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分:[2.00]
1.
人本學派的人格理論主要強調什麼?
童年經驗對人格的影響
人的潛能與自我實現
環境對行為的制約作用
基因決定人格的發展
配分:[2.00]
2.
阿德勒(Adler)個人心理學認為,兒童行為的發展受到什麼影響?
社會興趣與追求優越感
無意識衝動
認知結構的改變
行為的強化與懲罰
配分:[2.00]
3.
何謂系統減敏感法?
透過逐步接觸焦慮源,降低焦慮反應
立即強迫兒童面對害怕的事物
讓兒童完全避免恐懼情境
只依靠藥物治療焦慮
配分:[2.00]
4.
當一位老師希望學生減少不當行為,而選擇忽略該行為,使其自然消退,這種方法稱為:
正增強
負增強
削弱作用
模仿學習
配分:[2.00]
5.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的行為發展來自於對環境的觀察與模仿。根據此理論,下列哪一種情境最符合其觀點?
孩子因考試成績好而獲得獎勵,進而更努力學習
孩子模仿家長的說話語氣與行為舉止
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基本的數學運算
孩子因為害怕處罰而停止不當行為
配分:[2.00]
6.
兒童輔導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矯正兒童的所有問題行為
讓兒童完全依賴成人解決問題
強迫兒童遵守社會規範
幫助兒童適應環境,發展良好行為與情緒調節能力
配分:[2.00]
7.
合理情緒治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兒童的情緒完全來自環境影響
兒童的情緒困擾來自於非理性信念與思考模式
兒童的行為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透過獎勵,就能改變兒童所有的行為
配分:[2.00]
8.
兒童輔導的第一步是?
分析兒童的問題行為
了解兒童的發展特徵與需求
直接進行行為矯正
與家長溝通問題行為
配分:[2.00]
9.
下列何者不是認知行為改變技術法?
系統減敏感法
合理情緒治療法
自我肯定訓練法
自我教導訓練法
配分:[2.00]
10.
反應性制約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史金納 (B. F. Skinner)
巴甫洛夫 (I. Pavlov)
班杜拉 (A. Bandura)
皮亞傑 (J. Piaget)
配分:[2.00]
11.
行為治療法主要透過什麼方式來改變兒童行為?
透過內在覺察改變個人行為
以自我實現為治療目標
透過環境控制來改變個體的行為模式
依靠夢境解析來發現兒童問題
配分:[2.00]
12.
應用行為分析法 (ABA) 強調什麼樣的行為改變策略?
透過科學方法分析行為並制定個別化的介入計畫
只使用正增強來改變行為
依賴懲罰來減少不良行為
讓兒童透過自身意志力來改變行為
配分:[2.00]
13.
阿德勒(Adler)的個人心理學強調?
兒童的行為受到內在無意識驅力影響
兒童行為的發展與社會關係有密切關聯
兒童的行為完全由環境決定
兒童的行為發展無法被改變
配分:[2.00]
14.
艾瑞克遜(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在學齡期(6-12歲)主要發展的課題是「勤勉對自卑」,在此階段若未能成功發展,可能會出現哪種情況?
無法信任他人
產生角色混淆
對學習與挑戰缺乏信心
形成孤立感
配分:[2.00]
15.
兒童輔導的最後一步是?
訂定輔導計畫
確認問題行為的成因
評估輔導效果
記錄輔導過程
配分:[2.00]
16.
兒童行為發展的一般原則中,哪一項強調「每個兒童的成長歷程不同,但仍存在共同的模式」?
發展具有連續性
發展有共同模式,但也存在個別差異
發展遵循一定的預知模式
發展過程受環境影響
配分:[2.00]
17.
根據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兒童行為的發展主要受到哪個因素的影響?
環境的刺激與強化
文化與社會規範的學習
無意識的衝動與內在衝突
認知能力的逐步發展
配分:[2.00]
18.
兒童行為發展的一般原則中,下列哪一項說明發展的「連續性」原則?
兒童在學會跑步之前,必須先學會站立與行走
兒童的發展是分階段進行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徵
每個兒童的發展速度不同,具有個別差異
兒童的發展完全取決於外在環境
配分:[2.00]
19.
自我教導訓練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的核心方法是?
讓兒童反覆閱讀課本知識
教導兒童透過內在對話來調整行為與情緒
強制兒童遵循固定規則
透過懲罰來強化正確行為
配分:[2.00]
20.
根據布魯納(Brunner)的認知表徵理論,兒童學習新概念的過程包括哪些表徵方式?
感覺表徵、操作表徵、象徵表徵
直覺表徵、行為表徵、圖像表徵
文字表徵、數字表徵、概念表徵
模仿表徵、學習表徵、適應表徵
配分:[2.00]
21.
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兒童學習情緒調節的關鍵是?
只依賴成人的指導
只受到家庭基因影響
天生的情緒能力,不需學習
透過社會互動與自我調整
配分:[2.00]
22.
增強作用的概念主要來自於哪種學習理論?
行為學派
認知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
人本學派
配分:[2.00]
23.
當兒童因為表現良好而獲得獎勵,導致該行為頻率增加,這種行為改變技術稱為:
正增強
負增強
削弱作用
類化作用
配分:[2.00]
24.
以下哪一個說法符合「兒童發展的預知模式」?
幼兒時期的語言發展速度與成人相同
幼兒時期的語言發展速度與成人相同
兒童的動作發展通常從大肌肉動作開始,再到小肌肉運動
兒童在學習新事物時不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
配分:[2.00]
25.
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格發展受到哪三個心理結構的影響?
本我、自我、超我
潛意識、意識、無意識
需求、動機、行為
衝動、適應、平衡
配分:[2.00]
26.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理論基礎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反應性制約理論
操作性制約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
認知行為改變理論
配分:[2.00]
27.
兒童的社會化發展主要受到哪種因素影響?
基因遺傳
文化環境與社會互動
內在動機
生理成熟度
配分:[2.00]
28.
兒童輔導成效的評估應包括哪些面向?
需綜合行為變化、情緒狀態與環境適應情形
只需要讓兒童自述感受
只需觀察行為的改變
只看輔導期間是否遵循計畫執行
配分:[2.00]
29.
下列哪一個例子是行為改變技術中『正增強』的應用?
孩子完成作業後,老師給予稱讚
孩子因違規行為被扣分
孩子哭鬧後,家長不再理會
孩子不吃飯,家長強迫餵食
配分:[2.00]
30.
在輔導兒童時,教師或輔導員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只需具備基本的心理學知識
完全依賴專業心理師進行輔導
只要能夠制止兒童的不當行為即可
具備觀察、溝通、診斷問題與提供支持的能力
配分:[2.00]
31.
在自我肯定訓練 (Assertiveness Training) 中,主要的訓練目標是?
讓兒童學會服從權威
教導兒童如何贏得每一次爭論
讓兒童避免與他人互動
讓兒童學會適當表達自己,而不侵犯他人權利
配分:[2.00]
32.
學齡兒童的發展任務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建立人際關係
發展具體運思能力
建立語言發展基礎
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配分:[2.00]
33.
心理學家對於兒童行為發展的看法不盡相同,其中「兒童的行為發展主要受到先天遺傳因素影響」的觀點屬於哪一種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
生物取向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配分:[2.00]
34.
以代幣作為增強物來鼓勵兒童完成特定行為,屬於哪種增強方式?
正增強
負增強
代幣增強
削弱作用
配分:[2.00]
35.
皮亞傑(Piaget)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哪個概念?
兒童的學習來自社會互動,而非內在思考
兒童的行為主要由環境決定
兒童的認知發展與學習無關
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透過特定階段的變化而來的
配分:[2.00]
36.
行為治療法的核心概念是?
透過自由聯想發現問題
透過獎勵與懲罰來調整行為
透過夢境解析理解兒童內在需求
透過與環境互動建構知識
配分:[2.00]
37.
在應用行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中,第一步是?
立即對行為進行矯正
先確認問題行為,並蒐集相關資料
直接施加懲罰來制止行為
讓兒童自行改變行為
配分:[2.00]
38.
如果兒童因行為不當而被取消一項獎勵,這種方法稱為:
代幣增強
負增強
行為塑造
撤除正增強
配分:[2.00]
39.
下列哪一項是學齡兒童的發展特徵?
主要以本能行動
透過友誼與團體活動學習社會規範
完全依賴父母做決定
無法建立自我評價
配分:[2.00]
40.
行為改變技術的核心理念是?
透過心理分析來了解個體的行為動機
透過外在環境的調整來影響個體行為
只依賴個人的意志力來改變行為
讓行為自然而然地改變,無需任何干預
配分:[2.00]
41.
在單一個案應用行為分析法中,「多基準線設計」的優點是?
可以同時測試多個行為或情境,評估介入效果
只能測試一種行為改變策略
主要依賴懲罰來改變行為
讓兒童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為策略
配分:[2.00]
42.
阿德勒(Adler)的人格理論強調:
兒童的人格發展來自社會比較與自卑感的補償
兒童的人格發展受生理驅力主導
人格發展與環境無關
兒童的個性發展完全由父母基因決定
配分:[2.00]
43.
兒童的道德發展受到以下哪一個因素的影響最大?
社會規範與文化價值觀
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
兒童的先天氣質
兒童的飲食習慣
配分:[2.00]
44.
哪一種情境最適合使用自我教導訓練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兒童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兒童對於學校規則毫無興趣
兒童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但無法適應變化
兒童習慣依賴他人來決定所有行為
配分:[2.00]
45.
下列關於兒童發展的敘述,何者正確?
發展是隨機發生的,沒有固定的模式
兒童的發展順序沒有規律性,每個人都不同
兒童的發展遵循一定的預知模式,但也具有個別差異
兒童的發展是間斷且不連續的
配分:[2.00]
46.
在兒童輔導過程中,哪一個步驟是輔導老師應該最先進行的?
直接與家長溝通孩子的行為問題
觀察並記錄兒童的行為模式
分析兒童的家庭背景
進行行為改變計畫
配分:[2.00]
47.
在行為改變計畫中,為何要確定「目標行為與終點行為」?
方便教師記錄兒童的行為
讓兒童清楚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
使行為介入過程更具結構性與可測量性
讓家長更容易監督兒童
配分:[2.00]
48.
在應用行為分析法 (ABA) 中,「倒返實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
讓兒童的行為慢慢消失
測試行為是否因介入策略而改變,並觀察撤除後的變化
直接改變行為,並維持長期效果
讓兒童學習新技能,而不影響舊行為
配分:[2.00]
49.
學齡前兒童在情緒發展上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
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具有穩定且理性的情緒表達方式
對於社會規範有高度的理解能力
容易受環境與他人影響而改變情緒
配分:[2.00]
50.
兒童在學齡期的輔導策略應該著重於?
完全放任,讓兒童自由發展
以成人思維來指導兒童行為
主要依靠懲罰來塑造行為
透過遊戲與學習活動發展其技能與自尊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