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德化民间知识体系与人物瓷塑研究

摘要:明清时期,福建德化窑以其独特的人物瓷塑艺术闻名于世,其较大的生产规模、高超的技艺水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全球化初期的东西方文明互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德化窑的民窑属性,论文将明清德化人物瓷塑置于整个明清德化民间知识体系中展开研究,运用设计学、人类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研究方法,在明清德化民间一般知识体系—陶瓷知识体系—人物瓷塑这一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下,对明清德化人物瓷塑的文化、生产与市场进行分析和探讨,论题围绕德化人物瓷塑的文化根源与兴起原因、人物瓷塑造物特点及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文关系、风俗信仰与海内外市场流通等关系展开论述。 移民社会的初始本质与山海相邻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德化形成了南北杂糅、中外融合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下的生产、生活、宗教、礼法等知识形成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好神尚鬼”的信仰实践渗透在这些知识中的方方面面,实学的兴起又强化了德化民间的实用主义观念。德化民间集体对知识的组织逻辑主要有实用主义逻辑、宗教信仰逻辑、宗族至上逻辑三种,其中宗教信仰逻辑反映了民间的知识处理方式与风俗信仰形成的关系,其本质是民众以其自身经验无法解释生活中的各种未知现象时,借助神异力量来填补逻辑缺位。这是德化人物瓷塑存在的观念基础。另外手工业知识为德化窑业兴起以及人物瓷塑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撑,人物瓷塑成为了德化民间知识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作为大宗题材的佛道人物瓷塑,是明清时期德化民间集体以宗教信仰逻辑来组织与解释自身知识的物化结果,同时也成为民间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化人物瓷塑在明末短期内的大量兴起,与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市场需求以及倭乱导致的宫庙空间缩减有关:三教合一加速下的宗教人物形象进一步世俗化,人物瓷塑成为文人及市民阶层青睐的文化消费产品。倭乱后闽南诸多宫庙被军兵征用作为兵器锻造场所,民众信仰空间迅速缩减,宗教造像被迫从大雕像转向小雕像,明末国内外贸易的兴起扩充了瓷塑的销售路径,加速了人物瓷塑的市场化。 基于目前收集的1116件明清人物瓷塑案例分析,德化人物瓷塑的开脸与动态遵循着相应的传统人物塑造范式与规律。瓷塑场景包含的“主大次小”“主高次低”“物品道具化”“像外空间”等空间建构方式,说明了德化人物瓷塑与其他文化、艺术之间的互文性,明清民间社会所流行的小说插图、戏本、木版年画、石雕、木雕等人物形象与德化人物瓷塑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 现存的275座明清德化宫庙的神明奉祀情况显示出德化民众对于奉祀神祇之间的宗教界限概念较为模糊,民众信仰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整体供奉呈现“杂祀”现象。瓷塑神祇与宫庙供奉神祇所呈现比例的不一致,反映出神祇本身的普适性是人物瓷塑题材选取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物瓷塑神祇身份及其职能映射着德化民间集体的实际需求,民众通过“自然规律神圣化”“德行与庇佑因果化”“仪式操作符号化”以及神祇“职能分化与神格系统化”的知识信仰化的逻辑特点,将自身需求的实现寄托于人物瓷塑神像上。 在人物瓷塑的文化性、市场性方面,文人及新市民阶层中复古、隐逸等流行文化对德化人物瓷塑生产以及神性向世俗性转变有着直接影响。通过海外商人对德化瓷塑的消费、定制与互动,分析不同语境下对德化人物瓷塑文化内涵的理解差异,以及海外市场对人物瓷塑造型、成型工艺的影响,提出人物瓷塑在欧洲社会的流行对于当时海外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明清;德化窑;人物瓷塑;民间知识体系;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5 元(20 台币TWD)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