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权的法律依据不包含下列哪项( )
选择一项:
A. 行政法规
B. 特别授权
C. 行政条例
D. 宪法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行政条例
题目2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审判权的行使方式不包含下列哪项( )
选择一项:
A. 合议制
B. 集中决策制
C. 案件审批制
D. 审判委员会制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集中决策制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文的是( )
选择一项:
A. 会议记录
B. 命令
C. 议案
D. 函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会议记录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会期通常为( )
选择一项:
A. 5-6天
B. 6-7天
C. 7-8天
D. 4-5天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4-5天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人民检察院可以行使( )
选择一项:
A. 行政权
B. 立法权
C. 法律监督权
D. 组织权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法律监督权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包括地方执行机关和( )
选择一项:
A. 地方人民检察院
B. 地方军事机关
C. 地方议决机关
D. 地方人民法院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地方议决机关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哪项不属于立法自治权与一般地方立法权的区别( )
选择一项:
A. 立法主体的层级不同
B. 立法主体的权限不同
C. 制定的程序不同
D. 立法服务对象不同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立法服务对象不同
题目8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议决机关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有制定、修改、废除地方性法规、条例、决议的权力。”体现了地方议决机关的以下哪项职权( )
选择一项:
A. 财政权
B. 重大事项决定权
C. 人事权
D. 地方立法权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地方立法权
题目9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政府职能规范性的制度保障是( )
选择一项:
A. 地方自治权
B. 民主化
C. 依法治国
D. 标准化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依法治国
题目10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力形成方式主要是( )
选择一项:
A. 通过选举以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
B. 由中央政府直接以行政方式分配和配置,或以立法间接规定
C. 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
D. 立法机关的授予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正确答案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以行政方式分配和配置,或以立法间接规定
题目11
未回答
满分3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立法权的有限性表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时间有限
B. 地域有限
C. 效力有限
D. 职权有限
反馈
正确答案是:职权有限, 地域有限, 效力有限
题目12
未回答
满分3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政府行政方式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行政实施
B.
行政参与、行政执法
C. 制定行政规范
D. 行政经营
反馈
正确答案是:制定行政规范,
行政实施, 行政经营,
行政参与、行政执法
题目13
未回答
满分3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行政实施检查的形式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同级职能部门检查
B. 上级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检查
C. 上级权力机关的检查
D. 上级行政主管领导检查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上级行政主管领导检查, 上级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检查
题目14
未回答
满分3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分享的途径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参与司法日常工作
B. 通过人事任免权间接分享
C. 司法授权
D. 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
反馈
正确答案是:通过人事任免权间接分享, 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
题目15
未回答
满分3
标记题目
题干
审判权行使的方式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审判委员会制
B. 案件审批制
C. 会议制
D. 两审终审制
反馈
正确答案是:会议制, 审判委员会制, 案件审批制, 两审终审制
题目16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各级人大的常设机关为人大常委会(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7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8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行政权的实施是为了执行国家意志(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9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行政权均源于地方政府固有的权力(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0
未回答
满分2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的司法权主要由司法机关独自享有(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请简述地方立法权的特性
答:地方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授权,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点,指定修改、废止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规范内的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权力。其主要特性有:地方性、从属性、派生性与有限性、实施性。
题目22
完成
满分10
标记题目
题干
请简述地方政府主要的行政方式有哪些?
答:中国地方政府主要行政方式包括:制定行政规范、行政实施、行政监管、行政调停与行政参与
题目23
完成
满分10
标记题目
题干
简述检察权的行使方式有哪些?
答:检察权的行使方式有1、侦查; 2、批捕; 3、公诉; 4、抗诉; 5、监督
题目24
完成
满分25
标记题目
题干
请详述如何实现以“善政”推进地方“善治”
答:不管是从应然层面还是从实然层面而言,从善政走向善治可以说是各国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善治强调国家或政府还权于民,但并非表示政府就不用保留必要的权力和权威。善治虽然强调缩减国家职能范围,但“它们一方面削弱国家力量的强度,另一方面又产生对另一类国家力量的需要,而这些国家力量过去不是很弱就是并不存在”。在由善政迈向善治的过程中,政府要能真正有所作为,首先就需要对其自身在治理网络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权力结构重塑以及现代国家的重新设计与建构。在许多学者看来,政府在治理网络之中的正确定位应该是“同辈中的长者”。正如杰索普所言,国家不再是最高权威,而是变成了多元治理主体网络中的成员之一,并且随着网络合作伙伴以及其他经济政治治理模式的扩大,政府机构最好也不过是“同辈中的长者”。
政府的这个新角色定位,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在于政府需要放下身段,把自身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定义为“同辈”关系,与其他主体开展合作共治;另一层含义在于政府在放下身段的同时,也不能全然“甩包袱”,承担起
长者”的角色,并在治理网络中挑起“大梁”。在治理与善治理念下,政府虽然从高高在上的“长辈”被“贬”为公共治理多元主体的“同辈”,但这样并非意味着对政府责任的要求减弱了,“恰恰相反,善治强调政府要在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威运行范围内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政府虽然与其他治理主体是同辈关系或伙伴关系,但却是“同辈中的长者”,这种“长者”身份在鲍勃•杰索普那里被描述为“元治理者”。这就意味着政府依然在社会事务治理当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在进行社会事务的合作共治当中起着“挑大梁”的作用。 而政府要扮演好“长者”的角色,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履行好政府最基本的责任,承担起基础性的工作。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将每一个政府的核心使命概括为五项最基本的责任,大体上反映了现代政府所应该行使的职能, 这五项基本责任包括: (1)确定法律基础;
(2)保持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 (4)保护弱势群体; (5)保护环境。
在这些基础性工作领域,政府依然是网络治理当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并且,政府只有履行好这些最基本的政府责任,才能为其他治理主体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为实现善治的最终目标营造良好的环境。拉美国家的失败经历就充分说明了没有政府在这些基础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善治”乃至“善政”都是一种奢望。
第二,充当好社会事务治理网络的组织者。政府需要针对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辨识出应 该纳入治理网络的相关主体,并将这些相关治理主体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合作共治来共同应对。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应该提供各种机制,让各参与主体认识到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并在战略上引导并鼓励他们建立共同愿景,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并开展新的活动。
第三,做好“治理失败”的拯救者。当领导者出现失误、关键性的伙伴在时间进度和空间范围上的意见不一以及社会冲突的深度加剧等治理失败因素的时候,政府还应当扮演“治理失败”的拯救者角色,以自身独特的资源和权威来重新凝聚共识,重塑人们的认知和希望,并在内部发生冲突或对治理有争议时充当“上诉法庭”;并在“其他子系统(如市场、工会或科学政策界)失败的情况下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负责采取,最后一着‟补救措施”。
善治作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两者的最佳状态”,强调的是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共治,是一种“共舞的艺术”,而非政府的“单打独斗”。善治离不开政府,它需要政府承担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组织治理网络以及拯救治理失败,但善治更离不开公民和市民社会。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个成熟的强大市民社会,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由于其身份的非官方性,政治上、管理上以及财政上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成员参与的志愿性,公民社会成为有别于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资源配置
方式或治理机制,从而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不足,发挥其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公民社会对善治的贡献主要在于:一个成熟健全的公民社会不仅蕴藏着诸如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在内的丰富组织资源,为政府实现善治提供了多元化的合作伙伴,还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社会事务提供了诸多的方式渠道,从而向政府机构施加了或可见或不可见的影响。公民和社会组织既可以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来迫使政府保持信息的对外公开与透明,转变以前公共事务治理的固有思维观念,还承担了向政府问责的义务,构成了对政府的权力制衡。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的合法性得以提升,透明廉洁、参与性以及责任性等善治指标都得到较大改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也得以提高。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发展,“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很难想象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没有政府的有效作为,公民社会难以发育成熟壮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因而,一个真正致力于善治的政府,至少可以有两方面的有效作为:一为消极的作为,主要表现为摒弃“家长”与“父母官”思想,逐步放松对公民的管理,扩大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放权,逐步弱化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从一些管理领域撤退,让相关社会组织承接这些职能,弥补留下的真空,从而积极造就合作伙伴。另一为积极的作为,即政府通过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为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同时在合作共治中重点培养社会组织的利益组织化能力、协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责任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成为可与政府相匹敌的重要治理主体。 此外,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除了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还依赖于具备积极参与意识和良好公民品质的现代公民作为支撑。公民社会中的“公民”应该是在政治上有权监督公共权力,经济上能共享国家公共资源,法律上享有私有财产、个人尊严、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