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研究

刘宝杰
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家国叙事是一个融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文学审美于一体的复杂性问题。历史性变革的重塑、家国意识的弘扬、民族复兴的渴望、人类精神的丰富,无不渗透于家国叙事之中,使其内蕴丰富、张力突出、价值独特。尤其像中国这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后发现代性”与“未完成现代性”相互交叠的民族国家,格外迷恋家国叙事,热衷于将其作为想象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方式。从历史文化传统考察,“家国一体”铸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审视,家国意识是作家无法释怀的潜在情感,而家国叙事一直是作家痴迷的创作类型,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及其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面向。从现实角度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国家观念被进一步重审。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文化的整合跃升促使新的家国想象生成,特别是在新国家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下,当代中国不断创设“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命题。作为表达大国崛起诉求,承担中华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家国叙事,成为一种时代之需、国家之需。由此,如何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更好理解和把握小说家国叙事,成为当今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小说家国叙事理解为:肇始于“家国一体”政治社会结构,根植于儒家“身(个体)—家—国”差序伦理,形成于明清世情小说“以家喻国”传统,与现代民族国家同频共振,同时桥接“家”与“国”、传统和现代的小说叙事类型。循此逻辑理路,本文形成“1+3+1”三大方面、五个章节的内容结构。首先,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聚焦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厘清小说家国叙事的政治社会基础、文化伦理、历史嬗变及其动因,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其次,聚焦主题变奏、话语转型、审美意蕴三个维度,扼要阐明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的创新转型,回答“如何中国”的问题。最后,深入反思家国叙事的内在矛盾与外部挑战,探索当代小说家国叙事的发展趋势和重构路径,回答“何以未来”的问题。 第一章小说家国叙事的历史嬗变。本章重返小说家国叙事发生发展的时代文化语境,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为主线,研究阐释小说家国叙事的内涵,还原其历史嬗变的全过程。家国叙事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家国一体”政治社会结构、“身—家—国”差序伦理合力作用的结果,最早可追溯到明清世情小说“以家喻国”的叙事传统。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小说家国叙事总体由“以家喻国”转向“感时忧国”。进入20世纪,小说家国叙事大致经历了从“破家立国,建立‘新’中国”,到“民族国家话语与阶级话语合流,建构‘阶级革命国家’”,再到“告别阶级革命、融入日常生活,建构经济富强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三个阶段。这种嬗变源于小说家国叙事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渴望与焦虑,具体表现为时代语境变迁的影响、主流文艺政策的规约和作家代际审美的差别作用。 第二章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的主题变奏。本章从叙事主题切入,研究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旗帜下,小说家国叙事的分化与整合。新时期之后,小说家国叙事的主题分化为“建构经济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和“建构文化复兴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富强方面,改革小说家国叙事,一方面表现出对现代化的焦虑和认同;另一方面在经济现代化话语空间内,以经济逻辑有效整合“个人、家、国”,使之完成“一体同构”。民族文化复兴方面,寻根小说家国叙事,一方面挖掘民族文化“优根”,反思民族文化“劣根”,建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通过“家国互喻”,即以“家史”演绎“民族史”,以“家文化”反思“国文化”,重铸中华民族精神。20世纪90年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下,主旋律小说家国叙事,融合革命历史、经济改革、现代化建设、官场反腐、军旅生活,缝合革命历史叙事、启蒙批判叙事和大众通俗叙事,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建构经济富强、文化复兴的现代化中国。对于少数民族小说、港澳台小说和海外华文小说来说,家国叙事集中表征为文化民族性/本土性与中国性的矛盾统一,其核心是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少数民族小说是从民族认同“扩越”为国族认同;港澳台小说是以国族文化认同为圆心,跟随时代变迁震荡,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波动回流;海外华文小说是跨越国界认同中华历史文化。 第三章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的话语范式转型。本章从叙事话语切入,研究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的话语范式转型。叙事时间方面,时间形态由线性并行转向立体交错,即叙事时序倒错、叙事时距不对等、叙事频率增加;时间的文本价值从背景作用转向结构意义,即推动情节发展、赋予叙事以伦理道德意义、增强叙事审美。叙事视角方面,全知视角转向限制视角,限制视角创新生成并置、复合等新视角形态,限制视角向全知视角复归。其中,全知视角更加契合史诗性叙述,反射社会意识形态,建构读者审美主体性;限制视角(儿童视角、畸形人物视角)提升叙事的真实感与审美性;并置视角与复合视角拓展叙事功能,消解文本的意识形态性。叙事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以家喻国”“家国同构”两种典型情节结构。其中,前者对应“家显国隐”叙事策略,后者对应“国显家隐”和“家国互显”两种叙事策略。 第四章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的审美意蕴。本章从叙事审美和人物形象切入,研究分析小说家国叙事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人物形象审美。在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关系上,小说家国叙事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在史诗性审美上,小说家国叙事既承续了传统史诗家族性与民族性相交融、整体性与全景性相结合的审美特征,又呈现出多元化、日常生活化、平民化的新史诗性审美特质。在人物形象审美方面,小说家国叙事既包括舍家为国的英雄性人物审美、家国并举的圆整性人物审美,还包括有家无国的异质性人物审美。 第五章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的反思与重构。本章按照“反思—重构”思路,研究分析小说家国叙事的内在局限与外部挑战,探索当代小说家国叙事的发展趋势和重构路径。内在局限方面,小说家国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耽溺于历史叙述的不足,缺乏“当下感”。外部挑战方面,新时期以来,面对急于跟极端意识形态划清界限的欲望冲动,以及后现代主义的“错位”解构,承担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使命的小说家国叙事几近断裂。新世纪以来,《笨花》《北上》《人世间》《大江大河》《家山》《经山海》等众多小说,在反思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坚持多元辩证价值观念,从革命历史叙事传统中打捞出珍贵的精神遗产,融合日常生活等多种叙事话语,找到了家国叙事更多的可行性写作方法,逐渐积聚起重构的欲望和能量,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态势。 合而观之,小说家国叙事是一种不断变化、兼收并蓄的叙事类型,始终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保持着密切互动。新时期以来,小说家国叙事赓续历史传统,整合时代资源,镜鉴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接续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在叙事主题、叙事话语、叙事审美、人物塑造等方面,呈现出连续、统一、创新的突出特征。尤其在新世纪之后,小说家国叙事逐渐从各种“围剿”中恢复生机,以继承革命历史传统、超越世俗、融入日常生活的新话语形态艰难走向重构。 还原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家国叙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5 元(20 台币TWD)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