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题目顺序为随机,请根据题目开头关键词查找(或按快捷键Ctrl+F输入题目中的关键词,不要输入整个题目)
题目:独乐园造园风格的简远、疏朗、雅致、天然,恰与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相符合( )
答案:是
题目:汉代文人园成为园林的主流,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
答案:否
题目:汉建章宫已出现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
答案:是
题目:两宋的皇家园林已经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宫御苑( )
答案:否
题目:两宋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升华期。( )
答案:是
题目:秦阿房宫已出现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
答案:否
题目:秦汉皇家园林的规模明显变小,而建设趋于细致精密。( )
答案:否
题目:秦汉皇家园林的规模明显变小,而建设趋于细致精密。( )
答案:否
题目:秦汉时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私家园林成为一种主流类型。( )
答案:否
题目:狮子林造园风格的简远、疏朗、雅致、天然,恰与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相符合( )
答案:否
题目:宋代文人园成为园林的主流,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和天然。( )
答案:是
题目:魏晋南北朝园林是以山水园为主题,并寺观园林开始出现。( )
答案:是
题目:魏晋时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私家园林成为一种主流类型。( )
答案:是
题目:魏晋时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私家园林成为一种主流类型。( )
答案:是
题目:先秦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萌芽。( )
答案:是
题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指的是圆峤、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答案:否
题目:中国古代园林“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抽象概括手法,在明代已经基本形成。( )
答案:否
题目:简述两宋园林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答案:(1)文人园林简约雅致
两宋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概括为:简约、疏朗、雅致、天然。宋代造园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等均不追求品类之繁复,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宋代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作有意的大起大伏,水体多半以大面积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宋代园林着意追求高蹈、隐逸的雅趣。两宋园林对诗画意趣的借鉴比之唐代更为自觉,同时也开始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天然,一是指园林本身重视因山就水,二是指造园要素以自然要素为主,建筑密度低,这一点也造成了园林的疏朗风貌。
(2)皇家园林以小见大
两宋皇家园林规模远小于前代,但借助移天缩地、以小见大的手法,在有限的区域内营造无穷的意境,园内景观也更加丰富和精致。两宋皇家园林以叠山为胜,园内假山多有原型,经过艺术化的创造,比真山更胜一筹。宋代皇家园林理水也有特色,以自然界的江、湖、瀑、泉等为原型,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水景。中国古代园林“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抽象概括的手法,在宋代已经基本形成。
(3)寺观园林风格融合
寺观园林也在世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文人化。在儒、道、释三教合流的背景下,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与私家园林相比,它们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基本已无大的差异。
(4)山水胜迹兴旺发展
宋代的山水游赏活动非常兴盛,各地山水胜迹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开发。宋人喜郊游,将山、湖、溪、岩、洞等纷纷列入游赏范围,并在其中大量建造寺观和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两宋的山水胜迹的数量之多,远超前代。不仅新开发建设,而且将过去已有的山水胜迹加以丰富和拓展。
(5)公共园林蓬勃发展
宋代工商业迅速发展,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东京、临安等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不少街市,与它们配合的园林具有浓郁的市井风格和实用特征,是明清园林风格转向的先兆。宋代城市的繁荣也带来了公共园林的兴盛。东京、洛阳、江南各地以及其他地区各种公共性质的园林的建设,比之上代已更为活跃、普遍。此外,不少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受到市民的欢迎,也成为社会的风气。
(6)园林技术迅速提高
两宋的园林技术较前代有显著提高,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石品已成为普遍使用的造园素材,相应地出现了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园林叠石技艺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刊行出版了多种石谱。理水已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并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宋代园艺技术发达,培养出丰富的植物品种,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并且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法。两宋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丰富多样,贴切自然地结合于局部地形地物建造,发挥点缀风景的作用。
题目:简述秦汉园林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答案:(1)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为主流
秦汉两代,造园活动的主流仍是皇家园林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相应,秦咸阳及汉长安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一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别,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宫廷造园,并在隋唐发展出大内御苑和行宫别苑、离宫别苑两个基本类别。秦代宫苑延续周代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成景的传统,但思想立意及经营意识较先秦更为明确。秦代宫苑因山水而建,气势宏大,同时具有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等特点,并与城市建设紧密联系。西汉皇家园林与秦代有明显的延续性,全面继承了仿天象的立意和一池三山的模式;同时,西汉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园林也显示出铺张扬厉的特征和泱泱大国的气度,其规模之大、气势之盛为历代所不及。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秦汉两代的园林是天真质朴的,大多数园林简单粗放。古代园林从自在走向自为,还有很长的道路。
(2)私家园林的兴起
西汉末年至东汉,私家园林开始兴起,一方面表现为庄园的形式,这是集生产、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园林形态;另一方面就是王侯富商营建的宅园,大多模仿皇家园林规模和内容。其中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法开始出现。东汉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与西汉相比更注重现实生活,山水不再是单纯求仙通灵的凭借,而转变为审美对象。同时,东汉末年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这时出现的隐逸思想影响了园林的审美意识,这一思想经过东汉文人的理论和践行,最终发展为魏晋南北朝文人营建的私家园林。
(3)山水胜迹的出现
以秦始皇东巡名山,封禅泰山促成了山水胜迹这一特殊的园林类型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名山大川发展成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原因。
题目:简述隋唐园林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答案:(1)皇家园林特征鲜明
隋唐两代,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使得隋唐皇家园林这一体系完全完善。隋唐两代的皇家园林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3个类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们继承了秦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魄和壮观规模,但在内容、功能造园思想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均比秦汉有明显进步,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著名园林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复杂,它们的筑山、理水、建筑和植物造景手法都显得娴熟而不雷同,给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审美感受。
(2)私家园林风格成熟
唐代私家园林仍可分为贵族、文人两大流派。贵族园林仍秉承北朝遗风,所建园林规模宏大景物富丽,以与巨宅相称,并供宴饮游乐之用。文人园林主要用于自娱而非娱人,加之文人自身的审美偏好,因此不追求亭阁的繁复和华美,而崇尚意境的简远和淡雅。随着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文人园林逐渐占据主流,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打下基础。唐代文人已开始对诗、画的自觉借鉴,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初见端倪,山水诗、山水画和园林进入互渗互渐的时代。这时的文人园林简洁质朴,但并不忽略对园林景物典型性格的刻画和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代的文人造园家崇尚“中隐”,并融儒、道、佛的哲理于实践中,形成“隐”与“仕”相结合的文人园林观。
(3)寺观园林兴盛不衰
隋唐两代对宗教的支持和三教并立的政策,带来了寺观园林的高度兴盛。唐代又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时期,寺观园林与市民生活的紧密结合,城市中的寺观园林往往在宗教功能之外承担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成为城市公共交往中心。同时,隋唐的宗教建设与山水胜迹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形成了我国名山广布寺观的特征,促成了山水胜迹的空前大发展。
(4)城市绿化兴起高潮
隋唐两京的高度重视城市的绿化,公共游览地也有长足的发展,已具有初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意识。在这一时期,日本、朝鲜等接壤国家全面吸收唐文化,西域园林也与中土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外园林文化的首次大交流与中国园林文化的大输出。
题目:简述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答案:(1)山水园成为主题
该时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在这种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皇家、文人和僧道都开始了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的创作。这一时期园林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发展为适当地加概括、提炼。园林的建设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之中,大内御苑往往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而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有机组成。私家园林在山水美学和庄园经济的带动下,数量大大增多,并且特别注重亲和自然的人居环境的营造以及对各要素的综合运用。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也对于山水胜迹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此以后,中国古代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2)皇家园林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的规模明显变小,而建设趋于精密细致。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象征意义,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造园立意也由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仿拟自然。宫廷造园开始取法民间,皇家园林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宫苑甚至由当时著名的文人参与经营。
(3)私家园林的普及
魏晋南北朝,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贵族和文人都纷纷造园,私家园林成为一种主流类型。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贵族、官僚所建,园林风格崇尚华丽、争奇斗富;另一种是文人名士所建,崇尚隐逸、追求恬适淡远的生活情趣,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4)寺观园林的涌现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当时仍属外来思想到魏晋时积极靠拢玄学、融合儒家观念,才真正为华夏文明所接纳,开始广泛而深入地渗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到南朝时期,梵宫宝刹遍布江东,成为前所未有的一大景观,仅梁朝一朝就已达到“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的盛状。我国佛寺从开始建立就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多选择山水清幽之处建寺,既利于僧人修行,也吸引文人雅士游赏。
(5)园林游赏的兴盛
这一时期园林游赏活动也比较兴盛,其中春禊对后世园林影响巨大。新亭、兰亭等风景优美的近郊之地成为文人经常聚集的地方,这使得这些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魏晋南北朝时,园林中的建筑与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国开学习网《中外园林史》形考任务一答案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