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华侨港澳台联考试卷真题–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析)

机密★启用前

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
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考试

中 文
第一部分
本部分为选择题,有 1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语文基础知识 (30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这所学校现在少有人知,然而当时在北京城非常有名,近现代历史上不少知名人物,与 它都有密切的关系.
..                             家人
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C.  无论客观世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使现实政策不再适宜,
于是改革就成为应对的最佳战略选择。
D.  面对疫情,要依靠科学,做到理性思考,科学判断,既不过度恐慌,也不盲目乐观,甚
至不能自以为是,满不在乎。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  为了抚育子女长大成人,她一个人含辛茹苦二十余载,如今心血      没有白费,几个
孩子都陆续考上了大学。.
2   参加征文活动的一篇篇来稿,既是大学生们亲身见闻和感受的     也是社会观
察大学生心灵的一个窗口。
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
A.总算 反映  形式
B.终于    反映   形势
C.总算 反应  形势
D.终于    反应   形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小鸿个性活泼、待人诚恳,是我最好的朋友,每次看到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 都心照不宣地说出来。
B.   更有意思的是,老先生最后还用家乡话咿咿呀呀地唱了一曲他儿时的童谣《青蛙 歌》,逗得我们忍俊不禁。....                                仿佛和他一起来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夏日。
D.   杭州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在他的这本诗集中,就有三首写杭州的,每一首都是意境深
远。鬼斧神工的佳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也还存在着一
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B.   本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继续聚焦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今年截止到5 月 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 80%。
C.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新《证券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理念得到凸显,为促进
资本市场长期穏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
D.   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使得观众除了对演员角色、剧情发展外,对唐朝制度、服饰及器物
等文化符号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希望图书馆”是我们地区新建成的一所公益图书馆,最近收到了许多出版社赠送的图 书,大家别提多高兴了。
B.   刚一拐弯儿,我就看见她们娘儿俩有说有笑地向这边走来,手里还提着一个大大的纸袋,
看来今天逛街很有收获。
C.   在线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新产品不断涌现,获得很多用户的认可,也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
D.   电影的艺术性和盈利性一直是讨论最多的话题,这部电影追求票房价值,受到大家的批
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今年四月份我们区政协将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的问题。
B.  他多方收集考古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参考了前人的研究,终于得出了一 个合理的结论。
C.  开学的第一次课上,班主任张老师就教导我们说:  “学习必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 ,不要不懂装懂。 ”
D.  这篇论文研究了一个老话题,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自嘲》这首诗?并提出了自己独

 

 

 

特的看法。
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这些定理公式都是千百年来人类思维的花朵。        ’
B.     他终于侥幸得以脱身,立刻像兔子似的跑了。
C.    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不过是海中的一滴水。
D.     听到我的喊声,屋子里飞出了八岁的侄子宏儿。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 305 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 部分,表现手法则被总结成“赋”“比”“兴” ,合称“诗六义”。
B.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其作品视野广阔,气势恢弘,汪洋恣意,如苏轼《念奴 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
C.  曹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其主 要成就在话剧创作,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和《原野》。
D.    《变色龙》《项链》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 · 亨利、 法国的莫泊桑,这三人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三大巨匠。
9.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叫避讳。避讳方法有同 音替代、同义替代、改字、缺笔等等。
B.  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著名人士死后被追加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许多历史人物均以 谥号名世,例如齐桓公、范文正、康熙皇帝。
C.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陶渊明) 、“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白居易) , 陶渊明、 白居易诗中提及的年龄分别是接近 40 岁、超过 50 岁。
D.  永字八法是指“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点、 横、 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10.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夜渡江  柳中庸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去帆影,常似客心悬。
A.   首联连用“浮烟、苍茫、晦”等词语渲染了江山夜色朦胧而不黑暗的独特之景。
B.   颔联描写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但能感知到江水湍急牵制着小船的行进速度。
C.   后两联通过悠扬的笛声和淡淡的莲香及远去的孤帆,暗喻渡江靠岸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构思独特,调动听觉、嗅觉、感觉等要素,将江上风景融入诗人感受之中。
二、 白话文间读 ( 一)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的集中展区,是城市记忆资源的密集供给源,也是留存 城市历史、传承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资产。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博物馆行业已有 300 多年的历

 

 

 

史。在 19 世纪初期,世界上设立博物馆的地区还局限于英国、法国、 德国与意大利诸地,最多 也只波及美国的东部。如今,博物馆已经是许多地区社会文化 的载体,成为特定文化群体内外 的人了解该文化的工具。人们通过设立博物馆来象征和表现某种文化群体。
博物馆是在都市新空间中植入的一种文化寻根与记忆怀旧的手段,馆址的建筑设计适应都 市建设的整体布局,而馆内展品的陈列也有着自身的选辑结构。通过现代都市空间的占位,博物 馆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记忆连缀与现代人群体的自我认同。馆中的展品也为现代民俗的形成提供了 历史坐标。在现代新民俗形式流变的背后,通过空间占位实现了传统精神内质的延续。而首都博 物馆甫一建立,便成为形塑区域地方文化、展现城市风貌、凝塑文化记忆的空间场所,绘制了一 幅参与当代北京社会文化建构的立体图像。  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当地居民分享共享记忆的重要渠 道,引导着公众共创集体记忆,扮演了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窗口的角色。承载了几千年古都文化的首 都博物馆, 以建筑自身容纳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公共客厅”。
一个地方博物馆的发生与演化是观察该地所属群体文化空间存在的重要角度。首都博物馆 自 1981 年建馆便定位于地区性综合博物馆。旧馆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孔庙内,鉴于旧馆古 建筑展厅难以改造,遂于 2001 年开始了位于西长安街的新馆建设,并于 2005 年建设完成投入运 行,成为“北京作为国际化城市面向21 世纪兴建的一座大型现代化文化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建筑”, 是代表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标志性文化场所。新馆建设的目的是向公众展示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 北京地区出土文物以及北京历史、文 物、考古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一座大型现代 化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馆展示了北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美的文物与城市风貌。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首都博物馆使用了木材、灰砖石、青铜等中国传统典型建筑材料, 又使用玻璃幕墙、钢屋盖等现代建筑材料,其背后反映了首都博物馆融汇古今中外的建筑理念。 在一座以展示历史文化为己任的建筑物中,能够将厚重的历史感与时新的即在感结合起来,无怪 乎首都博物馆可以成为寸土寸金的北京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与其他城市不同,北京不仅是地理区位的实有空间,更担负着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使命。北 京被称为首都,正如该馆所直观展示的,是首要城审或行政首府。这种强大的政治隐喻在首都博 物馆的命名中也可感受一二。同处于北京城中的国家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二者地面上的接近并 不妨碍各自的职能定位:国家博物馆肩负了中华举国的一体化文化传承,而首都博物馆更像是北 京城自身文化记忆的持续存在者。于是,在近似的空间里二者并行不悖、“国家”之大与“首都” 之重在同一座北京城中交相呼应。
(摘编自孙权《北京都市空间与历史文化记忆》 )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博物馆既可以用来展示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也可以用来留存城市历史、传疫传播城市文化。                                        .
B.   作为现代城市空间中一种文化寻根与记忆怀旧的手段,博物馆实现了人类文明 的记忆 连缀与现代人群体的自我认同。
C.   建在都市新空间中的博物馆,不仅馆址的建筑设计适应都市建设的整体布局,  馆内展品的陈列也有着自身的逻辑结构。
D.   博物馆内的展品都是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能为现代民俗的形成提供历史证据,  从而实现传统精神内质的延续。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首都博物馆绘制了一幅参与当代北京社会文化建构的立体图像,是形塑北京地 方文化、 展现城市风貌、凝塑文化记忆的空间场所。
B.     首都博物馆一方面是全国人民分享共享记忆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引导公 众共创集体记忆的作用。
C.   首都博物馆承载了几千年的古都文化,以建筑自身容纳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北 京的“城市文化公共客厅”
D.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面向21 世纪的大型现代化文化设施,建成后很快成为北京市的标志 性文化建筑。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首都博物馆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孔庙内,作为一座地区性综合博物馆,建 筑难度 比较大, 自 1981 年开始建设,2005 年才投入运行。
B.   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杰出代表,通过丰富的藏品,向公衆展示了北 京地区 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美的文物与城市风貌。
C.   首都博物馆融汇古今中外的建筑理念,通过其建筑材料体现出来。建筑中既使 用了中 国传统的木材、青铜,也使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钢屋盖等。
D.    国家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虽然同处一个城市,但各有各的职能定位,前者传承着中华 举国的一体化文化,而后者主要是北京城自身的文化记忆。
1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物馆是西方文明的产物,19 世纪初期世界上设立博物馆的地区还局限于英、法等少 数西方国家,我国尚没有博物馆。
B.   博物馆可以集中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是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载体,所 以建立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让该城市之外的人了解当地文化。
C.   首都博物馆之所以成为北京的一座地标性建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把厚重的历史 感与时新的即在感完美结合起来。
D.   首都博物馆的命名很恰当,因为它既明确点出了博物馆的地理区位在北京,又体现了它 和国家博物馆各有侧重.
三.  文言文蹋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敦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好为淫乐 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 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 皆还 齐侵地。
威王八年,楚人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 大笑;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 一豚蹄,酒一盂。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召髡赐之酒。 问曰:  “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对曰:  “臣饮一斗亦醉, 一石亦 醉。”威王曰:“其说可得闻乎? ”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 饮,不过一斗径醉矣。日暮酒阑,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 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 “善。 ”乃罢长夜之饮。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B.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C.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A.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
B. 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C.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D. 日暮酒阑,杯盘狼藉
赍:携带
驷:四匹马
引:带领
阑:残尽
17.“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这个复句的类型是
A.选择复句        B.转折复句          C.递进复句       D. 因果复句
18.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身材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而有口才,屡次受命出使诸侯国,从未受到屈辱。   、
B.   齐威王追求淫乐,不理国政,臣下不敢劝谏。淳于髡讽喻威王,使之振作,严明 赏罚,国家渐趋强盛.
C.   楚国将要侵犯齐国,淳于髡受命求救于赵,赵王嫌弃借兵的礼品过轻,待齐王增益礼物后,才肯出兵。
D.    淳于髡又自称,饮酒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从而进一步告诉威王处理事情不可过度、过度则衰的道理。
第二部分
本部分为非选择题,有 7 小题, ;共 96 分。
四、  文言文翻译、默写 (13 分)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2)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20.  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3 分)                                             ;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            。  (《论语•雍也》 )
(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  (柳宗元《江雪》 )
(3)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李煜《虞美人》 )
五、  白话文阅读 (二)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4 题。
师生情 曾敏之
“人间有情” ,我想记下这难以用价值观加以衡量的一段师生情谊。 让时光倒流,屈指一算那是三十年代的后期。
华南的重镇广州陷于日寇空袭之下。广州呻吟了,人也仓皇逃难了。凭着一位亲 戚的介绍,要我远上桂黔边界溶江河畔的古宜镇去做小学教师,月薪是二十块大洋。古 宜小学是一间破房改建的,居于小镇之巅,学校后面是一片操场,有一片丛林,溶江就 流经校外而过。
远离了都市,躲进了山区,坑日的烽火照不到,抗战的讯息传不来,这里是世外桃源。当时我曾写了两首七言绝句诗,记下难以磨灭的感受:“漫天烽火失闲愁,只为饥尘不自 由。无路诸缨纡国难,柳侯祠外月如钩。 ”  “千重云水万重山,又上境岩最险滩。休道桃源堪 避乱,暮朝猿泪湿青衫。
古宜小学有学生两三百,多是小镇人家的儿女。但也有一部分来自柳州及外地的, 为了躲 避日寇的空袭,就把儿女送到古宜入小学读书,于是一个梳着小辫,年齢不过十岁的萧娴就成为 我教授的学生了。
萧娴是读高级班的,个子不高,清秀的脸庞常常浮着笑意,在班里的功课是很出色的,因此 给我的印象也是深刻的。她出生于柳州,随父母经商到古宜才入学读书的。
我在古宜只教了两个学期的书,就感到苦闷、彷徨,难以忍受了。夜间,山风呼啸,  溶江 的水淙淙作响,古庙显得格外凄清。于是相约因避难来自上海、柳州的几位同事老师,携酒到校 后丛林间席地而饮。月光凄冷地透过林梢,照着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我们豪饮后就放声哭了, 国土沦亡之痛,前途渺茫之哀,使得我们难以抑制感情。我在这样的以酒浇愁中, 日渐颓废了, 也不想呆下去了,终于离开古宜,再走向烽火人生。
自从古宜别后,四十多年来在外东西南北流转,早已忘记了那间小学、那些学生,  以及月 光下豪饮的场景。当然也忘记了十岁的萧娴。
一九七八年,我从广东奉调到香港工作。有一个晚上,突然来了一个电话,电话中是女性的 声音,一 口粤语声调。“您是曾老师吗?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古宜小学的萧娴呀! ”啊 !萧娴, 这名字唤回我的记忆了,于是在悲喜交集中我与萧娴见了面,那是一个餐厅间。相对之下,我含 着泪花,她也含着泪花,数十年的悲欢离合往事涌上心头,  互相叙述了那不平常的过去。
自从与萧娴重逢之后,每逢年节假日,她夫妇必邀我与老伴相聚,或互赠礼物。后 来,我 想离开香港一个时期,她就劝我不如到加拿大,那里有她们的亲戚关系,可以为我安排住处,可 以让我安静地做想做的研究工作。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选择呢?还有什么人能比这位学生更尊重 老师、爱护老师的呢?于是我就决定远渡重洋,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来了。
北美曾是我旧游之地,我对温哥华并不陌生。这个花园城市聚居了不少来自香港的移民, 住了下来就有如身在香港。如今,我与萧娴又睽离了。过去的四十多年隔绝,并未让年光隔断师 生之情,她以崇高的传统美德叨念老师,而能于饱经世变之后重见。今后呢?地球在科技控制之 下缩小了,讯息更灵通了。当我到达温哥华的第三天,萧娴的越洋电话就来了:“老师,在温哥 华能适应吗?您和师母要保重啊!有什么困难,随时告诉我们,不要客气,我就只有您这个小学 时代的老师了! ”从电话里,我似乎听到带有轻泣的声音!这声音如此遥远,又如此亲切,令我 的思想感情也遥接到千载的古代去了。
(摘编自《曾敏之散文选》 )
21.    解释下列两句中所用成语的意思。  (6 分)
(1)  抗日的烽火照不到,抗战的讯息传不来,这里是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2)  于是在悲喜交集中我与萧娴见了面,那是一个餐厅间。
悲喜交集:

22.    请指出“休道桃源堪避乱,暮朝猿泪湿青衫”这两句诗中的各自一个典故。  (6 分)
23.    作者与几位年轻同事“豪饮”后为什么“放声哭了” ?谙结合原文加以说明。  (5 分)

24.    有人说, 曾敏之是“站在传统的坚实土地上的作家” 。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6 分)

六、写作 (60 分)
25.    请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60 分)

回首 挥手
植树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2 元(8 台币TWD)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