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学考试 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前复习资料

微信小程序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考前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3657  教材2015年版

第一章 幼儿园教师应做什么样的研究

1、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简答题、论述题)

(1)从研究对象看,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特别是学前儿童。(2)从研究过程看,学前教育研究是理解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进而用于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3)从研究内容看,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是幼儿园里幼儿的行为活动和教师的行为活动。

(4)从研究的学科性质看,学前教育不单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注重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早期儿童教育。

2、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广义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方法论。(选择题)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广义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指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个方法体系。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指的是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名词解释)

  • 依据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学前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和行动研究五种类型基础研究属于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注重于一般知识、普通原理和原则的建立。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未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选择题)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深入考察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即将一般原理情境化、具体化,然后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和方法,例如“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研究”;(名词解释、选择题)开发研究是根据学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能够直接运就用的教育产品,具有可实际操作即“拿来就用”的特点;(名词解释)评价研究是对学前教育机构、课程、教育计划方案等的价值作出评定判断而展开的研究,是为政策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行动研究是学前教育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或其他社会托幼机构,以改进实际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名词解释)

4、行动研究的特点(简答题)

(1)研究主体为幼儿园教师或其他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方式适合其工作实际。

(2)研究问题具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即时运用于实践工作的改进。

(3)通过研究可以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技能的提高,增强科学育儿的自觉性。

5、具体方法的分类方式(选择题)

(1)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

(2)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3)依据研究所描述的状态,将方法分为三类,即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

(4)依据收集事实材料的途径,将方法分为历史法(或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6、学前教育研究具体方法简介

(1)历史法或文献法亦称资料研究法,是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来认识教育以及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性。

(2)观察法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周密的观察,同时要求客观、详细地记录,根据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题、名词解释)

(3)调查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周密地了解教育工作中某一方面的现实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或成绩及其可能的原因,通过调查到的大量事实,概括出教育的规律性,探求发展趋向的一种研究方法。(名词解释)调查法亦称间接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选择题)

(4)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名词解释)

7、学前教育研究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选择研究问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表达与评价。(选择题)

8、纵观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可以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1)直观思辩的经验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研究处于未分化或狃立状态,人们对儿童及其教育缺乏科学观念,凭经验和直觉臆断来了解学前教育现象。

  • 实证分析的自然科学化阶段

重要标志是普莱尔的系统现象实验法、梅伊曼的学前教育实验法、比奈的儿童智力测验法等。(选择题)20世纪初受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走上了追求自然科学化的道路,将实验法、测量法作为最科学的方法加以推崇。(选择题)

  • 方法整合的多元化阶段

鉴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以高扬人文精神的质性研究很快形成了强劲势头,并逐步实现了多元方法的融合。

9、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简答题)

(1)学科研究方法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由二岐走向整合

(3)学前教育研究技术的高度专业化

SPSS、SAS、Liserl、Multilevel Analysis等,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但需专门化学习。)(选择题)

(4)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学运动

(5)学前教育行动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10、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适宜的研究方法(选择题)

(1)幼儿园教师人职初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田野观察、工作日志记录、轶事记录、谈话法、沟通法、个案研究、单一被试实验、行动研究等

(2)幼儿园教师入职中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客观观察、时间取样记录、事件取样记录、访谈法、深度访谈法、焦点访谈法、简单问卷法、纵向伞案研究、跨个案研究、小样本被试研究、准实验性行动研究、协同行动研究等。

(3)幼儿园教师入职后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精细化深度观察、全息录像记录、眼动记录、综合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团体访谈法、复杂问卷法、长程纵向个案研究、复杂实验研究、追踪实验研究法、协同行动研究等。

11、研究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1)成为研究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2)幼儿园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3)幼儿园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

12、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换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名词解释)教师反思的主要特征是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过程性。(选择题)

13、反思性实践者的实践性知识的构成:活动过程中对缄默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反思、情境中的对话、关于活动过程的认识与省思的反思、与情境的反思性对话。(选择题)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课题从哪里选择

1、研究课题可以从人们发现不太满意或未解决的任何事情、某种困难、某种需要改变的态度、任何运转不理想的事物等发展而来。问题的存在是研究课题产生的根本。

2、研究问题的来源(简答题、论述题)

(1)关注幼儿园自身的保教问题

幼儿教师做课题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本园,甚至本班的教育与养护问题。(选择题)

(2)关注国内保教问题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主要有事业发展、儿童发展、政策研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课程建构研究等。(选择题)

(3)关注世界性保教问题

关注世界性教育与养护问题有助于研究人员与教师及时了解世界儿童教育研究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展开相关保教研究。

3、研究问题的产生(论述题)

(1)研究问题的产生一般思维策略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策略有两种,即变换角度思考怀疑。其中,变换角度思考的思维形式为发散性思维横向思维

(2)研究问题产生的过程

研究问题产生的步骤(简答题)

①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大致范围;

②研究问题具体化,又称为课题聚焦;

(课题聚焦就是将已经确定的研究问题的范围缩小,并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逐步使问题变得具体、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名词解释)

③在一个研究问题具体化以后,就必须依据研究问题的特征决定研究应该采用的基本方法;

④在前面三个方面工作完成之后,研究者必须要写研究问题的论证报告。

4、研究问题常见的分类

(1)理论性研究问题与应用性研究问题

理论性研究问题有时也称基础性研究问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拓展研究领域的研究问题,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应用。(名词解释)

应用性研究问题是指以改进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各种具体的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问题。(名词解释)

  • 描述性研究问题、因果性研究问题与预测性研究问题

这三类研究问题的划分依据的是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选择题)

描述性研究问题是指对学前教育的某釉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研究问题。

因果性研究问题是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中几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问题。这类研究关心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其研究层次较高,难度也比描述性研究要大。(选择题)

预测性研究问题是指在了解一些学前教育现象及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发展状况的研究问题。(名词解释)

5、研究问题的目的指向(论述题)

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的价值取向可能是多元的。结合研究问题的性质,从不同的视角剖析研究问题,其一般具有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

(1)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

研究问题的理论目的是指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的拓展,比如新理论的建构、发展、完善。研究问题的实践目的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如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学前儿童的键康发展、研究结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等。

开展研究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实践目的,但不考虑研究的理论目的,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可能会极大地削弱。因此,研究问题的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

研究问题的个人目的一般是指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意识与从事科研的能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家长服务、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等应该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当中,研究问题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其中社会目的是核心,个人目的为问题的研究提供动机。

6、好的研究问题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1)研究问题是可行的、可通达的

(2)研究问题是清楚的、明晰的

(3)研究问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研究问题是符合伦理、道德的

(5)研究问题有新颖性、创新性

7、操作性定义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条件描述法、指标描述法、行为描述法。(选择题)

8、研究问题陈述的要求

(1)陈述要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

(2)名词术语的界定和研究范围的限定

(3)采用叙述或描述,以及问题的形式

9、研究问题的陈述易犯的错误有两种:第一,研究问题的陈述含糊笼统,不能对重要的名词与术语进行界定。第二,没有对研究范围做出限定,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适用范围无限扩大。

 

第三章 如何进行文献信息收集

1、根据文献载体形式,学前教育文献一般可分为印刷型非印刷型两类。

(1)印刷型文献以纸为媒介,主要有书籍、报纸、期刊、档案资料等。印刷型文献数量巨大,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选择题)

(2)非印刷型文件是以其他介质记录保存信息,又可以细分为机读文件缩微文件、声像文件

2、根据文献编辑出版形式的不同,学前教育文献可以划分为书籍期刊和报纸教育档案类电子文献等四类。(选择题)

3、学前教育领域影响比较大的期刊主要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其中《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和《幼儿教育》都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理论性较强的期刊。学前教育领域相关的报纸主要包括《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发展导报》《教育与教学研究》等。(选择题)

4、根据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学前教育文献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三个等级。(选择题、论述题)

(1)一次文献指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是直接反映事件经过、研究成果,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主要包括专著、科学论文、研究报告等。一次文献以事件或成果的目击身份出现,是为科学研究添砖加瓦的文献,是离事实最近的文献。此类文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重点查阅的文献。

(2)二次文献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压缩后得到的文献,是关于文献的文献,主要包括书目、题录、索引、提要、文摘等。二次文献本身不直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它的目的是使原始文献系统化、条理化,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

(3)三次文献指对前两类文献分析、概括后撰写的参考性文献,是文献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动态综述、进展报告、专题评述、辞典、午鉴、手册等。对于一项设计理想的研究而言,文献检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进行,对于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

5、文献检索的过程(简答题)

文献检索是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必须在检索系统中实现。文献检索一般要解决四个问题,即“需要找什么信息”“信息从哪里来”“找到的信息如何进行加工处理”“是什么构成这些信息”

文献检索过程中,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要求,确定所需文献的主题范围、载体类型、时间跨度及地域界限等。

其次,确定检索工具的检索标志,一般要求研究者根据现有条件,在自身所熟悉的检索工具和能把握的信息源中查找文献。

再次,确定检索的途径与方法,根据文献的既定标识,即文献的外表特征(如作者名、文献名、相关的代码等)或内容特征(如分类目录、主题词等)进行查找。

最后,根据检索线索,找到文献的馆藏,索取所需文献

6、文献检索常见的方法多有一般检索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跟踪法(又称引文查找法)、计算机检索法。(选择题)

顺查法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所检索的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地进行检索。这种方法较常用于范围较广、项目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选择题)

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是根据由近及远的时间逆序进行检索,可节省检索时间,能查到最新且有价值的文献,但查全率较低,不太关注资料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性,一般适用于检索最新课题。(选择题)

7、计算机检索法的基本步骤(简答题、论述题)

(1)尽可能准确地定义研究问题

(2)确定检索的范围

(3)确定数据库

(4)选择检索词

(5)进行检索

(6)输出想要的文献

8、文献检索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检索、馆际互借、摘要与索引。(选择题)

9、文献查阅时易犯的错误(简答题)

(1)没有利用充分的时间来界定最好的主字码,没有确认在查阅与主题相关的文献中使用的最佳资料。

(2)没有把文献查阅的结果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

(3)查阅文献时,过多依赖二手资料而不是原始资料。

(4)没有说明文献查阅的查阅过程。

(5)毫不批判地接受某研究者的结果和解释并将其当作有用的资料,没有检查该研究设计与分析的所有方面。

(6)在综合定性文献时,未考虑相反的结果与诠释。

10、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魉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名词解释)

11、文献综述的意义(简答题)

第一,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教育类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第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研究者的知识面。

第三,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学前教育实践科研选题及进行实际科研的第一步。

第四,通过文献综述的撰写,能提高研究者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第五,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难易程度,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12、文献综述的类型:文献综述一般可分为目录性综述、文摘性综述、分析性综述。(选择题)

目录性综述是按某一专题或某种共同特征将一定时段内出现的内容相似的原始文献题目加以综合描述.既不反映原始文献的质量,也不涉及作者的观点,只是根据事实提供信息,如某研究者写过什么文献资料。(名词解释)

文摘性综述是对文献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反映的内容比目录性综述要具体,但对信息不加以分析、评论,只是将收集的文献论述的问题予以归类,并简单描述,如在某些问题上,研究者如何论述,提出什么观点,其他研究者是如何论述的等。(名词解释)

分析性综述要求将原始文献中涉及的内容加以归类、浓缩、综合、分析,附有综述撰写者的见解和评论,有的甚至提出新的结论。(名词解释)

分析性综述要求高、难度大,是一项创造性研究工作,对撰写者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专业的熟悉程度都要求较高,一些期刊上的“动态…‘述评…‘进展”“综述”等都属于分析性综述。(选择题)

13、文献综述的步骤(论述题)

文献综述的撰写一般包含选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等四个阶段。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讨论、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

(2)搜集文献

选定题目后,就要围绕题目搜集相关文献。

(3)阅读文献

搜集好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

(4)撰写文献综述

在充分研读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综述撰写目的,将收集的文献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分析,拟定提纲确定分哪几个方面论述。

14、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体看,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等四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写作。

15、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选择题、简答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第四章 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1、一份研究计划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研究设计与方法部分、资料分析、预期结果部分、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研究条件与物质保障、经费预算部分。(选择题)

2、学位论文论证报告(开题报告)与申请立项课题论证报告的差异:报告选题类型不同、报告研究类型不同、报告完成主体不同。(选择题)

3、研究前的设计(简答题、论述题)

(1)确定研究目标

探索性研究:当研究者接触一个新课题或这个课题前人未曾涉足时,这样的研究往往是探索性研究。(名词解释)

探索性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为了满足研究者了解某事物的好奇心或欲望、探讨周密研究某一问题的可能性、探索更为周密的研究方法。(选择题)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它通常要对该事物发生的时空特征、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观察、调查成为描述性研究的主要手段。(名词解释)

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简单列举法、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解释性研究就是对事物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目的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名词解释)

(2)对研究问题性质的分析判断

研究问题的选择首先是要分析研究问题的性质,学前教育研究问题的性质可分为三类:状态特征分析判断、内部心理变量分析判断、特征性行为分析判断。

在学前教育情境中的特征性行为常见的有:师幼互动行为、亲子交往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儿童游戏行为、同伴欺负行为、幼儿团体互动行为、室外活动行为、人园适应行为、依恋行为、卫生行为、饮食行为等。(选择题)

(3)研究设计类型选择

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名词解释)

例如,为了研究儿童了解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我们运用横向研究设计对3岁至5岁儿童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4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心理状态。(选择题)

纵向设计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名词解释)

例如,为了考察智力的成长过程,美国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追踪研究,积累了这些被试从童年到老年的智力发展资料。(选择题)

交叉设计

交叉设计是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名词解释)

以成人的性别角色态度为例,研究时序设计是如何来考察性别角色态度怎祥随年龄、社会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选择题)

(4)研究动机的审视

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选择研究问题的动机主要有检验理论或研究假设、契约研究、学习目标研究、专业成长研究、无框架研究。(选择题)

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检验理论或假设,它是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使命,也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最基本动机。(选择题)

契约研究就是科学家与国家、政府、团体或其他机构及个人签订合同从事某项研究。(名词解释)

无框架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发现问题、选择研究问题,在现有清晰的看法或观念指导下的研究。(名词解释)

(5)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选择的条件

由于质性研究遵循的是自然主义态度原则,因而研究者不需要对研兖情境进行操纵和干预,也不需要控制变量和形成某种假设,并将这种结构性的假设强加于被试。

量的研究一般是确定研究问题后,事先形成假设,然后设计特定的程序来检验假设。

4、研究中的设计(简答题、论述题)

(1)选定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分析单元通常有个人、个体内的某一特征或状态、群体、组织、社会文化产品等。(选择题)

(2)研究假设的建立

研究假设是以已知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能够真正揭示未来事件的出现、未知事实出现的原因以及规律性的假定。(名词解释)研究假设分事实性假设和统计假设。(选择题)

(3)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

概念的操作化是一种概念描述的规定,它需要被研究的概念特征具体化,其实质是描述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概念。(名词解释)

(4)抽样设计

抽样设计分为随机抽样设计和非随机抽样设计。随机抽样设计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即单纯随机抽样设计,机械抽样设计、整群抽样设计和分层抽样设计。非随机抽样设计也称目的性抽样设计,它是指研究者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选择一个并不具有随机条件的样本。非随机性抽样设计主要有全面抽样设计、最大差异抽样设计、极端个案抽样设计、典型个案抽样设计、同质性抽样设计、深度抽样设计、关键个案抽样设计、滚雪球抽样设计、分层目的性抽样设计、方便抽样设计等类型。(选择题)

5、研究假设的特点(简答题)

(1)研究假设具有可推测性

(2)研究假设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

(3)研究假设是人类的认识逐步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6、研究假设提出的方法(简答题、论述题)

(1)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2)类推的方法

(3)移植的方法

(4)经验公式的方法

(5)分类归纳的方法

(6)由因推果的方法

7、形成研究假设的技巧(简答题)

(1)形成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但也不能等待事实材料的积累。

(2)假设必须能解释已有的事实,预言未来的事件并能以实验予以检验。

(3)所形成的假设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原理和新的线索,而不要被错误的传统观念所束缚。

(4)审慎地对待不同的假设。

(5)假设的结构应简明清晰。

 

第五章 如何进行观察研究

1、学前教育观察的类型很多,按照不同分析角度,可以将观察分为不同的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照观察的情境条件可以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也称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的自然情境中不加以控制的观察,观察者一般不做任何努力去操纵变量或控制个体的行为而只是观察与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与行为。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是教育研究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察,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变化,能获得相对比较客观的资料。

实验室中的观察又称控制观察与条件观察,是指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的观察,需要设置特定的情境,规定刺激的性质,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的行为。

这种观察由于在相对严密的控制下进行,能较好地克服由于观察者的主观选择而产生的误差。

(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按照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试的活动,可以划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幼儿教师最主要的还是采用参与性观察。

在参与性观察研究中,观察者实际地参与了观察对象正在活动的环境当中。观察者的身份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参与性观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有着显著的优点。

首先,参与性观察由于研究者与被试的心理距离被缩短,有利于发现研究问题,研究可以比较深入,可以追究根源。

其次,参与性观察还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方法。

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察。

(3)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按照观察过程记录方式与结果处理手段不用,可以分为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定量观察是事先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所进行的观察,也称为结构性观察或系统性观察。(名词解释)

定性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简要的观察提纲,在观察现场对被试进行最详细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补充与完善的一种观察。(名词解释)

常见的定量观察记录方式有四种形式:时间取样记录法、事件取样记录法、项目清单、等级量表。常见的定性观察记录方式有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图式记录与仪器记录等。(选择题)

2、观察前的准备(简答题)

(1)确定观察的问题

要使观察问题能有效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内容,一方面研究者要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确定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另一方面,研究者要按照一定标准将罗列的行为与事件形成一个体系。

(2)制定观察计划与观察提纲

观察研究计划的制订一般应考虑研究问题特征、观察对象活动特点与要求、观察者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力求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保证观察研究计划的切实可行。(选择题)

份完整的观察计划应该包括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地点、观察方式与手段、对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观察者之间的分工以及观察报告撰写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观察提纲在遵循观察目标与观察计划的基本要求下,应包括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时间要素、地点环境、观察方式等

(3)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研究者应在充分了解各类观察方法特性与用途的基础上,依据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等几个因素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4)培训观察者

确定观察者的意见一致与减少观察者效应是培训观察者的重要目的。

观察者效应是指观察者对收集的数据或文字信息的效度或信度有着负面影响的行为。观察者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题)

①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

②观察者个人偏见。

③观察者污染。

④观察者遗漏。

⑤观察者倾向。

(5)获准进入现场

3、学前教育观察实施是学前教育观察研究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保证观察研究的质量,研究者必须从进入观察现场、确定观察研究内容、观察记录等方面做好细致的工作。(选择题)

4、定量记录与定性记录是两种常用的、比较适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观察记录方式。

(1)定性观察记录是以非量化如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内容,包括用书面语言、用录音与摄像设备记录口头语言、行为等。主要分为描述体系、叙事体系、图式记录三类。田野笔记主要是一种利用书面语言进行记录,观察者针对某个较大主题,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被试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的方法。(名词解释)田野笔记是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选择题)

(2)定量观察记录主要包括时间取样记录法、时间取样记录法、项目清单、等级记录四大类。(选择题)

5、时间取样记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次数的一种观察记录方式。(名词解释)事件取样记录是从被试多种多样的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全貌的观察手段。(名词解释)运用事件取样记录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预先确定目标事件,并对行为事件下科学的操作性定义。

(2)观察研究者需要预先考虑观察记录所需的内容。

(3)每次观察记录应在相同的活动背景中进行。

(4)观察正式开始之前确定观察记录总时间。

(5)观察记录前要确定观察的样本人数。

(6)现场观察记录应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

(7)在对事件取样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应考虑量化指标。

6、等级记录中经常运用的等级量表有数字评定量表、描述评定量表、累计评定量表等。(选择题)

 

第六章 如何进行访谈研究

1、访谈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回答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其特点是

(1)整个访谈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2)访谈研究是访谈者主动与受访者建立积极信赖关系的人际交往过程。

(3)访谈研究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2、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选择题、论述题)

(1)日常谈话的目的性不如访谈那么强。

(2)日常谈话通常以友好的招呼开始,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和身体接触方式表明交谈双方的亲密程度和关系。而访谈虽然也可以以友好的方式开始,但通常不会超过握手的范围,招呼过后即开始预定的访谈内容。

(3)日常谈话中,双方经常有意避免重复,以免使对方感到自己心不在焉,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表达得不够清楚。但在访谈中可就某一重要问题重笈发问和追问,以便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细节。

(4)在日常谈话中,交谈双方可以相互问对方问题,问题的内容多半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关。而在访谈中,通常是访谈者向受访者发问,受访者一般需要向访谈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5)在日常交谈中,交谈双方常常向对方表示自己对话题很感兴趣,希望继续交谈下去。而访谈只要求访谈者向对方显示兴趣和热情,受访者一般不需要这样做。

(6)在日常谈话中,为了使对方感到自己所说的话很有意思,双方会经常使用一些表示自己惊喜、敬佩的话语,以衬托出对方话语的重要性。而在访谈中,主要是访谈者经常会做此表示,目的在于鼓励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7)在日常谈话中,双方的言语轮换是平等的,双方往往是有问有答,有来有往。而在访谈中,通常访谈者提问题的时候比较多,而且主要是由访淡者挑起新的话题。

(8)日常交谈允许交谈双方如果在某一时刻都觉得不必说话,可以保持沉默。而在访谈中,通常不会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如果受访者沉默不语,访谈者应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说话。

(9)在日常交谈中,双方在谈话结束时,通常会使用结束语,但结束语通常表达着某种想结束谈话的理由。而在访谈中,结束语通常表达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或信息差不多够了,访谈者还要表示对受访者的感谢。

3、访谈研究的类型

(1)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根据研究者是否对访谈过程进行控制和访谈过程是否使用经过严格设计的问卷或提纲,可以将访谈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

结构性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名词解释)结构性访谈的最大好处在于,访谈结果易于统计分析,对不同受访者的回答可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题)

非结构性访谈又称非标准的访谈,它是一种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名词解释)

(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根据访谈是否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可将访谈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3)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根据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4)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根据访谈对象特点的不同,访谈可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一般访谈是指对一般的访谈对象或正常的访谈对象所进行的访谈。特殊访谈是指对某些特殊访谈对象(社会名流、儿童、残障人士、犯罪人员等)或有身心疾病的非正常访谈对象所进行的访谈。(名词解释)

(5)一次性访谈和多次性访谈

根据访谈的次数,访谈可以分为一次性访谈和多次性访谈。

4、访谈研究的设计程序

(1)确立研究的目的

(2)考虑具体的访谈方式和访谈对象

(3)访谈问题的设计

(4)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5)进行预谈并修订访谈计划

5、访谈的技巧(论述题)

(1)如何提问

①尽可能按照访谈设计中的问题编排顺序提问,避免对访谈对象进行过分引导,尽可能使访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②发问要口齿清晰,用语准确,口气委婉从容;被访者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应用简要的概括来进行小结,并让被访者证实你理解的正确性。

③注意观察被访者谈话时的非语言行为,并在评价和解释谈话内容时加以综合考虑;提问时应注意倾听对方的交流语言,并做必要的回应,以保持访谈对象的积极性。

(2)如何倾听

①访谈者应注意做到有兴趣地倾听被访者的谈话,鼓励其充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不要轻易打断其谈话。

②访谈者不仅要认真倾听对方所发出的声音和语调,而且要设法体察对方那些尚未说出来的隐藏在对方所说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③访谈者应调动自己所有的触觉和情感去感受对方,去积极主动地有感情地与对方交往,从而对其共同关心的问题达到深入的建设性的探讨。

④当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出现沉默时,研究者要暂时容忍沉默。

(3)如何回应

①回应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体态语(点头、微笑等)和口语(“是嘛?…‘您说得非常在理”等),不同的回应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②访谈者在回应时,应尽量避免高谈阔论,不要采用一些现在的大道理或专业性的一些理论来评说受访者的谈话内容。

③注意回应时机的恰当性。

(4)如何记录

①访谈前应精心计划好记录方式。

②访谈过程中应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不仅要记录受访者的言语性信息,而且还要记录其非言语信息和具体的背景。

③访谈者与受访者可保持一定的距离交谈,从而避免因受访者关注谈话记录而影响访谈质量。

④访谈结束后应尽快整理访谈记录。

(5)如何结束访谈

①访谈时间的把握问题。每次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一两个小时为宜。

②结束访谈的时机应适时,一般来说,访谈应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

③以一种尽可能轻松、自然的方式结束访谈。

④访谈结束时应向受访者的合作表示谢意。

 

第七章 如何进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利用事先没计好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然后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回收、整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2、问卷调查的优点(选择题、简答题)

(1)调查工具的统一性

(2)测查方式的灵活性

(3)调查范围的广泛性

(4)调查内容的深入性

(5)调查过程的匿名性

(6)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3、问卷调查的局限(选择题、简答题)

(1)调查对象的限制性

(2)调查内容的固定性

(3)调查设计的复杂性

(4)调查过程的难控性

4、问卷调查的主要类型

在教育科研中,人们最常见的问卷调查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开放型问卷调查、封闭型问卷调查、半开放型问卷调查和图画型问卷调查。(选择题)

开放型问卷调查,也叫非结构型问卷调查,调查者所用的问卷没有严格的结构,在问卷中只提出问题,不对问题提供具体答案,而由被调查者根据本人的意愿用自己的语言自由作答。(名词解释)

封闭型问卷调查,也叫结构型问卷调查,调查者所用的问卷具有严格的结构,在问卷中不仅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可选择的答案,被调查者只能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挑选出答案,而不能选择这些答案之外的回答。(名词解释)

半开放型问卷调查,也叫半封闭型问卷调查或半开放半封闭型问卷调查,调查者所用的问卷是开放型问题和封闭型问题相结合而组成的问卷。(名词解释)

图画型问卷调查,指的是研究者所用的问卷是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被调查者依据问卷要求选出适合自己的答案。(名词解释)

5、问卷调查选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选择题)

6、问卷的编制(论述题)

通常情况下,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说明信、指导语、个人背景信息、问题与答案、结束语等。

7、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选择题、简答题)

(1)问题内容要与调查主体保持一致。

(2)语句表述尽量明确、具体。

(3)问题要尽量简洁明了。

(4)尽量不用否定形式的语句进行提问。

(5)避免提问带有诱导性。

(6)不问被调查者可能不知道的问题。

(7)合理设计敏感性问题。

(8)问题的数量要适度。

8、问题排序的基本要求(简答题)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进行排列。

9、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答案的设计应符合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

(2)答案必须具有穷尽性。

10、问卷的版面设计

在问卷版面设计时,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鲜明

(2)内容简洁

(3)比例协调

(4)格式统一

11、问卷的修订方法(选择题、简答题)

(1)访谈调查

(2)开放式问卷调查法

(3)专家评价法

(4)小样本预试法

12、抽样,也叫取样,是指研究者从一个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对这些个体的研究从而推断总体的情况。(名词解释)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在问卷调查中,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人们通常采用概率抽样。常见的概率抽祥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以随机为原则的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它是根据随机原则在总体中直接抽取若干个个体为样本,在随机取样中,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均等的,而且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名词解释)简单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中运用最广泛、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选择题)

系统随机抽样又称为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是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某种顺序排列编号,然后依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名词解释)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某一属性或特征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子总体),然后以各层或分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按比例随机抽取样本。(名词解释)

整群随机抽样就是以自然群体(学校、班级等)为单位,从较大的群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整群随机抽样与其他抽样方式的区别在于,它的样本单位是群体,不是个体。(名词解释)

13、问卷的发放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主要有三种:亲自到现场发放委托别人发放和通过邮寄发放。(其中亲自到现场发放效果最好)

13、问卷的回收率一般不少于70%。影响问卷回收率的主要因素有:

(1)调查组织工作的严密程度;

(2)调查课题的吸引力;

(3)问卷填写的难易程度;

(4)问卷回收的可控制程度等。

 

第八章 如何运用教育测量

1、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测量法是用一组标准化测验,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2、测量一般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测量工具(选择题)

3、通常把量表分为四种不同水平的类型: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选择题)

称名量表亦称类别量表,是指用数字来代表事物的名称或类别。(名词解释)

顺序量表亦称等级量表,顺序量表只有等级顺序而无等值的单位和绝对零点,它是按照类别的大小或事物某种属性的重要性把一些项目排出等第次序。(名词解释)

等距量表亦称间距量表,是一种具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等距量表可以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及各种统计假设检验。(名词解释)

比率量表亦称等比量表,是一种具有相等的单位和绝对零点的量表。比率量表除了具有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名词解释)

比率量表是四种量表中层次最高、包含信息最多的量表。(选择题)

4、测量的基本类型

(1)按行为目标和测验内容分类:智力测验(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贝利的婴幼儿发展量表)、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罗夏克墨迹测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6PF)、主题统觉测验等)(选择题)

(2)按测验方式可分为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按测验材料分类:语言、文字测验和非语言、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参照系分类: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

(5)按测验的标准化程度分类: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

5、测量法的优点(选择题、简答题)

(1)科学性较强。

(2)标准化程度较高。

(3)量化水平很高。

(4)能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5)经济实用,省时省力。

6、测量法的缺点(简答题)

(1)编制测验难度很大,费时费力。

(2)学前教育测验通常是间接测量,难以直接观测。

(3)难以进行整体的分析。

7、学前教育测量运用测量法的注意事项(简答题)

(1)遵守测验的职业道德。

(2)做好测验试题的保密工作。

(3)测验主试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4)确保测验过程的标准化。

(5)学前教育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还要做好家长与带班教师的协同工作,指导他们正确对待解释结果,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8、测验编制的基本步骤(简答题、论述题)

(1)确定测验目的(测谁、测什么等)。

(2)拟订编题计划(怎么测、内容比重等)。

(3)编制测验题目(题目数量和形式、时间安排、分数分配、复本等)。

(4)被试和项目分析(样本、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

(5)修订、筛选测验题目(指导语、时限、记分标准等)。

(6)组成正式测验(建立常模、测验手册)。

(7)检验测验的可靠性、有效性(测验的信度、效度)。

9、标准化测验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测验的效度要高,即测验的准确性要高,测验本身确实能测出所拟订的目标程度;二是测验的信度要高,即测验的可靠性要高,测验结果能真实反映被试的实际水平;三是测验应有常模比较,即测验能解释实际测得的分数,能评价被试的水平。(选择题)

10、测验的实施步骤(简答题、论述题)

(1)选择合适的测验工具

(2)按标准化测验的要求施测

(3)客观、准确地记录被试的反应

(4)合理解释测验结果

11、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即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所得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估计测验信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重测信度

用同一种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更多次的测验,前后两次测验分数间的相关系数即为再测信度。

(2)复本信度(名词解释)

用两个或更多的等值测验复本,对一组被试先后进行两次或更多次的测验,前后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即为复本信度。

(3)分半信度

在测验没有复本,并且只能施测一次的情况下,可将测验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它们的内容和难度相当,然后根据各人在这两个测验上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即为分半信度。

(4)评分者信度

一些主观性测验题目需要评判员来评分或打等级,评分常会出现误差。通常有两种求评分者信度的方法,一是随机地抽取一些测验卷进行重新评阅,然后计算二次评分的相关系数,以了解一个评分者先后评分的信度。二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分别评阅同一批测验卷,然后计算其相关系数,以了解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信度。

12、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简答题)

(1)测验的长度。

(2)测验的时间。

(3)测验的同质性。

(4)测验的区分度。

(5)测验变量的性质。

(6)测验的形式。

(7)被试的差异性。

13、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即一种测验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测量目标。常用的类型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

14、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测验可能信度很高,但效度低;然后一个测验要有效度,首先必须有信度,如果一个测验测出的结果不一致,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效度。(简答题)

15、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计算难度主要有三种方法:以通过率计算难度、以平均数计算难度、以极端分组计算难度

16、区分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所测量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区分度的计算常以某题的得分与该题总分的相关来表示。(选择题、名词解释)

 

第九章 如何进行实验研究

1、学前教育实验实在学前教育情境下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2、实验的特点:以检验假设为前提、控制实验条件、能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验证。(选择题)

3、在学前教育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量叫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由自变量直接引起变化的量叫因变量,跟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称为实验的无关变量。任何一个教育实验都会有上述三类变量的存在,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有效地操纵自变量,并客观地观测因变量。(选择题)

4、学前教育实验的分类(选择题)

(1)按实验场所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2)按实验目的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按自变量的多少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4)按实验的控制程度划分,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前实验对无关变量控制得不够充分,是一种不理想的实验。真实验能比较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而准实验在控制程度上介于前实验和真实验之间

5、学前教育实验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6、实验设计的概念:广义的实验设计指进行一项实验研究的整体设计。狭义的实验设计指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被试分配形式和实验变量介入或控制的形式。(名词解释)

7、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可控制原则、可重复原则。(选择题)

8、在实验过程中,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对实验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定、无关变量的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9、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随机化法、消除法、平衡法、恒定法、盲法、统计分离法等。(选择题)

10、实验设计的符号系统:X表示实验处理或自变量;—表示无实验处理;O表示无实验处理;G表示组,即实验组或控制组;R表示被试已做随机分配;S表示被试;……表示虚线上面和下面的组不是等组。(选择题)

11、准实验设计就是不能够完全控制变量的变化,特别是指不能随机分配被试的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又称类似实验设计,在控制程度上,是一种介于前实验设计与真实验设计的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通常是在自然情况或现场背景中进行,避免了实验条件过分高度控制可能带来的环境失真,并且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更广泛的研究情境,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是教育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最具有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多组时间序列设计、等值时间取样设计)、单一被试设计(A-B设计、A-B-A设计、A-B-A-B设计)等。

  • 前实验设计的主要模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第十章 如何做教育行动研究

1、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简答题)

(1)改进传统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

(2)幼儿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立与专业发展的需求

(3)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4)幼儿园教师知识观、教育观转变的需要

2、学前教育区域性行动研究的类型(选择题)

(1)按研究模式分类

从研究模式看,行动研究可分为技术模式、实践模式、解放模式。其中,技术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操作,实践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理解,解放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批判。

(2)按研究内容分类

从研究内容看,行动研究可分为制度革新、观念变革、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保教、幼儿游戏、幼儿室内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类型

(3)按研究层级分类

从研究层级看,行动研究可以是全国性协作的行动研究,省、市、县间舍作性的行动研究,幼儿园间的行动研究,班级学科领域间的行动研究,幼儿园内特定群体的行动研究,幼儿教师自愿组织的行动研究等。

(4)按组织方式分类

从组织方式看,行动研究可以是政府组织、托幼组织倡导和支持下的行动研究,也可以是教师、管理者自发组织的行动研究。

(5)按沟通方式分类

从沟通方式看,行动研究可以是现实情境每天直接交往的行动研究(如班级内、工作小组内的行动研究),也可以是定期直接交往的行动研究,还可以是虚拟现实的、网上合作的行动研究

(6)按研究目标与结果分类

从研究目标与结果看,行动研究可能是为组织(如幼儿园)的改革与革新型的组织目标的行动研究,也可能是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或业务改进的个人目标的行动研究,还可能是二者兼顾的行动研究。

  • 按研究成员构成分类从研究成员构成看,行动研究小组可以是研究者、领导者、员工结合的模式,也可以是专业型教师、新教师、在读师范生结合的模式,还可以是研究者、教师、家长甚至幼儿结合的模式。

3、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简答题)

(1)开展行动研究的循序渐进性

(2)开展行动研究的协同性

(3)开展行动研究的情境性

(4)开展行动研究的生态性

4、教育行动研究可视为应用研究的一种,是教育实践情境中的教师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独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发展成研究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5、教育行动研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简答题)

第一,应具备研究的动机、目的与问题。

第二,应具有丰富的文献基础,进而使自己在数育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行动”是自觉的,而非仅凭“经验”解决问题,也绝非“跟着感觉走”。

第三,应建立系统化并且真实、丰富的档案文件及数据记录,尤其是应具备研究参与者在行动过程中“变化”(或相关)的清晰文件数据。

第四,应具备系统化的资料收集过程及方法。

第五,应完整地呈现行动研究的过程。

6、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1)“探究一介入”的行动主旨

(2)以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对象

(3)行动研究的自我反思

(4)建立协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5)教育行动研究的有效性追求

(6)教育行动研究强调伦理关系的建立

(7)教育行动研究是公开形式的探究

7、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阶段(论述题)

(1)研究目的与问题的起始

(2)计划

(3)协同合作

(4)行动(核心环节)(选择题)

  • 评价

(6)报告

8、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访谈、问卷、档案资料

 

第十一章 量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统计表的构造一般包括:序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常用统计表的类型有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二项表、三项表……)。

2、统计图就是依据数字资料,应用点、线、面、体、色彩等的描绘制成整齐而又规律,简明而又知其数量的图形。(名词解释)统计图的构成: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形、图注、各种线条

3、心理与敦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图可按形状划分为条形图、线形图、圆形图、散点图等。

4、描述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特征值主要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由于这些统计特征值的作用在于度量数据的集中趋势,因此它们都称为集中量数。(名词解释)

5、算数平均数的优点: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计算简单、适合进一步演算、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简答题)

6、差异量数:对于数据变异性即离中趋势进行度量的一组统计指标,称作差异量数。(名词解释)常见的差异量数有标准差或方差、全距、四分差、平均差。

7、相关分析就是对存在相关联系的事物的数量关系所做的统计分析方法。(名词解释)从相关数据的性质和计算方式看,相关分析可分为:积差相关分析、等级相关分析、质量相关分析和品质相关分析等

适用于积差相关的数据资料应满足的条件:两列变量都是测量的数据,且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的;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关系。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只有两列变量,且属于等级变量性质、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料。

在相关分析中,若一列变量为等比或等距的测量数据,另一列变量是按性质划分的称名变量,求这样两列变量的相关,称之为质量相关。(名词解释)质量相关主要包括: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和多系列相关。

第十二章 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产生描述性资料的研究,是指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成果的方法。(名词解释)在质性研究中,自然情境是研究资料的直接来源,研究者是获得研究资料的工具;质性研究资料一般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来收集。(选择题)

2、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步骤:审查补充、分类归纳、摘要、编整加注

3、质性研究资料的初步分析步骤:浏览原始资料、登录资料、寻找“本土概念”(研究者要尽可能使用被访谈人自己的语言作为思考单位的码号。)、编码与归类。

4、质性研究资料的深入分析:对质性研究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研究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与深入分析。常见的对资料进行归类的方式有类属分析(就是在质性研究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以及用来解释他们的概念、术语的过程。)与情境分析两种。

5、从质性研究资料中建构理论:质性研究中的理论是指在原始资料中提取出来的,适用于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社会现象和实际的语言表述,其一般包括前人的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与资料中呈现出的理论几个方面。

在质性研究中,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了“扎根理论”,就是指从经验材料中提取与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强调只有对原始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逐步地形成理论框架,认为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要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要求开放地、灵活地处理资料。

6、质性研究报告一般要包括6个部分: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背景知识;研究的方法或策略;研究的结果;研究的结论。

7、质性研究报告的写作原则:深描、注意作者自己的态度和语言、充分尊重读者。(选择题)

8、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技巧

(1)操作技巧:对质性研究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常用的操作技巧一般涉及有手工操作与计算机分析两种。

(2)分析技巧

主要有写备忘录;写日记、总结和内容摘要;画图表;交流等。

9、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思维方式:对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主要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直觉与想象等。(选择题)

 

第十三章 幼儿园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

1、基于工作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写生活日志、写教研感悟、写教育教学论文。(选择题)

2、研究论文与报告写作的一般要求(简答题、论述题)

(1)创新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2)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

(3)独立思考与借鉴吸收相结合

(4)语言文字要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无误,讲究可读性

(5)要充分尊重与公正对待与研究有关的人员

3、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达,通常指以教学经验、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性文章。(名词解释)一般而言,研究论文的基本框架包括题目、正文部分(绪论、本论、结论)、结尾部分。(选择题)

4、研究报告通常也被称为科学论文。这类论文的写作有比较固定的模式。研究报告的正文一般分为前言(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5个部分,加上题目部分和结尾部分,一共7个部分。

5、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

(1)题目或标题:高度概括,准确阐述

(2)内容摘要:概括性地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短小精悍

(3)前言:开宗明义、言之有据、内容简略

(4)正文:就研究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讨,阐述观点,展示依据,表明论证观点

(5)结论与讨论:内容简洁,措辞严谨,逻辑严密

(6)注释和参考文献:完备有出处

  • 附录
  • 研究报告的写作技巧
  • 题目部分:一般应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四个方面的内容
  • 前言部分:包括问题陈述、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变量的操作定义,研究目的,简洁明了
  • 方法部分:要求对研究方法、材料以及过程的细节做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 结果部分:可以有多种形式,是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
  • 讨论部分:一般要包括结论、建议与启示
  • 结尾部分:参考文献和附录完备有出处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课程作业辅导,有需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