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度关注生活中的坏事会加剧我们的焦虑或抑郁情绪。避免这种情绪的一个方法是开展
A. 放松训练
B. 三件好事练习
C. 团体锻炼活动
D. 怀旧干预
答案:三件好事练习
2. 抑郁症最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是
A. 认知康复
B. 认知刺激
C. 森田心理疗法
D. 认知行为疗法
答案:认知行为疗法
3. ()认为,人的情绪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对事件和行为的认识、解释和评价。
A. 角色理论
B. 情绪调节ABC理论
C. 活动理论
D. 脱离理论
答案:情绪调节ABC理论
4. 老年人( )就是老年个体根据外在社会环境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最后达到内在的和谐平衡,以及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
A. 社会参与
B. 社会融入
C. 社会适应
D. 社会活动
答案:社会适应
5. 由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B )认为,成功适应老年生活的人是能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互动关系的人。
A. 角色理论
B. 活动理论
C. 延续性理论
D. 参与理论
答案:活动理论
6. 应对老年抑郁症状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
A. 帮助老年人关注自己的感受
B. 尝试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要
C. 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D. 安排旅游或改变居住环境
答案:帮助老年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尝试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要;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安排旅游或改变居住环境
7. 老年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
A. 抑郁症
B. 认知症
C. 焦虑症
D. 阿尔茨海默病
答案:抑郁症 ;焦虑症
8. 帮助老年人适应养老机构生活的服务原则包括
A. 淡化与过去关系的联结
B. 平衡独立自主与依赖他人的关系
C. 学习应对“丧失性”事件
D. 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答案:平衡独立自主与依赖他人的关系;学习应对“丧失性”事件 ;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9. 解释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主要有
A. 角色理论
B. 脱离理论
C. 活动理论
D. 连续性理论
答案:角色理论 ;脱离理论 ;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10. 老年人情绪的一般特点包括
A. 更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焦虑情绪
B. 主观幸福感更低
C. 情绪反应相对温和
D. 拥有情绪调节的智慧
答案:情绪反应相对温和 ;拥有情绪调节的智慧
11. 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哪些变化?
答案:
1.自我价值与认同需求
2.社交与归属需求
3.健康与安全需求
4.自主与掌控需求
5.精神与意义需求
6.娱乐与学习需求
12. 如何促进老年人的退休适应?
答案:
1.重构社会角色与价值感
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加入社区公益组织、老年协会或技能传承活动(如技术指导、手工艺教学),延续社会贡献。
开发新身份:支持担任家庭顾问(如孙辈教育辅导)、社区调解员等角色,增强自我认同。
2.拓展社交网络与归属感
搭建兴趣社群:组织老年读书会、园艺小组、旅行俱乐部等,以共同爱好为纽带建立社交圈。
家庭互动强化:推动代际交流(如家庭故事分享会),协调子女定期探访或视频联系,缓解情感孤独。
3.终身学习与技能提升
老年教育支持:开设退休适应课程(如心理调适、健康管理),提供智能设备使用培训,降低技术鸿沟。
发展新兴趣:引导尝试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线上课程学习等,填补闲暇时间。
4.健康管理与安全保障
定制健康计划: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定期体检、慢病管理指导,推广适老化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
居家环境改造:协助加装防滑设施、紧急呼叫设备,提升独居或空巢老人的安全感。
5.心理调适与情绪疏导
退休适应小组:组织同辈群体交流退休体验,通过互助分享减轻失落感与焦虑。
专业心理支持: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展“生命意义重构”工作坊,帮助接纳角色转变。
6.经济规划与生活适应
理财咨询服务:提供退休金管理、防诈骗知识培训,增强经济安全感。
弹性工作机会:对接返聘、兼职等灵活就业渠道,满足部分老人延续职业价值的需求。
7.文化娱乐与精神满足
丰富文娱活动:举办社区文化节、老年才艺展示,鼓励参与合唱团、舞蹈队等集体项目。
精神信仰支持:尊重宗教或文化信仰需求,链接相关团体提供灵性关怀。
关键策略:以“优势视角”挖掘老年人经验与能力,通过“个人赋能+社会支持”双路径,帮助其从“职业人”向“生活者”平稳过渡,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13. 请用情绪调节ABC理论解释张婶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答案:
ABC理论模型(A诱发事件,B信念/认知,C情绪和行为结果)分析如下:
A(诱发事件):张叔早晨外出摄影未归、手机失联,回家后未及时告知张婶。
B(不合理信念):
1.灾难化联想:“手机打不通一定是出意外了”(高估危险)。
2.绝对化要求:“他必须随时接电话,否则就是不在乎我”(忽视现实限制)。
3.过度概括化:“他总是不顾家,根本不把我当回事”(以单一事件否定整体关系)。
4.读心术假设:“他明知道我会担心,却故意不联系”(主观推测对方意图)。
C(情绪与行为结果):
情绪:愤怒、焦虑、委屈。
行为:向孩子抱怨、指责张叔,可能引发夫妻矛盾。
核心问题:张婶的焦虑情绪源于对事件威胁性的夸大解读(如“失联=危险/忽视”),以及对丈夫行为的非理性归因(如“不联系=不爱我”),而非事件本身直接导致情绪反应。
14.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怎样帮助张婶?
答案:
目标:帮助张婶识别并修正不合理认知,建立适应性应对模式。
1.认知重构
识别自动思维:
引导张婶觉察事件发生时脑中闪过的想法(如“他出事了”“他不在乎我”)。
检验证据真实性:
提问挑战非理性信念:“过去张叔是否有过因重视家庭而调整行动的情况?”“手机失联是否可能有其他解释(如没电、信号差)?”
替代性解释:
提出更客观的认知:“张叔热爱摄影可能过于专注未注意手机,并非故意忽视我”“偶尔失联不等于长期不关心”。
2.行为激活
制定沟通协议:
协助夫妻协商具体规则(如“外出前约定大致返家时间”“手机低电量时提前报备”),减少不确定性。
情绪缓冲训练:
教授张婶在焦虑时使用深呼吸、正念冥想平复情绪,避免冲动指责。
3.关系赋能
共情引导:
帮助张叔理解张婶担忧背后的情感需求(如“需要安全感”),鼓励主动表达关心(如返家后第一时间联系)。
优势强化:
引导张婶回顾夫妻恩爱经历(如“张叔曾为我精心准备生日惊喜”),巩固对关系的信任感。
4.问题解决训练
应急方案设计:
共同制定备用联系方案(如约定失联超2小时则联系摄影同伴或公园管理处)。
技术辅助:
推荐使用老年人智能手表(带定位和紧急呼叫功能),增强双方安全感。
关键原则:通过“认知行为关系”三维干预,将张婶的焦点从“控制丈夫行为”转向“构建互助信任”,同时增强夫妻应对差异的弹性,促进情感联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