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二
汉代文学
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汉代的论说文主要分___哲理_________和______政论______两大类。
2.汉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是汉代_____乐府___________民歌和《__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3.贾谊的政论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文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是《__过秦论___________》和《__积贮疏__________》。
4.汉赋从其思想内容和其艺术形式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汉大赋___,另一类是__汉小赋__。
5.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___枚乘___的《__七发_》,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6、《_上林赋_》和《__子虚赋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7.班固的《_两都赋_》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而张衡的《__二京赋_》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8.汉代两位最伟大的历史散文作家分别是西汉的__司马迁_和东汉的__班固__。
9.张衡的《__归田赋__》是魏晋时期流行的“_抒情小赋_”的先驱。
10.班固的《__汉书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_史记__》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11.“乐府”原是_古代官司府音乐机关__的名称,始创于___秦____代,在汉武帝时期发展成一个庞大官署。
12.郭茂倩编《_乐府诗集___》,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_鼓吹歌辞__”和“杂歌谣辞”三类中。
13.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__班固___的《咏史》,秦嘉的《__赠妇诗____》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1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_长篇叙事诗_,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_玉台新咏》。
15.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_古诗十九首__》最早见于萧统的《_昭明文选__》。
二、默写与填句(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8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填句:“新人虽言好,__未若故人姝_____”(2分)
三、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两汉辞赋的发展流程。
答: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在西汉初期,是以骚体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和发展。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后期,是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东汉顺帝以后,随着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
2.《史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如张良的善谋,项羽的勇猛、刘邦的奸诈,韩信的多智,商鞅的刻薄,李斯的贪利、李广的善射等。这是因为司马迁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3)强烈的抒情性。
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语言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
3.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简析汉代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分析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答: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切,读之使人倍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全诗感情真挚而细腻。陈绎在《诗谱》中评价本诗说:“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先写“与君生别离”,表达了天各一方的不幸;接着写“道路阻且长”,表达了难以相见的无奈;再写自己因相思而衣带渐宽,担心丈夫为浮云迷惑而不知返家;最后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劝自己,结束了她离乱的相思。思念之情,反复叹咏,显得曲折而细致入微。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中的„代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的典故;而诗句“„思君令人老‟其中的„思君‟一词,《小雅》是„维忧用老‟”的变体;“岁月忽已晚”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恰到好处的用典。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此外,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
2、试析《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3.《汉书》与《史记》在思想倾向上有何不同?
答:在思想上,《汉书》的正统气更浓,对封建王朝的维护与《史记》比较,显得就更突出。《汉书》对统治集团的残酷、腐朽、荒淫亦有揭露批判,但远不如《史记》广泛深刻。他没有象《史记》那样热情歌颂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没有赞美游侠、刺客、商人等下层人物的品质和才干。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郭解等是“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两人观点,截然相反。在这方面,《史记》的思想,是《汉书》、也是历代正史所不及的。
对汉武帝之后盛行的天人感应思想,《史记》的怀疑否定较多。《伯夷列传》、《河渠书》、《封禅书》等篇中都有明显表现。班固则不然,《汉书》在《五行志》中将自然界的一切变故都与社会人事一一比附,十分可笑。《霍光传》、《张汤传》等讲神异之事、因果报应。总的说,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班固比司马迁有明显倒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