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安徽B卷)及参考答案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 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 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新春伊始,《新农村》记者小梁到基层调研,以下是他在两个村庄采访的片段。

“村子真干净”,这是外来人对东各村的第一印象。村道上见不到一张纸片,家家院里院外也清 清爽爽。79岁的高大妈笑着把小梁往屋里迎。冬季取暖煤改电以后,高大妈家装了地暖,外面再冷屋 里也舒服。高大妈自己收拾得利素,家里拾掇得干净,屋里屋外的花儿都修剪得齐齐整整。她言语间 透着喜悦,“儿子孝顺,春节前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专门照顾我们老两口。”“爸妈上了年纪,身 体都不大好,有个头疼脑热,身边没个人照顾那肯定不成。”高大妈的儿子小曾买完菜刚一进门就接 过了话头。

东各村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 一共250多口人,但老龄化程度不低,60岁以上的  老人就有70多位。平时,村里就是这些老人“守着”。村委会一周放两次公益电影,捧场的也都是这  些老人。“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居家养老,儿女负责赡养。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两口互相照顾。 村里打算建个‘托老所’,解决老人的日间吃饭和活动、照料问题。”村党支部委员李大姐介绍说,

她时常会到高大妈家来看看,帮衬帮衬。听说要建“托老所”,高大妈觉得不错,“老姊妹能时常见 上一面,唠唠嗑。”“老爸腿脚不好,出不了门,我们在跟前伺候着才放心。”小曾说。儿子能在身 边尽孝,高大妈心里满意,可也着急。她跟李大姐商量:“咱村里能不能办个产业,让我儿子也能有 点收入,不然他光照顾我们了,以后咋办?”

李大姐说,东各村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宋代古道,村内还保留着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桥,来的  游客不少。村里已经有10多户拿到了农家乐的经营执照,她说:“要是乡村旅游搞起来,不愁您儿子 没事儿干!”

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小村开弓村,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箭在弦,村 名由此而来。

甜茶、昆曲、桥文化……在开弓村文化纪念馆,或图文,或影像,或模型,地方风土人情跃然眼   前。陈列厅里, 一件件旧物什,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捐赠的,像这个老式碗橱, 还有那套八仙桌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被村里人称为“农民教授”的老姚感叹,这里存放的是  村民共同的乡村文化记忆。开弓村越来越富,村民的生活和城里无异,但老姚喜中有忧,开弓村曾经  是“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箜”;如今,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却有淡化之势,“这是我们的根啊!” 老姚颇有感慨。

 

如何传承乡风民俗?“首先要发挥好乡贤的力量。大家都有共识,要有个乡贤议事会。”老姚说。 在成立后的乡贤议事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以有形的形式展现开弓村文化,如熏豆制作工艺,婚嫁  习俗,摇三橹船,桑、蚕、丝到蚕丝被的一条龙产业……为什么要以“有形的形式”?老姚说:“让  来到开弓村的人,从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中体味到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的韵味。”村民的文化活动要有  载体,开弓村发展较早,能用的土地已经不多,怎么解决?经过商议,村里准备把老仓库改造成文化   礼堂。老姚高兴地说:“脚手架已经搭起来了,估计5月份就能启用。”按照规划,礼堂能容纳100   人左右,今后村里的党员活动、小型培训、会议、文艺演出都可以使用。

未来,开弓村的文化回味必定更悠长。

材料2

走进李石村村民李姐的超市,她指着里面几个书柜说: “这就是微光书苑。现在有10多平方米、 4000册书,既是阅读室,也是给孩子们上课的地方。”

2005年,李姐在村里开了个小超市,很多村民经常来买东西。“在超市支个麻将桌吧,俺们打牌, 你挣钱。”面对村民的提议,李姐却有自己的想法。在她家,祖父好写字,父亲乐读书,李姐在忙碌  之余也坚持读书、写诗。她自己爱书,也想让更多人读书。“种下满地金黄的庄稼,才是为旷野除草  的最好办法。”李姐想到曾在书中看到的句子,“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 2008年春天,李姐自掏腰包买来300本旧书,又章出自己收藏的200本书,把它们摆在了店里,在超  市里辟出一片阅读空间,写上“微光书苑”四个大字,贴在书边的墙上。“为什么起名微光?就是一  个农村小超市的货架上,摆了几本书,本身就非常非常微小。”李姐说,“微光虽微,但可以不断点  燃火种。”

不要证件、不办手续、不收钱,零门槛借阅,书会不会被一借而光?李姐一开始有些担心。但实 际上,书苑刚办起来时,前来借阅的人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货架上还有书。 一开始, 只要有孩子来还书,她会问一些问题:主人公是谁?对什么情节印象深刻?回答出来的孩子可以领到  铅笔、橡皮,写了读后感的还能得到笔记本……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村里大人也开始问了: “小孩看 书有奖品,我们看书有没有?”“有呀!”李姐说。她准备了小毛巾、牙刷,虽然不贵,但鼓励阅读 很有效。李姐说,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大人、孩子相互带动,村里阅读氛围越来越浓。“一开 始是好奇,后来真是为了读书,《居里夫人自传》我就看了三遍。”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小梦是

微光书苑的第一批读者,“有时候看书入迷了,都顾不上吃饭。”

借阅的人多起来,书渐渐不够用了。“自己的藏书,亲戚朋友家的书,能找的全都找来了。”看  着逐渐借空的书架,李姐又喜又优,“上哪儿找更多的书呢?”任何能想到的法子,她都试了个遍。有  人质疑,有人嘲笑,她却始终坚定,家人的支持也给了她很大鼓励。母亲编麦秸秆草帽攒下的2000元, 给她章去买书;大姐给父亲买衣服的钱,父亲揣在兜里,直奔书店;二姐每次来走亲戚,手里提的不  是水果,而是两摞书……

2012年,李姐一家自费创办微光书苑,在乡间推广阅读的事迹,逐渐开始受到外界关注。越来越 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上海一家公益组织一次就捐赠了6000多册书,总算是慢慢 供上了。随着微光书苑名气增大,不断有其他人想要加入。最多的时候,零门槛借阅模式的微光书苑  有27个合作伙伴,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还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 团队,累计受众3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69岁的村医老程,将自己医疗卫生方面 的书籍全部拿出来共享;退休教师老全多年来坚持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大学生小茹从小学开始,就帮  忙组织微光书苑阅读分享活动……

2015年,李姐去北京参加一个“微光读书”论坛,论坛上一位大学教授的话让她印象深刻:“一  座图书馆里的学校要比一个学校里的图书馆更重要。”“要让微光书苑不仅能读书,还能‘读’电影、 ‘读’首乐,看更广的世界,学更多的知识。”李姐深受启发,“微光书苑也要有自己的学校。”如  今,小小演讲家、旧物改造、科学小实验、民俗传承等活动,已成为微光书苑的固定项目,这里已经

 

成了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最美志愿者”“图书馆榜样人物”“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年,李姐收获了诸多荣誉。李 姐说:“也许乡村图书馆做成什么样,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想让这束在田野间聚起的光,照到更多乡 亲。”“去吧,向前方,让心温暖心,让光点亮光。”她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材料3

古城派出所辖区,有古城、古塔、世界地质公园等知名城区。“辖区就是景区,景区就是辖区   居民区也是景区”,这给古城民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山地救援!”派出所杨  副所长脱口而出。入职20年来,他和同事们平均每年接到山地救援警情百起左右,解救上百名迷路、 被困、遇险群众。景区林中古木参天,山势险要, 一些缺少经验的游客可能会迷路。由于山中没有基 站,手机定位、无人机巡航常常派不上用场,搜救只能靠杨副所长对山中一草一木的记忆。“从哪里 出发、附近是什么植物”“见过什么石头、翻过哪些河谷”“正对面能看到哪些景色”……几个问题  一问,杨副所长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对救援者而言,进山救援同样面临极大的安全挑战。尤其是入冬后,有的地方积雪四五十厘米, 一旦落入石缝或者滑下深渊,后果不堪设想。有天凌晨,游客赖先生报警求援,当天山上寒风夹着大 雪,能见度仅5米。在地图上标注好大致位置、规划好路线,顶着寒风,踏着齐腰的深雪,杨副所长 和同事们凭着经验前去救援。经过一处斜坡时, 一名队员脚下打滑差点摔下去,大家章绳子把他拉上 来一看,下面是万丈悬崖。上百次救援,并非每次都能成功。杨副所长说:“如果游客私自进入非游 览区域,特别危险,希望游客不要贸然进山。”

古城有4000多家酒吧客栈,杨副所长认识九成以上的客栈经营者, “这家的老板来自南京,他有 个女儿”“那家是浙江人”……沿街走一圈,才知道杨副所长所言不虚。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 上心了就能记住。刚入职时,古城仅有70多家客栈,剩下的4000多家,都是他看着建起来的。开设  客栈要到派出所办证,通过协调办理相关手续,他认识了绝大多数客栈经营者。“登记办证,给人家  出主意;遇到纠纷,去帮忙调解。时间久了,大家就都熟了。”杨副所长说,记住人不难,关键还是  转变理念,“别只想着怎么管理,多想想怎么服务。”

杨副所长将4000多家客栈分片建立了34个微信群,通过微信群与业主交流互动。尽管这些群每 天“嘀嘀嘀”响个不停,杨副所长却很心安。因为只要“嘀嘀嘀”的声音在,就有信息源,也就能有 的放矢,抓好旅店行业管理。“要是用脚走,我们14名民警,即便每人每天走访20户,也要半个多 月时间,开展其他工作的时间就少了。”杨副所长把客栈经营者当朋友,客栈经营者自然不会把他当 外人。在内湖生态保护拆迁过程中, 一些客栈经营者拒不配合,杨副所长带领民警赶到现场。“我是 派出所民警老杨,我知道生态搬迁大家有想不通的地方,我过来就是想和大家聊聊,有啥实际困难尽 管说……”聊了3个多小时,终于做通了工作。

对游客来说,假期漫步在古城大街小巷,也许意味着浪漫与惬意。而大多数人放假时是民警最忙  的时间。有时候饭刚吃了一口,就要出警;夜晚遇到警情,经常一宿无眠。李所长说: “越是节假日, 对我们快速处置警情的要求就越高。所里只留几个人值守,其他全部布置到岗亭和街面,以便发生警  情后5分钟就能出警。”杨副所长说: “为的就是给游客安全感。”11月的一天, 一对从外省来的夫  妇报警称其儿子小吴离家出走已半年多,最近在古城有活动轨迹,请求帮助寻找。杨副所长立即开展  工作,发现小吴于前几日曾在古城某网吧上网。他将小吴照片及基本信息发到每个客栈群后, 一家客  栈的经营者马上回话,称小吴就在其客栈内,失踪大半年的小吴终于被找到。

“游客的事,都是大事!不管归哪个部门管,只要游客拨打了110,古城派出所就不会不管。”杨 副所长说。

材料4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一些农村出现不少闲置房屋。2017年以来,Z市不少地方着力探

 

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开 展相关工作, Z 市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

位于东湖镇新泉村的新泉中学,因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多年前已不再办学,老教学楼被列入闲置 农房,有人提议拆掉建住宅,但村两委最终统一意见:拆掉“太可惜”,还是应该盘活利用,壮大村 集体经济。东湖镇产茶历史悠久,周边茶农集中,“老房子”联姻茶产业,能发挥盘活利用的效益。 确定发展方向后,村里通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拍老楼使用权。

主楼木楼板开始腐烂,副楼已几乎成了危房一—这是泉江茶业有限公司郑董事长与老教学楼初次  相遇时的情景。“到这荒村陋屋来干什么?”有人不解。但透过蛛网积尘,郑董事长脑中闪出一个念  头:竞拍租下来,改造成专题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感受闻名遐迩的越红功夫茶的历史文化积淀。 2017年11月,越红博物馆正式开放,曾经凋敝的老屋重焕生机。同时,作为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 博物馆还常举办特色研学活动。“去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郑董事长说。经镇村牵线搭桥,博物  馆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定点合作,与200多户茶农结对,帮助他们实施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管  理。“每斤40至60元的收购价,比以前高出一截。”茶农老周说。从闲置教学楼到茶文化综合体的  蝶变,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

Z市陈副市长认为, 一些闲置的农村住房、厂房、村集体用房破旧不堪,要修缮很费钱,弃之拆之 又可惜;而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需要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  制。如何唤醒“沉睡”的农房资源,既能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为下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所? 前些年,像越红茶叶博物馆这样的自发探索,开始在Z 市乡间不断涌现。2018年8月,Z 市出台有关  办法,明确规定农村范围内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产权合法清晰的、处于闲置状态且能够安全使用的  房屋及其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农户闲置住宅房、村集体闲置用房和原卫生院、学校、站所等闲置房屋), 实施加固、修缮后可进行旅游、休闲等三产开发利用。

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长期闲置的私塾老建筑,曾是唐仁村唐书记的一块心病。它多年无人问  津,只好用于村民堆货,成了村容村貌整治中的一处“死角”。改变发生在2019年7月,乡贤老孙通  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中标将这座老建筑改造成融生产销售、非遗传承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越庄  酒坊。老孙说:“父亲做了一辈子酒,能在这里把传统古法酿造的流程展示出来,特别有意义。”白  墙黛瓦、青砖铺地、木格花窗, 一年过去,越庄酒坊修旧如旧,开门迎客,成为乡村风貌的一抹亮色。 “过去做仓库堆货,年租金不过4000多元,如今涨到6万多元,仅越庄酒坊一个项目,就带动村集体  经济实现增收。”唐书记感慨,这座老建筑之所以能成功激活,关键是跟镇里的酿酒特色产业发展与  美丽乡村建设挂上了钩,“盘活利用要找对路子,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激发活力、持续产生效益。”

截至2020年底, Z 市有激活意愿、尚待开发利用的闲置农房近50万平方米,是扎堆搞农家乐、民 宿经营,还是避免“一窝蜂”开发、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局限,直接关系到激活行动的质量和实效。陈  副市长说:“怎么找准方向、善加利用,至关重要。闲置农房利用改造要遵循‘规划一—设计一一建  设’规范,与村落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古径幽幽,卵石铺面,唐仁村  里的唐仁老街历史悠久,沿街百余间传统民宅,不少处于闲置状态。这段时间,唐书记和村干部正忙  着与外地客商对接,将闲置农房激活同古村落的新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期待盘活出更多像越庄酒坊  这样有特色的‘点’,串联带动起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面’。”

岭北镇子家村老虞同儿子住在外地,老宅空置多年。去年上半年, 一位村干部建议他把闲置房存  进“银行”。闲置农房存“银行”?初听这样的新鲜事,老虞很好奇。这个特殊的“银行”就是镇里  的闲置农房储备平台,农户和村集体可供利用的闲置农房,都可登记申报。“正式‘激活’前,房子  归自己管,等激活利用了再按租赁合同得收益。”村干部介绍。老虞和儿子商量后,将老宅存进“银  行”。没多久, 一位外县企业家通过平台相中了老虞等5户村民的闲置房,准备承租修缮,用于民宿  经营。8月,老虞与承租人签订了租赁合同,章到了头一年的租金。这是岭北镇率先试点运行闲置农房 储备平台的一个例子,通过平台,镇里对可利用的闲置农房预收预储,分门别类进行招商推介。前不

 

 

久,北周村废旧织布厂通过平台统一对外推介,由社会资本、乡贤和村集体共同入股出资,将老厂房  改造成土特产展销中心。中心运行以来,农产品销售额已达100多万元。“通过储备平台的形式运作, 资源更集中,吸引投资主体更有效率。”岭北镇吴镇长说。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请分别概括高大妈和老姚的“喜”和“盼”。(2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2)分条陈述;(3)不超过250字。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2阐述你对“种下满地金黄的庄稼,才是为旷野除草的最好办法”这句话 的理解。 (2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2)逻辑性强; (3)不超过3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3,请谈谈古城民警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25分)

要求:

(1)内容全面;(2)条理清晰;  (3)针对性强; (4)不超过350字。

(四)假设你是调研组成员,请根据给定材料4,围绕Z市有效激活闲置农房的做法写一篇调研报 告提纲。 (35分)

要求:

(1)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3)符合文体,语言流畅;

(4)字数600-800字。

资源下载
下载地址1点击下载
下载地址2点击下载
说明:只要下载其中一个地址即可,另一个下载地址是备用下载地址!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