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复习题

微信小程序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2

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___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摇篮。(c)
A .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2.传统文化,主要是指___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A)
A. 1840
B.1911
c .1919
D.1949
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____学派是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重视入世建功,重视实践理性,重视道德修养。( c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4.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____一拍即合,到了东晋,____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 D)
A.道教
B.儒教
c.神学
D.玄学
解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玄学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
儒家对佛家﹐排斥多余调和,佛教对儒教则是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则是互相排斥。
二、判断题
1.国学大师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理解方式。(错)
解析: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黑格尔称之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琰物或部落英雄。(错)
解析: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桓物或其他物件,人不能作为图腾。
3.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出的哲学,推崇”贵无”,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对)
4.宋代科技成就非常突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都出现在宋代。(错)
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都出现在宋代,造纸术由东汉蔡伦发明。
5.明代的《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早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化的内部结构。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三个层次:
(⑴)物质生产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主要包括: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现实生产力和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
(2)制度行为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人类的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两个层次:制度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
(3)精神文化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又分为与制度文化相对应的意识形态文化和与风俗习惯行为文化相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
2.简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
A.具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中国人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百善孝为先”,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作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从兄、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B.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
c.对传统极端尊重。
D.是宗法伦理观念及其理论形态构成中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
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
这种注重德性修养、善守道德人格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崇高德性的仁人志士。
(2)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也是被极为推崇的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能够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3)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
“耕”是农耕,“读”则是指读书。我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古代社会的根基,历朝统治者也把“重农”看作安邦兴国的基本国策,奉行“以农养天下,以士治天下”。虽然农耕是生存的基础,若要求发展、求成就、求财富,唯一的正道是读书。因为“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人认为可以通过读书入仕谋生,乃至发财致富,光宗耀祖。
(4)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
“经”本来是孔子整理的上古文化典籍,总称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经》《乐经》《春秋》,它涵盖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到了汉代,研究“六经”及儒家经典的学问被称作“经学”,成为学术领域压倒一切的学问,西汉王朝更是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后来经的内容也不断扩充与增加,到宋朝时扩充为“十三经”。
(5)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价值观,也是道德评价标准,是在古代思想家们对于义利之辩的争论中逐步形成的。
(6)以直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直观意向为主。这是一种通过直观、直觉来直接体悟和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意象性源于直观直觉又超出直观直觉。
4.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1)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它的含义有三个层面:
一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是坚持独立的人格意志,三是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传统的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2)厚德载物
《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要像大地一样,以宽厚之品德包容或承载万物。
厚德载物有三层含义:
一是在人际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和”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协调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厚德载物有宽容、包容的意谓,既肯定自己的主体性也承认别人的主体性;既保持自己的人格也承认别人的人格,进而建构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是在国际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反对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向来不主张向外进攻,古代建筑的万里长城,原本就是一种防御性的工程,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重视和平的精神。
三是在文化上具有兼容并包之意。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东来,被中国文化所接受,最后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文化格局。
(3)以人为本
西方古典文化崇尚以神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儒道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
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是相对于神本论而言的,可称为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建立个体的道德自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人本思想具有明显的重伦理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命题:“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正蒙·诚明》)
(五)贵和尚中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为“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6)持节重义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中国人对”气节”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想就是青松。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则对于中国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传统方法评介说:“中国文人画画梅,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孤傲之性”。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善孝为先”,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选官则“举孝廉”,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经典有《孝经》,通俗读物有《二十四孝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
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和顺是齐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是谨慎;起家的根本是诗书;传家的根本是忠孝。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积谷防饥,储粮备荒”等。
(8)心忧天下
中国的读书人历来将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
5.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戏曲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小小的舞台,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同时,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形成的戏曲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二者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
(1)民俗文化与中国戏曲
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对戏曲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如戏曲源头傩[nu6]戏,是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属于典型的民俗活动。同时节日习俗为戏曲聚集了大量的观众,同时也增强了戏曲对观众的吸附力。同时,节日民俗还戏曲的文化形态产生制约,使得戏曲迷恋喜剧美、贵浅显、追求热闹。
(2)伦理文化与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也是中华民族自然形成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忠、孝、节、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宗法社会的道德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生活伦理价值观的核心特征。中国戏曲通过最生动的舞台艺术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承担了对我们泱泱农业大国的人伦教育任务。
苏武、岳飞之所以成为“忠”的典范,是因为他们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安危之上;《琵琶记》里的赵五娘之被赞为“孝”,是因为她在丈夫外出数年,且渺无音讯的情况下,忍饥挨饿,苦挣苦熬,尽心尽力供养公婆;《祭江》里孙权之妹的“节”行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她在娘家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却去为丈夫刘备殉情;那《赵氏孤儿》、《生死牌》、《周仁献嫂》等戏所昭示的“义举”,更是为他人做牺牲(舍命、舍儿、舍妻)的极端壮举。
(3)宗教文化与中国戏曲
戏剧起源与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而宗教借助于原始歌舞和戏曲,进行宗教活动。
具体表现:
戏曲中的梦幻、鬼魂以及神仙道化等情节设计也是受到宗教内容的很大影响;戏曲中摄取了宗教的意象、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功能,如戏曲的开场锣鼓、戏曲的台步与韵白受到道教“打闹台”、“步罡踏斗”、“步虚声”的启示和影响;戏曲善恶有报的“双重”结构之所以成为戏曲结构的通行模式,也与佛道二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观念是一致的。
(4)文学与中国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国戏曲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文学作品也从民间戏曲戏曲了丰富的营养。如《诗经》的“颂”、《楚辞》里的“九歌”都成为戏曲里的优秀唱词,元杂剧的繁荣也和元代戏曲文学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答案整门打包购买,价格优惠,有需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