观看微课, 明确 液压缸在工程中的 应用。
2. 了 解 液 压 缸 作 用。 |
学生对液压缸拆装 有一个初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引出课题- 拆装液压 缸。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拆装液压缸。 | 学生是否明确 学习任务。 | 线下点评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汇报的完整性 及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实训效率 |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指导小组进行任务 分工:具体任务有:拆 卸工具的准备、液压 缸的拆卸、任务记录 与汇报展示。 | 小组任务分工 : 具
体任务有 : 拆卸工 具的准备、液压缸 的拆卸、任务记录 与汇报展示。 |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与团队合作能力。 | 分工合理性 | 学习通 | |
指导组织小组讨论 液压缸的拆卸注意 事项。 | 小组头脑风暴讨论 并深入思考问题, 总结液压缸拆卸关 键步骤,列出基本 思路。 |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与团队合作能力。 | 方案的可行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 “吃苦耐劳”引 入课程思政。 | 液压缸拆装过程中 不怕脏不怕累。 |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的精神。 | 学生不怕脏不 怕累 | 线下点评 | |
明 确 标 准 : GB/T 10205-2010 液压缸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 教学资源 | |
任务实施 (60min) | 正确使用拆卸工具, 进行液压缸的拆装 演示。要点提示, 及
安全注意事项提示。 |
通过手机学习通或 现场观看液压缸拆 装操作要点。 | 使学生掌握液压缸 的拆装步骤;
强化实训过程中的 安全意识。 |
学生学习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布置成员角色分工 (将小组成员分工:设 备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加强每个学生过程 的参与性)。 | 成 员角色分工( 小 组成员分工: 设备 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每个学生全过程参 与)。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 意识;
提高实训效率。 |
团队配合默契 度等。 | 学习通 | |
对学生操作情况进 行巡回指导及检查。 | 安全有序进行液压 缸拆装,及时做好 记录。 | 协助学生完成任 务;
避免安全事故。 |
学生操作的规 范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并进行现场指 导。 |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或现场与老 师互动交流。 | 提高实训操作效 率。 | 学生问题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引导找出学生操作 中出现错误。 | 改正操作时出现的 错误。 | 培养学生发现并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问题是否 解决。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精品课。 |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 | 以便学生参考,少 走弯路。 | 类似问题是否 在出现。 | 学习通 | |
进行过程性评价。 |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过程。 |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的职业素养。 |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现场 7S 管理。 | 遵守 7S 管理制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 业素养。 | 是否遵守制度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实训 内容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通过学生的独立汇 报,达成学生能独 立汇报学习成果的 能力目标。 | 学生汇报完整 度、流畅度。 学习成果的多 少。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 学生是否解决 问题。 | 多媒体展示 | |
任务评价 (5min) |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价他人能力。 |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准确性。 | 线上或线下打分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 后 拓 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柱塞式液压 马 达 的 拆 装。 | 1.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柱塞式液压马达拆 装) 。 2.通过学习平台提供 拓展任务资源。 3.指导学生完成拓展 任务。 | 课后了解柱塞式液 压马达的结构;拆 装的步骤及注意事 项等,以便下次课 进行实践验证。 | 培养学生咨讯收集 能力、实践动手能 力、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能力。 | 小组学习成果 展示。 | 学习通 |
六、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通过拆装液压缸, 学生明确了对液压缸的结构,掌握了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动手 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 业素养。
2.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实训操作基础薄弱,导致实训进展缓慢。
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流程,但是存在操作不熟练,动作不 规范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实训操作练习,及时指导。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 操作, 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应继续改进与创新。 本次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线上发布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课 中与课后,仍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平台、手段和资源加强教师、学生、1+X 数控设备维护 维修导师的线上、线下互动,丰富教学。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认知换向阀 | 授课地点 | 多媒体智慧教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论教学 | 授课学时 | 2 |
二、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 | ||
任 教
务 学 |
任务一 | 换向阀的工作原理、应用及职能符号 |
任务二 | 三位阀的中位机能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理解不同控制方式的换向阀的工作原理、应用及职能符号; |
2.掌握三位换向阀的中位机能;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换向阀的工作原理; | |
2.会辨别各种换向阀的职能符号;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换向阀的工作原理; |
2.三位换向阀的中位机能; | ||
教学
难点 |
1.换向阀工作原理; | |
2.三位换向阀的中位机能; |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对换向阀的结构掌握较好,对其工作原理掌握不好; | ![]() 25 20 15 10 5 0 掌握 未掌握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缺乏不同换向阀的认知能力。 |
学习
行为 分析 |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学习
习惯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问题探究法 |
学法 | 自主学习、线上与线下学习、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汇报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
教学设计 | ||
![]()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平台发 布课前学习资源, 布 置课前任务。 | 观看微课《换向阀 的工作原理》,熟悉 换向回路连接。 |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 学模式,学生在课 前预习换向阀结构 及工作原理,课上 教师讲解时更容易 接受知识。 | 后 台监控学生 观看视频时间、 时长等。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 成 课 前 学 习 任 务。如说说换向阀 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 完成课前学习 任务要求的内 容。如说说液压 缸 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等。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 过 师 生 互 动 (QQ 群交流),发布线上 考核评价题目及要 求。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作为综合成绩的一 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测验成绩高低。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做出评价, 以便 对学生知识薄弱环 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 通过学 习通平 台 手势签到考勤, 师生 问好。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换向阀应 用。 | 1.观看微课, 明确换 向阀在工程中的应 用。 2.了解换向阀作用。 | 学生对换向阀有一 个初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
引出课题- 认知换向 阀。 | 认 真 倾 听 老 师 分 析, 从换向阀出发, 感受液压系统的换 向动作。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认知换向阀。 | 学生是否明确 学习任务。 | 线下点评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 小 组 学 习 的 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汇报的完整性 及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
倾 听 教 师 解 析 任 务, 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提高课堂学习效 率。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线上或线下点评
解换向阀工作原理。 认真听教师讲解。 的工作原理。 学生听讲的认 教学资源库
教材、微课、教案、
《液压与气压传
动技术》在线开放
课程与省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针对换向阀结构及
培养学生不畏困 难,勇于探索的意 识。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体会。
学生学习的认 真程度。
线下点评
工作原理较难理解,
引入“攻坚克难”课
程思政。
明 确 标 准 : JB/T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线下点评
10365-2002 液压电
磁换向阀
播放案例视频, 让学
使学生对换向阀结 构及工作原理进一 步认识。
生更加明确换向阀 观看案例视频。
观看视频的认 真程度。
的工作原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讲
使学生掌握换向阀 的结构。
学生听讲的认 真程度等。
认真听教师讲解。
线上或线下点评
任务实施
解换向阀结构。
(60min) 学生观看的认
运用动画演示并讲 观看案例视频; 使学生掌握换向阀 真程度; 线上或线下点评
真程度等。
参赛视频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有问题,通过手机 提高课堂学习效 学生问题的多
学习通与老师互动 线上或线下点评
题。 果。 少。
交流。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以便学生参考,少 类似问题是否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的学习资料, 随时 学习通
走弯路。 在出现。
精品课。
学习。
进行过程性评价。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过程。 的职业素养。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线上或线下打分
1.各小组将学习成
通过学生的独立汇 报,达成学生能独 立汇报学习成果的 能力目标。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学生汇报的完 整性、流畅度。
多媒体展示
任务展示 (10min)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内容
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认真听教师讲解。
学生问题是否 解决。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多媒体展示
决。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任务评价 (5min)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线上或线下打分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价他人能力。 | 准确性。 | ||||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 聆听教师点评。 |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 回顾本课知识点。 |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
多媒体展示 | |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换向阀在其 他设备上的 应用 | 布置任务 | 学生收集资料 | 进一步熟悉换向阀 的应用;
锻炼学生信息收集 能力。 |
各小组上传到 学习平台资源 多少 | 学习通 |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通过学习, 学生掌握了换向阀的换向原理,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 合职业素养。
(2) 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教学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 1.个别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导致学习进展缓慢。
及时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动态, 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示范作 用,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在汇报展示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多设计课堂交流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基本信息 | |||
教学内容 | 实训:组装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 | 授课地点 |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训室 |
课程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对象 | 19 级大专 |
专业名称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授课班级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 2019 级 1 班 |
授课教材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 授课时间 | |
授课形式 | 理实一体化 | 授课学时 | 2 |
任务目标 | ||
教学任务 | 任务一 | 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的工作原理; |
任务二 | 选取液压元件并安装在实验台上; | |
任务三 | 组装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目标 |
1.掌握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的工作原理; |
2.掌握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的组装方法; | ||
3.根据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原理图,能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 | ||
技能
目标 |
1.能正确分析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工作原理并正确选择实训元件; | |
2.能正确连接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 | ||
3.能独立设计换向回路并分析工作原理。 | ||
素养
目标 |
1.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 |
2.具备实训 7S 管理能力; | ||
3.培养学生安全实训意识。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
重点 |
1.简化的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工作原理; |
2.液压元件的选用与安装; | ||
3.换向回路的组装。 | ||
教学 | 1.换向回路的组装; | |
2.换向回路故障分析; |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 |||
知识
结构 分析 |
对液压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较好, 对其选用掌 握不好;对液压元件在试验台上的安装及管路的连接 要求不是很熟悉。 |
|
|
学习
能力 分析 |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信息, 但缺乏根据实际应用灵活变换的能力, 缺乏不同回路的连接变换能力。 | ||
学习
行为 分析 |
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前期学生通过学习通已完成本次 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学习,并熟悉了实训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工作任务的能力。 | ||
学习
习惯 分析 |
个别同学学习自控能力较差。 |
教学设计 | ||
教学
策略 |
从学习任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课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通手机 APP 学习平台,提供微 视频、电子课件、教案等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工作页中课前准备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并通过 微信和 QQ 在线提问。教师将疑难点整理后,在课堂任务实施之前给予有效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课 上主要通过任务导入与分析,任务实施和评价、精讲点评等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个性 辅导、专家答疑、知识拓展等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
|
|
教学方 法手段 | 教法 |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
学法 | 讨论法、小组探究法、练习法 | |
手段 | 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化教学 |
教学设计 |
![]() |
五、活动安排
教学实施 | |||||
课前准备 | |||||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项目一 | 通过学习通发布课 前学习资源, 布置课 前任务。 | 观看微课《简化磨 床工作台换向回路 组装》,熟悉简化磨 床工作台液压系统 组装步骤及方法。 | 学生在课前预习简 化磨床工作台换向 回路组装,课上教 师讲解演示时更容 易掌握。 | 学生观看视频 的时长;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项目二 | 通过 QQ 指导学生开 展自学活动。 | 完成课前学习任 务。如写出简化磨 床工作台换向回路 组装的安装及调试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 项等。 | 检查学生学习任务 完成情况。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项目三 | 通过师生互动(QQ 群 交流),完成课前学习 指导。 | 完成课前学习测验 ( 作为综合成绩 的 一部分)。 |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 握情况。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项目四 | 分析学习测验结果, 对学生的课前学习 情况做出评价, 以便 对学生知识薄弱环 节进行重点指导。 | 师生通过 QQ 群进 行讨论交流,达到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的目的。 | 教师根据线上测试 结果,调整教学策 略并备课。 | 学生反映问题 的多少、难易。 | 学习通 |
课中实施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学习准备 (30 秒) | 1.通过学习平台手势 签到考勤,师生问 好、检查学生着装。 | 1.手机 APP 学习平 台考勤、师生问好、 整理着装。 2.学生分组, 5 人一 组,共分为 6 组。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 养。 | 学生出勤率 | 学习通 |
强调本次课需要注 意的安全问题。 | 记录并复述本次课 要注意的安全问 题。 | 养成良好的安全意 识。 | 学生记录的在 准确性;
复述的完整性。 |
线下评价 |
任务引入 (1 分钟) | 情境展示简化磨床 工作台换向回路应 用。 | 1.观看微课, 明确 简化磨床工作台换 向回路组成及工作 原理。 | 学生对磨床工作台 液压系统有一个初 步认识。 | 学生观看的认 真程度。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引出课题- 简化磨床 工作台液压系统组 装。 | 认真倾听老师分 析。 |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简化磨床工作台 换向回路组装。 | 学生是否明确 任务。 | 线下点评 | |
任务分析 (10 分钟) | 选两个小组对本次 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效果汇报, 并做简单 点评。 | 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本小组学习的情 况。 | 培养学生独立汇报 学习情况的能力。 | 汇报的完整性 及准确性。 | 多媒体展示 |
根据课前工作页的 内容提问学生、检查 学生学习情况、解析 难点问题。 | 倾听教师解析任 务,明确学习重点、 难点内容。 | 提高实训效率。 | 学生回答问题 的正确度。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指导小组进行任务 分工:具体任务有:拆 卸工具的准备、简化 磨床工作台换向回 路组装、任务的记录 与汇报展示。 | 小组成员任务分 工,明确任务。 |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与团队合作能力。 | 小组分工合理 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学习通 | |
指导组织小组讨论 简化磨床工作台换 向回路组装注意事 项。 | 小组头脑风暴讨论 并深入思考问题, 总结简化磨床工作 台换向回路组装关 键步骤,列出基本 思路。 |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与团队合作能力。 | 小组列举的安 装步骤及注意 事项的正确性 及完整性。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
将遵规守纪、安全生 产引入课程思政。 | 实训过程中遵守操 作规程、树立安全 意识。 | 培养学生遵规守 纪、安全生产意识。 | 学生理解的正 确与否。 | 线下点评 | |
明确标准: 1+X 数控 设备维护与维修技 能等级标准。 | 发表对标准的理解 和看法。 |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 行业标准的意识。 | 学生观点和看 法是否正确。 | 教学资源 | |
任务实施 (60min) | 正确使用拆卸工具, 进行简化磨床工作 台换向回路组装演 示。要点提示, 及安
全注意事项提示。 |
通过手机学习通或 现场观看简化磨床 工作台换向回路组 装操作要点。 | 使学生掌握磨床液 压工作台的组装步 骤;
强化实训过程中的 安全意识。 |
学生组装过程 的掌握情况。 | 教材、微课、教案、
在线开放课程与 省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 |
布置成员角色分工 (将小组成员分工:设 备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加强每个学生过程 的参与性)。 | 成 员角色分工( 小 组成员分工: 设备 操作员、安全检查 员、实验记录员等, 每个学生全过程参 与)。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 意识;
提高实训效率。 |
团队配合默契 度等。 | 学习通 |
课后进行相关回路 的创新设计,如机 动换向回路,以便 下次课进行实践验
回路设计的合 理性;
回路组装的正 确性。
1.布置课后拓展创新 作业。 2.通过学习平台提供 拓展任务资源。
设计组装机 动 换 向 回 路。
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举一反三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通
己发现问题并 线上或线下点评
安全有序进行液压
协助学生完成任 务;
避免出现安全事 故。
学生操作的规 范性。
线上或线下点评
换向回路组装,及
时做好记录。
参赛视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 题,并进行现场指 导。 | 有问题,通过手机 学习通或现场与老 师互动交流。 | 提高实训操作效 率。 | 学生问题的多 少。 | 线上或线下点评 |
频
学生是否能自
引导找出学生操作 改正操作时出现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
中出现错误。 错误。 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
将出现的问题拍成 及时关注平台更新 以便学生参考,少 类似问题是否
图片传到学习通及 的学习资料,随时 学习通
走弯路。 在出现。
精品课。
学习。
进行过程性评价。
全程参与任务实施 培养学生善始善终
过程。 的职业素养。
学生全程参与 度、表现等。
线上或线下打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
现场 7S 管理。 遵守 7S 管理制度 是否遵守制度 线上或线下打分
业素养。
任务展示 (10min) |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成果展示。 | 1.各小组将学习成 果展示给大家,现 场相互观摩及上传 相关工作页等内容 到学习平台。 2.各组由专人讲解 作品。 | 通过学生的独立汇 报,达成学生能独 立汇报学习成果的 能力目标。 | 学生汇报完整 度、流畅度。 | 多媒体展示 |
记录学生汇报情况, 发现问题, 并指导解 决。 | 认真听教师讲解。 | 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 学生是否解决 问题。 | 多媒体展示 |
小组自我评定 的准确性; 小组间评定的 准确性。
通过学生自评与小 组互评,培养学生 准确自我定位与评 价他人能力。
通过手机学习通进 行线上自评及小组 互评。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 和小组互评。
线上或线下打分
各组学习过程 中出现问题多 少。
通过点评工作任 务,发现并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任务评价 (5min)
对各组学习成果做 点评。
聆听教师点评。
线上或线下点评
学生对知识点 掌握情况;
通过回顾并总结工 作任务内容,提升 学生的岗位认知程 度与工作责任感。
回顾并总结本次教 学效果。
回顾本课知识点。
多媒体展示
学生对岗位及 职责的认知度。
课后拓展 | |||||
环节模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技术资源 |
3.指导学生完成拓展 任务。 | 证。 |
课后反思 | |
教学效果 | 1.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通过搭接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学生对液压回路有深刻的认识,技能水平有了很 大提升。 |
特色创新 | 1.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 业素养。
2.采用手机 APP 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
存在问题 与
整改思路 |
1.个别学生的实训操作基础薄弱,导致实训进展缓慢。
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流程,但是存在操作不熟练,动作不 规范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实训操作练习,及时指导。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 操作, 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任务。 2.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应继续改进与创新。 本次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线上发布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课 中与课后,仍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平台、手段和资源加强教师、学生、1+X 数控设备维护 维修导师的线上、线下互动,丰富教学。 |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二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
二、调研形式
根据课程项目需要,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借助问卷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数控设 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进行关于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认知项目的学情调研。其中问卷调研 涵盖了学生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液压回路设计等的学习态度, 对组态王模拟试验 系统的认识,学习方法的认知等方面。
三、调研情况分析
1.大多数学生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持有很喜欢的态度, 所有学生对组装磨床工
作台液压系统都非常感兴趣。
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
对组装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学习态度
2.有 13.8%的学生对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比较了解,但是有 38%的学生仅仅听说过, 因此在分组过程中,应该合理搭配,把不熟悉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的同学分别分到不同组, 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尽快熟悉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的设计。
3.有 48.3%的学生对于组态王实验系统不是很熟悉,说明组态王实验系统的使用、液
压回路的仿真模拟等需要着重讲解。
磨床工作台换向回路设计的了解情况
学生对组态王试验系统的熟悉程度
4.大部分学生均有自主学习的经历, 因此课前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测试, 学生 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中, 最受欢迎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小组探究, 所以在本次项 目课程设计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调研
6.大多数学生具备创新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因此,整体来看,大多数学生具备学习本次项目的基本 能力。
7.大多数学生认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内容、优秀负责的授课老师、新技 术新工艺的应用能够提升对液压回路设计与组装项目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前教师应该通
过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力调研 学习兴趣提升调研
附:学情调查问卷
1. 进入大学时,你属于哪种类型的考生?
A 普通高考生 B 单招生
2. 你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是?
A 非常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不喜欢
3. 你对液压回路的设计与组装的学习态度?
A 感兴趣 B 一般 C 不感兴趣
4. 你对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的了解?
A 非常了解 B 接触过,使用过 C 听说过
D 没听说过,不了解
5. 你会利用组态王软件设计与模拟液压回路吗?
A 已经熟练掌握软件 B 不是很熟练,但是能完成任务 C 对软件比较陌生 6.你对虚拟仿真技术参与教学的认识?
A 很熟悉,很期待 B 听说过,不是很熟悉,但是很期待
C 不了解
7.你对实训教学的认识?
A 很熟悉,很期待 B 听说过,不是很熟悉,但是很期待,很感兴趣 C 不了解 8.你以往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吗?
A 经常 B 偶尔 C 从不
9.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多选)
A 自学与小组探究学习 B 在实践中学习 C 自学与听老师讲解 D 听老师讲授 10.上课时你善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吗?
A 经常 B 有时或偶尔 C 从不
11.面对复杂的问题,你愿意坚持不懈的解决它吗?
A 经常能 B 有时或偶尔能 C 从未有过 12.在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认知项目中,你最希望提高自己的哪些能力?(多选) A 创新设计能力 B 逻辑思维能力 C 沟通表达能力
D 团队协作能力 E 动手操作能力 F 空间想象能力 13.你认为以下哪方面会提高你对液压回路的设计与组装的兴趣?(多选题) A 优秀负责的授课老师 B 恰当的教学方法
C 合适的教学内容 D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14.你认为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怎么样?
A 很强 B 较强 C 一般 D 很差
15.你认为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怎么样?
A 很强 B 较强 C 一般 D 很差
16.你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怎么样?
A 特别强 B 较强 C 一般 D 很差
17.你认为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怎么样?
A 特别强 B 较强 C 一般 D 很差
18.你对液压回路设计与组装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么?
A 了解很多 B 一般了解 C 了解一点 D 不了解
19.你喜欢将来从事机电设备装调相关的工作么?
A 特别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一般 D 不喜欢
表 1 学习活动过程自评表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日期 | 年 月 日 | ||||
序号 | 评级指标 | 评价要点 | 配分 | 得分 | ||||
1 | 知识要求 | 能说出换向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5 | |||||
能说出换向回路的工作原理 | 5 | |||||||
能设计换向回路,并绘制换向原理工作图 | 5 | |||||||
2 | 能力要求 | 能积极查阅资料,自主学习 | 5 | |||||
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主动发言 | 5 | |||||||
分析实训原理, 并能正确选择实训元件 | 5 | |||||||
液压管路布局是否合理 | 5 | |||||||
液压管理连接是否正确 | 5 | |||||||
电气控制连接是否正确 | 5 | |||||||
能否用 PLC 控制实现动作要求 | 5 | |||||||
根据实验要求分析换向阀的通断情况 | 5 | |||||||
能否正确接通电源和设备 | 5 | |||||||
能否正确停止液压缸和电源 | 5 | |||||||
能否正确安装和拆卸各实训元件 | 5 | |||||||
液压元件是否归类放置, 摆放整齐 | 5 | |||||||
实训工具摆放是否符合要求 | 5 | |||||||
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 5 | |||||||
3 | 素养要求 | 能自觉遵守学习和安全文明生产规定 | 5 | |||||
能严格遵守 7S 管理规定 | 5 | |||||||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5 | |||||||
总分 | 100 | |||||||
小结建议 |
注:表 1 也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表 2 小组互评表
组别 | 学生姓名 日期 | ||||||
组别
评分细则 |
1 组 | 2 组 | 3 组 | 4 组 | 5 组 | 6 组 | |
正确选择元器件(15 分) | |||||||
正确连接油路 (15 分) | |||||||
正确硬件接线 (15 分) | |||||||
整体布局合理性(15 分) | |||||||
运行情况 (15 分) | |||||||
工作效率 (10 分) | |||||||
安全文明操作 (15 分) | |||||||
总评 | |||||||
表 3 教师评价表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日期 | 年 月 日 | |||
序号 | 评级指标 | 评价要点 | 配分 | 得分 | |||
1 | 学习纪律 | 能按时出勤,不迟到,不早退, 不旷工 | 10 | ||||
能专心学习,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 15 | ||||||
2 | 学习态度 | 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工作任务 | 20 | ||||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团队间相互协作 | 15 | ||||||
能认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 | 15 | ||||||
3 | 职业素养 | 能够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 10 | ||||
能严格遵守 7S 管理规定 | 15 | ||||||
总分 | 100 |
表 4 工作页评价表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日期 | 年 月 日 | ||||
序号 | 评价指标 | 评价要点 | 评价标准 | 配分 | 得分 | |||
1 | 内容完整 性 | 能积极查阅资料,认真解答 工作页中的问题 | 酌情扣分 | 30 | ||||
2 | 内容正确 性 | 能真确理解工作页中的问 题, 正确解答并掌握知识点 | 酌情扣分 | 50 | ||||
3 | 完成质量 | 能认真书写,笔迹清晰,并 能按时完成 | 酌情扣分 | 20 | ||||
总 分 | 100 |
表 5 任务总评表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日期 | 年 月 日 | |||
工作页评价
(30%) |
自我评价 (20%) | 小组评价 (20%) | 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30%) |
总评 | |||
表 6 7S 管理考核表
序 号 | 名称 | 内容 | 自我评价 | 做得较好的 方面 | 做的不满意 的方面 | 改进措施 |
1 | 整理(SEIRI) | |||||
2 | 整顿(SEITON) | |||||
3 | 清扫(SEISO) | |||||
4 | 清洁(SEIKETSU) | |||||
5 | 素养(SHITSUKE) | |||||
6 | 安全(SECURITY) | |||||
7 | 节约(SAVING)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