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空中大學(113下)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第一次作業

配分:[2.00] 1.
在事件取樣法的使用要領中,觀察者應該如何確保觀察的準確性?

觀察時應隨機記錄兒童的任何行為,以確保全面性
觀察前應清楚明確地定義要研究的行為
只需關注兒童行為的結果,而不需記錄行為過程
觀察時應避免預先設計記錄表,以免影響自然觀察
配分:[2.00] 2.
樣本描述法的主要特色是什麼?

觀察者必須直接參與兒童的活動,才能獲取準確的資料
主要依賴問卷與訪談,而非直接觀察
只記錄兒童的語言發展,不包含行為觀察
透過系統化的時間間隔記錄兒童的單一行為,以掌握其發展狀況
配分:[2.00] 3.
兒童行為觀察有助於教師:

讓兒童遵循統一的行為標準
完全掌握所有兒童的行為
進一步了解兒童的學習型態
減少課程計畫的調整
配分:[2.00] 4.
觀察者具有較明確的觀察目的,對觀察項目有清楚的行為解釋和定義,對觀察時間和進行的程序也皆詳細的計劃,甚至有預先設計好的具體觀察工具。對於觀察後的記錄資料分析處理也已事先規劃,所收集到的資料可供作驗證理論假設。這種觀察類型為?

高結構式觀察
實驗情境觀察
參與式觀察
以個體為目標的觀察
配分:[2.00] 5.
檢核表法的主要優點之一是什麼?

能夠快速且容易使用
能夠詳細描述行為的背景與過程
適合用來分析低頻率發生的行為
能夠準確測量兒童的內在心理活動
配分:[2.00] 6.
關於時間取樣法的使用要領,下列何者正確?

觀察者無需事先準備觀察表格與工具
觀察應多次進行,以取得具代表性的行為資料
時間取樣法主要用於質性研究,而非量化研究
觀察時不需要考慮時距間隔和次數
配分:[2.00] 7.
為了確保評量表法的客觀性,應該避免使用哪些類型的語詞?

具體描述行為過程的語詞
具有價值判斷的字眼,如「好壞」、「優劣」
只描述單一意義的詞語
明確指示評量標準的語詞
配分:[2.00] 8.
關於軼事紀錄法的使用要領,下列何者不正確?

記錄時應涵蓋情境、地點、活動內容及兒童的行為過程
事件發生後隔一段時間再回想紀錄,以確保客觀性
盡可能使用正確的文字記錄,以使保有原本對話時的情境
紀錄時宜將描述與說明或解釋的內容區分清楚
配分:[2.00] 9.
在進行兒童行為觀察前,哪項是應該要先完成的預備事項?

設計、準備紀錄的方式及格式
決定觀察的對象
預期觀察紀錄的可能運用情形
決定觀察的方法
配分:[2.00] 10.
樣本描述法的限制之一是什麼?

無法記錄兒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變化
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觀察與記錄
只能記錄單一兒童的行為,無法應用於團體觀察
由於資料量少,導致應用性較低
配分:[2.00] 11.
為何日記法的樣本通常無法做有意義的推論?

因為記錄的行為樣本數量較少,代表性不足
因為日記法通常使用統計分析來歸納結果
因為觀察記錄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記錄行為
因為日記法只關注單一時間點的行為
配分:[2.00] 12.
在進行兒童行為觀察時,知情同意的權利指的是?

只需告知兒童,不需要取得監護人的同意
只要是學術研究,就不需要事先告知兒童和家長
觀察者可自行決定是否讓兒童知道被觀察的事實
兒童及其監護人有權了解觀察的目的和方式,並同意觀察的進行
配分:[2.00] 13.
SRI課室觀察系統的主要功能是

記錄學前兒童在自由遊戲中的行為表現
評估兒童家庭互動的模式
觀察並分析課室中的教學與學習行為
透過家長訪談了解兒童行為的發展
配分:[2.00] 14.
兒童行為觀察的主要目的是:

讓教師決定懲罰措施
了解兒童的發展與需求
評斷兒童行為的對錯
讓家長知道兒童的問題行為
配分:[2.00] 15.
下列哪一項最能描述軼事紀錄法的特色?

主要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兒童行為資料
透過完整、依序的文字敘述記錄兒童的特定行為事件
需要大量數據分析,以找出兒童行為的發展模式
只關注兒童的語言發展,不記錄其他行為
配分:[2.00] 16.
下列哪一項不是事件取樣法的主要功能?

教師可利用事件取樣法來蒐集個案研究的資料
教師可利用事件取樣法來進行教學計畫與評估
事件取樣法適用於長時間連續觀察兒童的所有行為
觀察的結果可以作為家長和教師介入兒童發展階段的指標
配分:[2.00] 17.
樣本描述法的優點之一是什麼?

觀察過程中可以直接推測兒童行為的內在動機
觀察資料的整理非常簡單,不需要額外技術支持
主要運用於短期的快速行為分析,適合即時應用
觀察前不需要做過多準備,即可直接進行紀錄
配分:[2.00] 18.
下列哪項是日記法的主要特色?

以量化數據為主,並透過統計分析兒童行為
以書面記錄方式詳細記錄兒童行為和發展歷程
只記錄特定時間內的行為,而不關注背景資訊
主要用於即時觀察,不需要事後整理
配分:[2.00] 19.
下列哪項是日記法可能的限制?

觀察紀錄通常較具代表性,能反映兒童普遍行為
觀察過程不需耗時,只需簡單記錄關鍵行為
可用於大量兒童的行為觀察,並能快速取得結果
由於需長期紀錄,容易造成偏見或選擇性記錄
配分:[2.00] 20.
下列哪一項是時間取樣法的主要優點?

能夠深入探討個別行為的發生背景與因果關係
適用於觀察發生頻率極低的特殊行為
能夠透過與兒童互動來獲取更完整的觀察資料
能夠掌控觀察時間並適用於大量樣本的觀察
配分:[2.00] 21.
透過兒童行為觀察,教師可以作為:

直接評估兒童的學業成績
取代標準化測驗的評量方式
針對兒童的學習風格調整教學策略
減少與家長的溝通需求
配分:[2.00] 22.
兒童行為觀察的核心價值在於:

讓兒童在壓力下學習紀律
發現並強化兒童的個別特質
替代標準化測驗來評估智力
限制兒童的自由行為
配分:[2.00] 23.
觀察者隨時追蹤觀察對象並做記錄,此方式機動性高,可確實掌握個體行為,是為何種類型的觀察?

自然情境觀察
以個體為目標的觀
高結構式觀察
察參與式觀察
配分:[2.00] 24.
下列哪一項是評量表法的優點?

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評量者才能使用
能夠有效記錄兒童行為的細節與背景資訊
省時方便,適用範圍廣
需搭配大量的質性資料來輔助分析
配分:[2.00] 25.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主要用於分析哪種環境中的行為互動?

家庭內部的親子互動
學校課室中的師生互動
幼兒遊戲區的社交互動
社區活動中心的群體互動
配分:[2.00] 26.
為確保觀察紀錄的準確性,觀察者應該?

只記錄特定時間的行為,忽略其餘部分
根據自身理解修改兒童的行為記錄
盡可能詳細記錄相關資料,以保留完整資訊
只使用簡單的關鍵字,省略背景與細節
配分:[2.00] 27.
兒童行為觀察與一般日常觀看的主要區別在於:

觀察需要有系統和目的性
觀察時不能與兒童互動
觀察必須在特定環境下進行
觀察只適用於問題兒童
配分:[2.00] 28.
在自然情境中進行兒童行為觀察時,最重要的是:

不干預兒童的行為
指導與糾正兒童行為
讓兒童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
只關注負面行為
配分:[2.00] 29.
事件取樣法的限制之一是什麼?

需要觀察長時間的行為,才能取得完整資料
無法全盤掌握事件發生以外的影響因素
觀察過程需要完全依賴錄影設備,否則難以執行
只能運用在群體觀察,無法應用於個案研究
配分:[2.00] 30.
下列哪一項屬於檢核表法的限制?

可能無法記錄到孩童行為的質性與情境資料
需要觀察者具備高度的專業判斷能力
無法進行多次觀察與記錄
需要大量的設備與技術支援
配分:[2.00] 31.
兒童行為觀察能發現兒童的興趣,有助於:

提高學習動機與參與度
限制兒童的選擇
減少教師的觀察工作
確保所有兒童學習相同的內容
配分:[2.00] 32.
兒童行為觀察的倫理規範強調維持兒童隱私,以下哪種做法是不恰當的?

在報告中使用代號或匿名方式記錄觀察內容
取得家長與兒童同意後,再進行行為觀察
在公開場合討論特定兒童的行為細節與問題
只與有權限的專業人員分享觀察結果
配分:[2.00] 33.
影響評量表法結果客觀性的可能因素為何?

評量表法主要用於質性研究,因此不受主觀因素影響
評量表的設計標準明確,能有效減少誤差
評量時需全程錄音,以確保結果準確
評量者可能僅憑印象做出判斷
配分:[2.00] 34.
如果試圖驗證某些研究假設或說明兒童行為的因果關係,例如,我們假設兒童在『衝突情境』中與其所認定的『好朋友』會有較多的妥協策略。我們適合採用哪一種類型的觀察法?

低結構式觀察法
參與式觀察法
自然情境觀察法
實驗情境觀察法
配分:[2.00] 35.
下列關於檢核表法的敘述,何者正確?

需要大量的時間與技術來整理觀察記錄
需要長時間的現場觀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行為描述
主要用於質性研究,以獲取詳細的行為背景資料
可以同時記錄多位孩童的行為狀況
配分:[2.00] 36.
在進行兒童行為觀察時,隱私與機密性應如何被確保?

觀察紀錄應以匿名方式處理,避免洩露個人資訊
觀察結果可以隨意分享給家長群組或學校公佈欄
只要觀察內容沒有負面評論,就可以公開討論
兒童行為觀察的所有資料都應該直接存入公開資料庫
配分:[2.00] 37.
關於時間取樣法的限制,下列何者錯誤?

可能誤解行為原貌,導致錯誤歸納
無法用來觀察兒童的內在思考與心理活動
由於資料難以量化,因此不適合統計分析
觀察期間,觀察者無法與兒童互動
配分:[2.00] 38.
「範圍單位分析法」主要使用哪種方式來記錄與分析兒童行為?

透過特定編碼系統,將行為分類與量化分析
以質性描述為主,記錄詳細行為背景
只關注單一兒童的行為發展過程
主要依靠訪談與問卷調查進行分析
配分:[2.00] 39.
軼事紀錄法的限制之一是什麼?

需要長時間持續記錄,且難以捕捉特殊行為事件
無法提供兒童行為發展的詳細歷程,僅能作為數據參考
由於依賴觀察者主觀的選擇性記錄,可能導致資料偏差
主要適用於團體觀察,不適用於個別兒童行為的記錄
配分:[2.00] 40.
評量表法的使用要領之一是?

讓評量者熟悉被評量者的個人背景資料
以價值判斷來確定行為的優劣
採用一定的順序進行評量
只讓專業心理學家進行評量
配分:[2.00] 41.
使用檢核表法時,教師可能會遇到哪項挑戰?

需要長時間現場觀察孩童的行為
可能誤用與孩童發展階段不符的檢核表
需要使用錄影或錄音設備來輔助觀察
需要記錄大量質性資料來分析行為模式
配分:[2.00] 42.
使用軼事紀錄法時,哪項做法最為適當?

觀察時先做簡單記錄,稍後再根據記憶詳細整理資料
只記錄兒童的行為表現,而不描述發生的環境與情境
觀察時可直接推測兒童行為的原因,並寫入紀錄中
主要記錄兒童的優點,避免寫入不當行為的內容
配分:[2.00] 43.
以下哪一項做法有助於避免兒童行為觀察的標籤化?

使用主觀詞彙來描述兒童的行為
依據個人經驗推測兒童行為的動機
準確運用文字記錄兒童的具體行為表現
以自己的情緒反應來解讀兒童的行為
配分:[2.00] 44.
在樣本描述法的使用要領中,哪項敘述是不正確的?

觀察者應該採現場非參與式的方式進行紀錄
觀察時需事先決定好時距,以便進行系統化的紀錄
每次觀察的時間應該盡量延長,以獲取更多行為樣本
需使用客觀、明確及生活化的語句描述兒童行為
配分:[2.00] 45.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日記法的應用方式?

綜合式記錄
主題式記錄
行為頻率記錄
教學日誌
配分:[2.00] 46.
事件取樣法的優勢之一是什麼?

能夠深入探討不經常發生的行為的背景、過程與結果
能夠全盤掌握兒童所有的行為,適用於長時間觀察
能夠完全排除觀察者的主觀影響,確保結果客觀
能夠透過不間斷的錄影來記錄所有的觀察對象
配分:[2.00] 47.
兒童的「自尊權」在行為觀察中應如何被維護?

觀察者可以在任何情境下公開評論兒童的行為
避免使用貶低或負面的詞語描述兒童的行為
只要觀察是客觀的,就不需要顧及兒童的感受
觀察結果可自由分享給他人,不必考慮兒童的反應
配分:[2.00] 48.
觀察兒童行為時,為了避免產生偏見或錯誤,觀察者應該如何保持客觀?

只記錄自己主觀認為重要的行為
只選擇特定時間段進行觀察
主要依賴視覺觀察,不需使用其他感官
讓自己身心保持最佳狀態,意識到成見的影響
配分:[2.00] 49.
時間取樣法的取樣方式可以分為哪兩種?

隨機取樣與系統化取樣
質性取樣與量化取樣
連續取樣與間斷取樣
事件取樣與時間取樣
配分:[2.00] 50.
進行行為觀察時,為了與家長有效溝通,教師應:

只提供正向行為的回饋
只依靠測驗成績進行回饋
避免與家長談論兒童的行為問題
客觀記錄兒童行為並與家長分享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评论0

请先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站点公告

开放大学课程作业代写,有需要扫码加微信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