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安妮.墨菲
- 原文作者: Anne L. Murphy
- 譯者: 李祐寧
- 出版社:今周刊
- 出版日期:2025/05/29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2023年度推薦好書★
走進現代央行起源,一窺國家金融心臟的日常運作!
重回全球第二古老央行現場, 見證私人機構如何蛻變為公共信用守護者!
「這不僅是一家普通的銀行,更是國家的偉大引擎。」
──亞當.斯密,《國富論》, 1776年
18世紀的英格蘭銀行,起初是為股東利益運作的機構,卻逐步成為支撐英國經濟與國力的關鍵力量。
倫敦資本市場與金融史學家安妮.墨菲以「一日英格蘭銀行」的獨特視角,根據1783至1784年間審查委員會的詳實報告,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到 18 世紀的金融心臟,展開一場深度探索。
我們將穿梭於英格蘭銀行的宏偉大廳、負責發行紙幣的櫃檯、管理國家財政的辦公室,以及存放貴重物品的金庫,並從中認識到:
● 紙幣發行、貼現業務、公債管理、公共資金調度的運作
● 銀行如何防火、防盜、防暴動
● 銀行建築如何嵌入倫敦城市紋理,成為政治與金融權力的象徵
我們也能看見 18 世紀的銀行職員如何對此工作感到自豪,並以公眾服務為己任。儘管當時銀行也面臨員工能力不足、不道德甚至犯罪等問題,但英格蘭銀行及其領導者仍致力於塑造「賢德」的形象,在制度與人性之間取得平衡,贏得社會信任。
本書不僅揭示了這家日後成為大不列顛金融命脈的機構日常點滴,更展現出當時銀行家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智慧。墨菲透過細膩的描寫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我們發現,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運作,構築了國家強盛的基石。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李翎帆|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陳旭昇|中央銀行理事、臺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透過細緻的檔案分析與生動的敘事技巧,墨菲生動呈現18世紀英格蘭銀行日常運作的樣貌,揭示其在政治與經濟動盪中如何提供對國家至關重要的金融服務,並逐步贏得公眾信任。對經濟史、制度演變,或金融體系中人性面向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此書堪稱必讀之作。──李翎帆,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信任,是現代央行的基礎,而這本原名為『具有美好品德的銀行家』的書, 看似流水帳的敘事,其實一點一滴地刻劃,一家創立於1694年的私人銀行如何小心翼翼地維持大眾對他們的信任,最終成為全世界央行的典範之一。──陳旭昇,中央銀行理事、臺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中央銀行常被視為神祕機構,卻深刻影響每個人。作為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先驅,英格蘭銀行率先制度化如公債與貼現等操作。本書以生動筆觸,帶領讀者走進18世紀的針線街上的英格蘭銀行,內容引人入勝。──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這是經濟歷史的典範,精闢、深刻且有趣。──費德南.蒙特(Ferdinand Mount),英國作家,《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本書既引人入勝且生動,能同時吸引學者與大眾的注意力……墨菲詳盡的研究為此一領域的研究設下最高門檻。──佩里.高奇(Perry Gauci),牛津大學林肯學院現代史導師,《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傑作。──傑西.諾曼(Jesse Norman),英國國會議員,《旁觀者》(The Spectator)
精彩絕倫……墨菲讓金融史的技術細節變得平易近人。──馬丁.道頓(Martin Daunton),劍橋大學經濟史名譽教授,《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墨菲將枯燥無趣的官方歷史變得極富魅力且誘人一讀。最重要的是,她的作品強調了在探討經濟史重大議題時,對日常生活的規律與節奏敏銳度之重要性。──詹姆士.泰勒(James Taylor),蘭卡斯特大學英國近代史教授,《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
英格蘭銀行的運作模式在這本令人驚喜的新書中,獲得了最詳盡的闡述。──《格蘭特利率觀察家》(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
墨菲精湛地將這段微觀史置於更宏觀的背景之中,探討銀行對英國政府與經濟史的關係。透過將英格蘭銀行置於整個倫敦及英國的大環境中,被墨菲以最生動、耳目一新且立體的筆觸,揭開那不為人知的一面。──周智慧(Zhihui Zou),《世界歷史百科全書》(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精彩的研究。墨菲的歷史觀是獨一無二的。──柯菲.阿傑朋—博阿滕(Kofi Adjepong-Boateng),劍橋大學金融史中心研究員,《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墨菲對針線街老婦人的歷史進行了令人讚嘆的剖析,有力地證明此一時期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本書不僅吸引了專家學者的目光,更能吸引到任何對英國金融體制感興趣者。──馬修.帕特里奇(Matthew Partridge),資深財經記者與作家,《Money Week》
一部聚焦於18世紀末英格蘭銀行運作,非常易讀且由下至上的作品。墨菲透過對倫敦街頭生活的描述,以及銀行職員在倫敦、銀行開放空間與私底下的行為剖析,讓銀行的一天鮮活起來。──珍.諾戴爾(Jane Knodell),《中央銀行》(Central Banking)
嚴謹的研究與漂亮的架構,《英格蘭銀行24 小時》不僅揭開了18世紀英格蘭銀行內部不為人知的活動,更生動地讓此一重大機構鮮活起來。關於銀行的書有百百本:但這本是最棒的。──大衛.基納斯頓(David Kynaston),《直至最後》(Till Time’s Last Sand: A History of the Bank of England 1694–2013)作者
文采斐然,引人入勝。鮮少能讀到一本如此吸引人的歷史性機構作品。墨菲的文筆是如此靈活,讓人幾乎感覺自己真實地在18世紀的銀行走了一遭。──卡爾.溫納林德(Carl Wennerlind),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歷史學教授
安妮.墨菲對文獻的獨特切入,將英格蘭銀行從清潔工到職員再到董事的一切,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本精彩絕倫的作品,豐富了我們對18世紀社會與金融歷史的了解。──凱瑟琳.香克(Catherine Schenk),牛津大學經濟與社會史教授
如今作為穩定與抑制通膨的英格蘭銀行,在1694年成立之初,是幫助國家償還債務的機構。這個運作良好的銀行,最終成為英國崛起的核心助力。安妮.墨菲推開了18世紀日常生活的那一扇窗,尤其聚焦在快速變遷的美國革命時期下。對於某些機構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國家骨幹之事實感興趣者的人,本書絕對必讀。──保羅.塔克(Paul Tucker),《未經選舉的權力》(Unelected Power)、《全球失調》(Global Discord)作者,英國央行前副行長
這是對18世紀末英格蘭銀行精彩且引人入勝的書寫。本書不僅涉及政治與金融史上的重要辯題,更進一步地加以闡明。──哈羅德.詹姆士(Harold James),普林斯頓大學歐洲研究講座教授、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
墨菲是研究18世紀倫敦資本市場與機構的權威,她以生動而有趣的方式呈現銀行生活的早期面貌,內容囊括了建築、運作、管理、統治、人物,以及最重要的文化。在此一關鍵時期,英國基礎金融建設將其推上全球影響力及經濟實力霸權。──威廉.戈茲曼(William Goetzmann),耶魯大學金融與管理學講座教授
感謝亞當.斯密,我們知道英格蘭銀行是18世紀英國的『偉大引擎』。如今,感謝安妮.墨菲,帶我們看見銀行的日常運作,明白此一偉大引擎是如何構成,又為何能一路挺進19世紀。──賴瑞.尼爾(Larry Neal),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經濟學名譽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妮.墨菲Anne L. Murphy
樸次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歷史學教授及教育副校長(Deputy Vice-Chancellor)。在踏入學術以前,她在倫敦金融城工作了12年,從事利率與外匯衍生性商品交易。她也是《英國金融市場的起源》(The Origins of English Financial Markets.)一書作者。
譯者簡介
李祐寧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目前從事專職翻譯工作。
譯作包含《華爾街孤狼巴魯克》、《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行為投資金律》、《甜與權力》、《無人地球》、《被壓榨的一代》等。
目錄
各界讚譽
序 從私人機構到國家引擎
Chapter 1 打開大門
針線街
銀行的意義
打掃與準備
銀行開門
序 從私人機構到國家引擎
Chapter 1 打開大門
針線街
銀行的意義
打掃與準備
銀行開門
Chapter 2 高雅的銀行
銀行大廳的審查委員
櫃員的工作
顧客體驗
識別風險與推行改革
Chapter 3 創造市場
公債市場
圓頂大廳中的群眾
市場管理
員工管理
Chapter 4 管理與疏失
用餐時光
提早打烊
額外收入
管理疑慮
晉升之路
賞罰制度
Chapter 5 維護公眾信任
會計部門
工作環境與壓力
失去控制的詐欺犯罪
Chapter 6捍衛公共信用守護者
強化銀行?
全部鎖起來
銀行的夜間守護者
小心火燭!
結語 賢德的銀行家
致謝
附錄一 英格蘭銀行董事與員工名冊(1783年4月)
附錄二 審查銀行各部門現行工作模式與運作委員會首度報告
附錄三 審查銀行各部門現行工作模式與運作委員會二度報告
附錄四 審查銀行各部門現行工作模式與運作委員會三度報告
附錄五 審查銀行各部門現行工作模式與運作委員會四度報告
附錄六 審查銀行各部門現行工作模式與運作委員會五度報告
附錄七 審查銀行各部門現行工作模式與運作委員會六度報告
註釋
序
序
從私人機構到國家引擎
1783年3月14日,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的三位董事——薩謬爾.鮑森葵(Samuel Bosanquet)、湯瑪斯.迪(Thomas Dea)和班傑明.溫斯洛普(Benjamin Winthrop),為了「審查」該銀行的整體作業機制,展開了一項行動。而這些被任命為「審查委員」者,將在「各自最為方便的時間召開會議」,以期「共同監督各部門的管理,並在有需要的時候調閱帳簿與文件」。為了協助他們執行監督之職責,委員們可召喚任意一位職員或銀行內部員工。其他的董事不會干預他們的行動,但他們也被要求必須「偶爾」向財務委員會匯報自己的調查結果與建言,後續再向董事會進行報告。
他們的最終報告超越了8萬字,內容詳細記載了銀行的一切運作與管理事宜,從銀行紙幣發行到公債所有權的管理,以及每天早上打開銀行大門再一直到關門並鎖上帳本的最後一刻為止。其內容同時展現了審查委員對於銀行所具備的價值與賢德,深具信心。當他們遞交調查結果給董事會時,他們主張該機構的存在「不僅對倫敦市的商業促進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且身為公共信用守護者的我們亦身繫全國命運」。他們認為,銀行就如同「公共信用的宏偉守護者」。而這樣的存在勢必會「引起所有人的關心與憂慮……(對)此一輝煌機構如宗教般的崇敬,並持續不懈的關注其神聖守護者身分」。
人們或許極難想像任何一位21世紀的銀行家,可以對自己在公共利益上的貢獻,抱持著如此崇高的自信。如今,大眾對於該職業的想像,更多像是深潛於晦暗的地獄內,而不是高居在信譽的聖殿裡。儘管如此,18世紀的英格蘭銀行董事們似乎毫不猶豫地深信著,銀行的存在能讓該國的經濟順利運作,且值得贏得全國的尊敬。本書將會探討這種信念的根基:提供一國所需的各種金融服務,並以此贏得大眾信賴的能力。這是一個從未被講述過的故事。直到今天,約翰.H.克拉彭爵士(Sir John H. Clapham)於1944年出版的《英格蘭銀行:歷史》(The Bank of England:A History),仍是唯一一部探討該銀行頭100年的唯一專著。其他關於英格蘭銀行的歷史論述,也幾乎過於陳舊,深度更難以大幅超越克來彭。就連近期針對該銀行的作品,如大衛.基納斯頓(David Kynaston)的精彩之作《直至最後》(Till Time’s Last Sand),對於
18世紀的探討也相當可惜地並不深入。因此本書的目的,就是揭開18世紀下的銀行日常。
章節內容囊括了在金融市場的喧囂與混亂中,所進行的平凡無奇貼現票據與記帳業務,更從群眾暴動的威脅,再到倫敦最美建築之一的美學,以及建築本身與銀行行員每一個公開行為內飽藏的榮譽感。敘事的主軸並不是企圖以流水帳的形式,草率交代銀行在18世紀內遭遇的所有事件,而是聚焦於特定時刻: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且後果開始發酵的那一年。這樣的選擇,部分是基於可行性的考量。
1783年至1784年間的行為審查紀錄,給予我們獨一無二的機會去盡情探究銀行的運作。但這段時光之所以值得關注,還有其他重要原因。1780年代是見證改革啟動的年代,而公共財政的大規模重組是此階段最早的體現。在此之前,英格蘭銀行一直被排除在該時代的「經濟重組」討論範疇之外。然而,後續的發展顯示了銀行願意參與改革,並開始對其具備的公共利益展現高度信心,對銀行的深入探討也有其必要。英格蘭銀行在18世紀中對國家與公眾的價值,奠基於其所能提供的服務水準及品質之上。因此,唯有詳盡地認識其服務內容,才能深刻地了解為什麼由股東所擁有、並以股東利益為運營準則的銀行,能被視為「國家的偉大引擎」,以及私人機構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讓英國在漫長的18世紀中,得以取得經濟與地理性成功的公共信用守護者。
本書大綱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重現銀行的一天。銀行的大門在每日清晨中緩緩敞開。在客戶湧入以前,有許多步驟必須進行,包括打掃室內、點燈、替時鐘上緊發條與點火。多數提早抵達銀行的銀行職員們,亦有許多準備工作必須完成。其中包括了清點保險箱與金庫,以及替在外奔波的銀行辦事員準備好要用的帳目及文件。第一章將討論到這些例行公事,以及其在維持秩序上的重要性。同時透過探索銀行員工抵達工作場域時的所見所感,來了解銀行在倫敦金融市的地位。因此,讀者將閱讀到針線街的詳細發展,目睹銀行對於其自身空間的積極維護,以及對於該如何創造兼具安全、透明與賢德理想標準的關注。
第二章則關注每日早晨在銀行內發生的主要事務,也就是倫敦支付系統的管理。本章的主角為出納部,也是銀行兩大重要部門之一。內容將概述此部門涵蓋的所有辦公室,以及工作內容方面的管理實例,及其面臨的風險與回報。出納部透過發行紙幣和貼現票據的業務,將銀行深植在影響更深遠的經濟體制之內。因此,第二章將探討到銀行作為一個機構的發展性角色,以及其在規範英國經濟此一責任上的接受與抵觸。
隨著時間逼近中午時分,政府債務在仲介交易所(Broker’s Exchange)內也終於開盤,銀行的運作隨之改變,開始充斥著公開喊價市場所帶來的喧囂與混亂,而仲介、經紀人及個體戶試著確認交易狀態及收取利息的行為,讓本就混亂的場面變得更為慌亂。第三章將通過市場的混亂,來刻畫公共財政運作的概貌。其展示了銀行在維護公共信用程序上的不可或缺性,並將其視為國家財政承諾上的可信賴承諾主要體現。這部分需涉及到管理與演釋。本章將論述到被視為安全且有序公共信用締造者的銀行,其為公眾所提供的行政服務,是如何同等重要。此外,內容也將同時呈現負責轉帳業務的辦事員,是如何經常性地違反銀行規範,有時是出於助人的目的而扮演仲介或經紀人,有時則成為其他投資者的妨礙。
午間過後,則是其中一段被審查委員視為最容易出問題的時段。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多數高階職員會在靠近三點的時候,離開銀行,有些人是因為還有第二份工作,有些人則是利用資深的身份,為自己換取額外的「閒暇」時光。審查委員認為這是「極為異常」的舉動,也絕對不該是肩負責任者該有的行爲。第四章將會探索銀行的日常工作是如何與整座城市緊密相依,以及人們又為何願意讓銀行由一些資歷最淺的辦事員來負責。接著,將進一步研究銀行的層級,認識負責人、高階職員,了解他們是如何爭取到當前的職位,以及董事會的成員又是如何與銀行各部門的負責人及監督者互動。本章也將解釋銀行是用什麼樣的「賞罰機制」,來確保員工在那些普遍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秉持著清廉的原則。
英格蘭銀行基本上是採用輪班制。第一階段的工作發生在清晨,以開始營業前的準備工作為主。第二階段則圍繞在民眾可以進入銀行辦事的期間。這段期間往往也會衍生出極為繁重的文書工作。因此,在傍晚一直到晚上的最後一個階段,就需要許多員工來進行帳目與帳戶的維護作業。第五章將詳盡呈現會計部的工作,追蹤簿記程序,以及確保國家債務所有權及銀行股票帳戶及紀錄能正確進行的制衡機制。內容將仔細探討,這種將巨額資金交由最低階員工來負責的制度所面臨的風險。此外,也會討論到這個機制的失效,讓部分員工得以利用自己對銀行程序的了解監守自盜的例子。
夜深時分,也是銀行最容易遭到入侵,或被暴行及火災威脅的時刻。正因如此,針對這些危險的應對措施也極為縝密和顯著。最後一章將追蹤銀行鎖上大門、將威脅阻擋在門外的所有程序。內容提到銀行保全方法失靈的情況,包括鑰匙數量激增、保險箱與金庫數量嚴重不足,以及銀行大門在入夜後依舊敞開,導致人們能在不被警衛察覺到的情況下潛入等情況。但是,這一章也將展現銀行在防禦上所表現出來的創新與行動力,利用政治力量排除周遭的實體威脅,自主出資研發防火系統,並在1780年的戈登暴動(Gordon riots)期間,獲得夜間軍事守備的優勢(儘管此舉違背倫敦市特權,但對國內與國外的公司股東及債權人來說,卻受益良多)。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