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任务1

《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    江苏    安徽  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    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   安徽   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   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  历史性   、地域性和   独特性   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  皖江文化   徽州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  延续性  、兼容性、  多样性  、不平衡性、  开拓创新性  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  老子  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  庄子  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 老子  》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  民主  ,反对专制、独裁;提倡  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 (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2、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从怜悯世人的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就成为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但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无为和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世界幻想与自然冥合为一,获得精神自由。

 

 

四、考察论析(40分)

1、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

一、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安徽文化的基础和依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安徽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经过了历代文化的选择与组合,有着非常深厚的沉淀与累积。他们就象一座座丰饶的矿藏一样,只有对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筛选,才能继承和发扬。

二、弘扬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不利因素

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安徽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如安徽文化传统中的重教兴学的风尚,安徽文化中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安徽文化中开拓创新的精神,徽商的讲求信义和道义的儒商精神,这些对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光大的。而安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等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三、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新文化

安徽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借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安徽文化。

四、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安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们为安徽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充裕的条件和基础。但由于三个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和不同内涵,因而使得安徽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合力显得不足,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安徽文化形象。构建统一的当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与必需的。

五、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发展区域经济

政治经济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经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一种文化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经济的功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来激活带动经济发展。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较大的文化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我们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弘扬我省文化资源的精华,加快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我省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安徽文化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使安徽文化在服务经济的同时取得新的成就。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3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